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
一、 论文选题理由或意义
为了促进我国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经费的投入仅仅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广泛吸收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投入成为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18章“保障经费投入”中提到“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由此可见,国家对社会投入的高度重视,而教育社会捐赠,作为社会投入之一,对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意义,因此,社会捐赠也被摆在了保障教育经费的战略位置。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支出在所得税税前扣除规定。”社会捐赠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通过前期文献搜索和阅读,首先,对教育捐赠的必然性、社会捐赠对教育支持作用进行文献述评。其次,又从社会捐赠外部制度环境、捐赠主体捐赠行为、获赠主体募捐等角度对教育捐赠存在的问题和策略、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基于国内人士对社会捐赠意识不够的现实研究需要,不少相关研究者从社会福利、对捐赠主体有利和获赠主体受益的角度,专门就社会捐赠必要性和重要性展开研究。农贵新,何静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利用投入产出曲线分析认为捐赠是经济资源再分配的过程,会引起社会经济效益的变动,具有合理性。①龚明聪从经济外部性和功利主义的观点出发,釆用福利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个人捐赠行为存在的原因,得出捐赠总体上是有效率的,会产生社会福利,并在完全利他主义和部分利他主义模型的推导中,引入税收因素,最终得出捐赠制度设计的原则。卢正文,刘春林基于社会认同和消费者购买行为理论,釆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企业捐赠行为对企业销售增长的积极影响。?薛永基,杨志坚,李健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出慈善捐赠通过企业声誉和风险感知对企业品牌资产中的感知质量和品牌形象有显著影响。康锋莉建立教育捐赠模型,分析了捐赠对公共产品供给的福利效应,认为私人捐赠在教育产品提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并指出税收政策对捐赠产生积极影响。⑤吕旭峰从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多个视角出发,釆用社会资本理论、个人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慈善文化、教育的公益性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效用理论、第三次分配理论、“企业公民”的道德行为和捐赠主体心理动机等对教育捐赠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解释。
……..
第二章我国基础教育社会捐赠的现状
一、 基础教育阶段社会捐蹭总量不足
由表1我们可以发现:总的来看,2005—2010年我国社会捐赠占总教育经费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其中,在由国家财政性经费、事业收入、其他教育经费、社会捐赠经费和民办学校举办者投入经费组成的基础教育经费中,社会捐赠占基础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很小,份额己不足1%,目前基础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性教育拨款。从近几年的变化趋势来看,基础教育社会捐赠绝对量呈波动趋势,从其占基础教育总经费比重的趋势来看,逐年下降。国外基础教育经费由政府拨款和私费两部分组成,其中私费包含家庭投入和非政府组织捐助,在1995年到2005年的10年间,0ECD15个国家基础教育经费总体上呈现私费比重上升,政府拨款比重下降的态势,从0ECD15国的平均数看,1995年私费占全部教育支出的15.6%,而2000年增加到16. "7%,2005年又增加到19. 0%。其中,除荷兰教育的私费负担占全部教育支出的比重由9. 8%降到8. 6%外,其余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私费负担比重由29.0%提高到32.7%。这其中非政府组织的捐助占了较大的比重。?因此,与国外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经费分担相比,基础教育社会捐赠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捐赠规模小,数量少,对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的分担比例有待提高。
………..
