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启示之当代小学生感恩教育概述

发布时间:2015-01-20 13:47:23 论文编辑:jingju

引 言


(一) 研究背景
中国拥有着千年积淀的悠久历史,从古至今,感恩思想的土壤不断孕育着感恩的文明和感恩的行为。自古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念人恩情比天高”等警示名言。更不耻于那些“忘恩负义之人”,“恩将仇报之徒”。 五千年来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使得国家能够安定,民族间紧密团结,互帮互持,繁荣发展。不幸的是,如今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下,人们心中的美好和善念逐渐被欲望和贪念所代替,成年人对利益的过度追求和对物欲的极端渴望,加之社会上屡现失德忘义的负面新闻,此类的社会氛围给孩子们带来了太少感恩的情感体验,和太多负面的心理暗示,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感恩思想逐渐地被淡忘了。2009 年,中华新闻网的一则名为“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近七成认为成绩好就是感恩”的报道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当记者问及“是否存在埋怨和厌恶家长的情绪时”时,全班仅有7 人表示“不会存在”,有 41 人表示“曾恨过父母”,占总数 79.6%。①如今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万爱与一身,习惯了被他人爱,却忽视了爱他人。孩子是国家的未来,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对于是非明辨的分辨能力,所以感恩意识需从小培养。在此种背景下,感恩教育被提上了教学日程,并相继在各个省市纳入了小学生德育课的必修内容。不少学校纷纷开展了各式各异的主题活动,如“给父母洗脚日”、“护蛋行动”、“诵读《三字经》”等等,活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感恩教育感化孩子们的冷漠与自私,唤起学生们心底的感恩萌芽,让社会充满真情与温暖。事实上,感恩意识犹如一张巨大无形的网,无处不在,它遍及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所谓无处不感恩,无处不知恩。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集大成者,自古儒家就提倡夫妻和睦,崇尚孝道,重视人伦,提高人们教化水平以及移风易俗的社会秩序,并且几千年来为后人所警醒。在传统的儒家经典理论之中一直所秉承的的“忠、孝、节、义”都是感恩思想的集中体现:孝为报亲恩 、忠为报君恩 、节为报夫恩 、义为报友恩。
………..


(二) 基于儒家感恩思想进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精神能融化冷漠与自私的不良风气,构建和谐与安定的社会氛围,帮助小学生在充满爱与温情的环境中成长。邓小平同志曾经谈到过,小学阶段的孩子,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建设新世纪的主力军。中国重视教育的历程比较晚,要以更大的努力去抓教育,从中小学阶段就要抓起,如果现在不向全党全社会提出这样的任务,不重视教育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孩子是未来建设祖国的坚强力量,并且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塑造和品行养成的关键时期,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重要之举。但是,通过对已有的关于感恩的理论研究整理归纳,我发现目前学术上对于感恩的重点研究集中在青年群体,关注点主要是大学生感恩研究的理论分析,对于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匮乏和浅显,很少能从特定的理论角度对小学生感恩教育进行专门研究。可见,目前我国的感恩教育还处于探索期,尤其是小学感恩教育这一阶段,这正是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所在。在调查中发现,由于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这些孩子想当然的认为父母、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怀是理所当然的,不知感恩的现象普遍存在。所以近年来感恩教育也逐渐成为小学生德育课上被重拾的新话题。通过对小学生进行感恩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心怀感恩,在成长的进步中不忘报恩,是提升小学生德行、完善小学生品格的积极有力之举。推进感恩教育不仅对于学校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家庭、社会以至于孩子本身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感恩教育,能贴近小学生思想实际,贴近生活现实,加强各级各类的小学生感恩教育,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格等方面,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


一、中国儒家文化与感恩


(一)儒家文化中感恩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儒家所提倡的感恩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星火相传,历久弥新。今天,我们通过挖掘儒家的感恩思想,来启发和引导我们的孩子,教育孩子们知恩、感恩、施恩,体会人间真情,用爱来温暖社会,使这种传统美德散发出历久弥新的现代光辉。剖析儒家的感恩思想,主要体现在了四个方面:忠、孝、节、义。1.孝为报亲恩“孝”就是子女对父母对家人的爱和情感,“百善孝为先”,这是儒家思想的基础,是根本,它体现了父慈子爱的天然情感。儒家认为,父母是个体首要学会感谢的人,父母把自己带来这个世界并给予自己血肉之躯,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可谓是“恩重如山”,子女首先要感谢的便是父母。《孝经》②有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也就意味着,百姓们要勤俭节约,以此来赡养双亲。在传统伦理社会中,上自天子,下至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永恒存在的,若是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那必定是不可能的事。
………..


