高校课程体系的演变——现代教育技术专业
摘要:本文以广西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为例,剖析了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从“学科本位”到“模块化”再到“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演变历程,阐述了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演变三个阶段的特点。
关键词:高职高专,课程体系,就业导向,岗位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近几年异军突起,从招生规模来看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社会各行各业第一线输送大批的实用型人才,这要归功于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转变。培养模式的转变集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变化上,我们可以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演变的历程看出人才培养的定位和模式的转变。
1. 高职高专课程特点
代写教育论文高职高专院校有一大部分是近10 年来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来,培养人才的定位和人才质量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多年来,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造成了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中专和专科的专业课程体系往往成了本科的压缩版,课程体系仍以“三段式”为主,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辅之以一定的选修课作为拓展课程。这种模式强调学科本位,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没有高职学生人才培养的特色。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社会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推动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构建打破了学科本位的思想,更注重课程内容技能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更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岗位知识和技能,逐步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2.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演变
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运而生的新专业。但是回顾本校该专业近10 年来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发展历程,也同样会映射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课程体系演变的历程。
2.1 第一阶段: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
以广西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为例,2000、2001 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组成。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2002 级的教学计划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艺术欣赏、应用文写作、人文社会科学概说、WTO 概论、Flash 动画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外围设备、图像设计与艺术、Visual Basic程序设计、网页设计等课程。
这样的课程体系比较注重课程安排的层次性、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强调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可以明显地看到教育技术本科课程体系特色,课程设置泛而不专,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不精,实际能力不强,在社会择业时较难适应工作,用人单位也不愿意选择没有专长的学生。
2.2 第二阶段: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代写教育论文针对社会需求,我们认真分析了中小学教育技术岗位群能力结构,根据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特点和性质(师范性、服务性、管理性),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打破传统的学科中心教学体系,建立了以综合素质培养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模块式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003 级、2004 级的教学计划作了较大的调整,重新划分为1 个基本素质模块和6 个能力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基本素质、网络技术应用能力、多媒体开发应用能力、影视制作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力,并为每个能力模块精选了具体课程。
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为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奠定了基础,新的课程体系可以根据社会岗位的变化修改能力模块,增删相应的课程,及时适应岗位能力的需求。使课程体系既保持整体的稳定性又能在模块层次上体现灵活性。2003、2004 级的教学计划就针对当时流行的、实用的新技术增设了新课程。例如,动画制作、Dreamweaver 网页制作技术等。
新课程体系整合了相关课程。如“平面设计”整合了原来的“图形图像处理”和“图像设计与艺术”两门课程,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平面设计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与“产”结合,和广告公司等部门联系,让学生进行实训、实践等;又如“影视制作”整合了原来的教育电视节目制作和非线性编辑技术二门课程,整合后的课程能使学生更加系统地掌握摄、采、编、录、刻一体化技术。
新课程体系还构建了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体系分为基本实践能力及操作能力、专项技能、综合技术应用能力三个基本实践教学模块。
2.3 第三阶段: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体系)
根据几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和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情况,以及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变化调查,我们感觉到,原有的课程体系还是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岗位能力的需求。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七个模块的学习难度大,难以掌握较深层次的技能,难以达到“一专”的程度,毕业时也就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事实证明,注重某个模块能力的学习和实践,熟练掌握某项技能的学生更受到社会的青睐。为此,我们在原有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中进一步突出高职高专能力本位的培养思想,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即我们称之为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体系。我院对2005、2006 级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三个专业进行改革,建立大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设“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专业方向。
多媒体技术与应用”方向培养熟练掌握以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型人才,能够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维护管理与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其相关教育技术应用方面的工作。
“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可从事计算机局域网络的组网设计、集成、安装维护与管理,网站建设与维护等工作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培养模式为“1+1.5+0.5”。第一年三个专业互通,开设公共专业课:电工电子基本技能、计算机系统组装、平面设计、微机原理、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计算机信息检索与网络应用、专业英语、网页设计、流媒体技术等。从第二年起,由三个专业学生自己选择专业方向,再进行两年的专业学习,课程体系如图3 所示。其中最后一个学期(即第六学期)到岗位第一线实训。这一培养模式突出能力本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更加专业的实践技能;实行导师制,成立兴趣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各项实践活动;采用任务驱动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从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已经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多项技能转换到以专项技能培养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增加了核心技能课程的课时,强调在做中学。例如多媒体技能与应用方向课程体系中平面设计、动画制作、多媒体软件制作和数码影视制作课程各开设两个学期。此外,还单独增加了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等一系列实践课程,充分体现了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为核心的思想。课程体系特别强调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因为在工作中要完成某一项任务,不是单靠某一单项技能,而是要用到多项技能,例如要制作课件就是图像处理、动画制作、数码影视编辑等多项技能的整合应用过程。可见大专业小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充分地体现了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思想。
2.4 成效
通过该专业开放式、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到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改革,带动了课堂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发展。由于我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和建设,该专业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成为省级和国家级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7 年荣获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目前该专业省级精品课程3 门,精品教材1 门,教改成果获得2005 年和2009 年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和二等奖。师资水平明显提高,该专业的两名教师分别获2008 年和2010 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资助。师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层次合理的师资职称结构和博士、硕士为主体的师资学历结构。2009 年现代教育技术团队被教育厅确定为省级教学团队。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学生的行业岗位技能得到了加强,创新能力也不断增强,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3. 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演变的启示
3.1 以学生为本位,学生选择方向主导未来发展
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要以学生为本位。学生进入高校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进校开始的入学教育,就应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给学生解读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岗位要求;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性格与知识方面的长处与短处;指导学生初步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规划。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和专业有了新的认识,再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修改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规划。之后的两年,学生围绕所选择的方向进行深入的学习、实践,第六学期到相应岗位第一线实习,毕业设计也基于自己所选择的方向进行。代写教育论文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就会为自己的选择自觉地、努力地学习,使自己在某一专业方向上掌握较深层次的技能。
3.2 以就业为导向,反映岗位能力需求变化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就可以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科学地、及时地、灵活地调整和设置新的专业方向;根据社会岗位的新要求、新技术,及时整合、设置新的课程,以工作过程的技能需求为导向开发教材,及时适应岗位能力的变化,促进“社会需求零距离”的实现。
3.3 以实践课程为核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知识能力素质体系而建构的。我们的做法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趋势,提出教育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由基础类实验向综合类、设计类实验延伸。加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教学设备的操作能力,重新建构新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包括实验内容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的开放,实验时间的开放,实验设施的开放。强化以实践课程为核心,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翠凤.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5).
[2]高安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
[3]钟大鹏,岑磊. 基于网络的教学质量监控—现代教育技术系教学质量管理实践[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80~88.
[4]项丽萍.关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与分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