二、 基础教育阶段社会捐赠结构不合理
由于目前基础教育社会捐赠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规范,捐赠规模小,总量少,捐赠者的社会捐赠行为在教育领域也存在随意性、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捐赠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的分布也不均衡。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一般而言,市场环境越好、经济越发达、文明程度越高的区域慈善事业相对越发达。根据中国目前的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共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共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内蒙古以及广西共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根据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上社会捐赠的数据显示,历年来基础教育捐赠在各区域间的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趋势。由表2-4全国不同区域的捐赠数据和图2-1可知,东部地区基础教育获得的社会捐赠数量最多,占基础教育总捐赠量的60%,其次是西部地区,占总份额的29%,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获赠差距较大,然后依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分别占10%和1%。并且图2-2呈现出历年来全国四个不同区域获得社会捐赠数额的变动趋势,西部地区呈现的变化最大,从2005-2008年捐赠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到2007-2008年这个区间,西部地区捐赠数额经历了一个急剧的上升过程,然而,接下来在2009-2010年这个时间段,捐赠数额又快速下滑,可见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社会捐赠的获得极不稳定。
………
第三章教育捐赠的三种类型及其影响.......... 29
一、交易型捐赠特征与功能 .........29
(一)交易型捐赠的特征 .........30
(二)交易型捐赠功能不足......... 31
二、同情型捐赠特征与功能......... 32
(一)同情型捐赠的特征 .........32
(二)同情型捐赠功能不足......... 33
三、回报型捐赠特征与功能......... 34
四、本章小结 .........37
第四章基于个案的三种类型捐赠的经验分析......... 39
一、案例学校获取捐赠的基本情况 .........39
(一)江苏社会捐赠供给潜力大 .........39
(二)江苏省中小学校对主动获取捐赠的态度不积极......... 40
二、三种类型捐赠实例分析......... 42
(一)X学校校友回报型捐赠、同情型捐赠个案分析......... 42
(二)H学校交易型捐赠个案分析......... 45
三、调查结论......... 47
第五章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获取社会捐赠的策略选择......... 49
一、形成新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促使中小学校募集捐赠......... 49
二、运用社会资本解决社会捐赠集体行动困境......... 50
第五章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获取社会捐赠的策略选择
由于社会捐赠供给和需求是决定社会捐赠规模的主要因素,因此,捐赠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互动是提高社会捐赠对教育支持力度的重要途径,在捐赠者三种捐赠类型既定的情况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必须要积极利用自身特色,通过满足捐赠者的捐赠意愿和动机的方式,激发和引导捐赠者更有序、更规范地进行捐赠,从而满足学校自身的获赠需求。可以从学校和社会内外两方面出发,共同调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主动募集和引导捐赠的积极性。首先,从教育系统内部来讲,该通过采取监控措施和规则制度化的方式,在学校形成新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鼓励学校主动募集和引导三种类型的捐赠。然后再通过建立相关社会网络使潜在参与社会捐赠集体行动的供给和需求群体成员联结起来,并使他们对社会捐赠形成共同的期望和普遍互惠的规范。其次,立足于寻求和利用社会资本的支持,学校要积极拓展社会关系网络,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带来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优势,减少学校参与集体行动的成本,提高各个学校获得捐赠收益的预期。
………
结束语
相比较国外教育捐赠和我国国内高等教育捐赠而言,我国基础教育捐赠发展较为滞后,具体表现为捐赠总量不足和区域、城乡和不同级别、层次教育间捐赠不均衡等问题,对基础教育发展的支持明显不足。而社会捐赠作为社会投入的一部分,随着教育多元化筹资的大力倡导和实行,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扩大基础教育捐赠总量并使其均衡发展是目前基础教育捐赠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论文通过文献引用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基础教育阶段社会捐赠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分析和阐述,从实际调研经验出发,基于捐赠供给方的角度,定义了三种捐赠类型的概念,通过社会行为理论分析了影响其的相关因素,并据此研究了三种类型的特征,揭示了其存在功能不足的问题,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又从捐赠需求方的角度出发,通过个案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捐赠需求方的行为是影响基础教育捐赠供给的重要因素,从而对整个基础教育捐赠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地剖析。从而得出,捐赠需求方与供给方之间的互动是提高社会捐赠对教育支持力度的重要途径,在捐赠者三种捐赠类型既定的情况下,中小学校只有积极利用自身特色,通过满足捐赠者的捐赠意愿和动机的方式,激发和引导捐赠者更有序、更规范地进行捐赠,从而满足学校自身的获赠需求。最后,基于社会资本的理论,从调整捐赠需求方,也就是中小学校的募捐行为入手,增加基础教育捐赠总量,并使得基础教育捐赠在区域、城乡学校之间能够均衡发展,拓展基础教育多元化筹资渠道,提高社会投入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支持力度。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