(二)儒家文化中感恩思想的主要特点
尽管感恩一词来源于西方,但知恩、感恩、报恩的行为和精神在我国的传统美德中不断散发着光辉。中国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其感恩思想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洗礼了一代代后人的思想。理念是文化的浓缩和精髓,追溯求源,儒家文化是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的基石,也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所倡导的忠、孝、节、义都体现了一个理念——恩。从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之恩,提供舞台以展示自己才能的社会之恩,到夫妻之恩,朋友之情,无不昭示着我们存在于这个充满人情关系的社会中,要时刻怀有爱戴、敬畏、感激之情。当前社会,感恩报恩的理念在公民的教育中意义重大,知恩报恩的行为在公民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就是对儒家感恩意识这种传统美德最好的诠释。回顾、展望儒家的感恩文化,不难了解到,儒家感恩文化继承、发扬并丰富了中国传统感恩文化,其核心理念是知恩、报恩。在感恩行为中,感想父母是最初的情感,也就是儒家推崇的孝道至上,这与当前我们国家大力宣扬的敬老爱老的思想相一致。
………..


三、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28
(一)坚持学校教育的主阵地.......28
1.深入挖掘儒家典籍中的感恩教育资源........28
2.发挥教师的示范性作用........30
3.开展“仁爱”大讲堂等主题活动........31
4.感恩教育也需要“因材施教”的进行........32
(二)凝聚家庭、社会的力量....33
1.发挥“孝为报亲恩”的家庭感恩教育力量........33
2.深化“忠为报君恩”的社会理念,构建社会感恩体系... 34
3.正确树立“义为报友恩”的感恩意识........35
(三)感恩教育要注重联合家庭、学校的力量...........36


三、加强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坚持学校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可见教育的主战场——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在感恩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自然也与学校教育分不开。教育的问题要靠教育解决,小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通过学校教育来深化感恩意识、规范感恩行为,有助于孩子们正确认识感恩,理解感恩,并最终确立感恩的价值观。坚持学校德育的主阵地,对学生们进行识恩、知恩的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价值观,是加强感恩教育的第一步。2013 年初,于丹教授为中小学生做了感恩教育系列讲座,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她谈及《论语》的朴素和温暖,讲述《论语》洗涤人们的内心,告诉我们关于修养身心的道理。透视《论语》热的背后,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经典所教育给我们智慧,它帮助我们更好教育孩子,更彻底的理解人生,心怀“仁”、“爱”地对待身边的人,对待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与人为善,心念感恩,少了自私之心,更是多了对幸福的感悟和体会。
………..


结 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可以看出,近年来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仍存在一些可不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感恩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本文试图在某些方面使这些问题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感恩是一种心理活动,感恩教育应该切合小学生的心理特质,所以感恩教育的内容,应循循渐进地分为四个阶段:识恩;谢恩;报恩;施恩,并且需要凝聚学校、家庭、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应该得到全面的丰富和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学。教育学中强调的情感教育,通过以心灵为载体,以感情交流为手段的开放式教育为感恩教育提供情感力量的支撑。除此之外,还应发展它的哲学基础、伦理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等方面。哲学基础中的关心理论,强调我们需要关心别人,也需要他人的关心,这是感恩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伦理学中的孝悌伦理观,倡导孝敬老人,养亲、敬老,这丰富了感恩教育的内涵。心理学中的人本心理学,强调人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中心,应该对生活、他人、社会充满爱与信心,深化了感恩教育的内容。通过扎实和扩展感恩教育的理论,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打下牢固而坚定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可塑性很强,所以重视心理教育对于小学教育很重要。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存在健全的人格。消极的感恩心理可能会导致自负、自私、孤独、冷漠、妒忌等情绪,这些心理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缺失分不开。在家庭教育中,应该适当的改变方式,磨练孩子的品质,增强孩子的抗压能力,时刻提醒孩子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学校教育中,要灌输给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观,通过理论和情感教育,唤醒孩子们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关爱之情;在社会课堂上,要集合全社会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感恩氛围,凝聚大家之力构建爱的家园。通过“循循善诱”的感恩教育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们良好品德的形成,更是孩子们全面、健康成长的保证。
…………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