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一、 研究缘起
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摆脱传统教育走向近现代教育的关键时期。在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皇权统治之后,新政府如何较快地重建教育事业,实现对教育事业的有效管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时作为中央监督、考核地方教育发展起来的教育视导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弊端显现,出现了要对具体教育教学工作给予更多帮助与指导的呼声,教育辅导制度的试行和推广为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提供了一个途径。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作为教育视导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在教育管理运行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指导辅助教育恢复与发展的机制,它的出现、发展和组织构成、具体运作以及职能的发挥,既反映了国民政府时期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也反映着当时教育界人士面对教育事实,改进与发展教育的努力。因此本文将目光投射到“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的变革和理论研究”这一问题上,在梳理民国教育时期教育辅导制度”出现、发展、调整的历程的基础上,概括其形成过程的特征,呈现当时教育界学人对其的研究状况和所持有的观点,把握“教育辅导制度”自身的特征,有利于深化对制度的了解和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两者关系的认识。研究国民政府时期地方教育辅导制度相关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教育行政的状况的窗口,能够具体了解当时社会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教育效率的情形,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教育行政制度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二、 相关概念羿定
“民国,中华民国的简称,1912到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 。国民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则是指1912年至1949年这段时期,该时期军阀混战,政权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教育辅导制度”的改进、发展并没有完全随着政府的变换而变换,有着自身的发展历程。1927年至1934年,浙江省由最早试行教育辅导制度到“四级制”教育辅导体系的建立,成为全国效仿对象,本文将此阶段作为“教育辅导制度建立的初步阶段”。1935年1938年期间,安徽、江苏、四川等地效仿浙江省实施‘‘教育辅导制度”,"教育辅导制度”逐渐在全国推行,本文将此阶段作为“教育辅导制度的扩展阶段”。1939年1949年期间,1939年开始分区辅导职业学校,1940年师范学校开始正式辅导中等教育,1941年加强了对国民教育的辅导,1943年颁布了师范教育辅导地方教育的方法,在此阶段,“教育辅导制度"自身的内容不断扩充、改进,本文称此阶段为"教育辅导制度的调整阶段”。 教育视导:依据视导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方法对于教育事业和教学活动,由精密的观察、调查和考核,进而作审慎的考量,明确的评判,更给以妥善的指示,同情的辅导,并计划积极的建设改进的方法,使教学效能增加,教育也在改造、扩充、伸长和进展的历程中,得以有效的达到美满完善的境地。教育视导一词,原是“教育视察和辅导”的简称。所谓视察,是根据预定之标准,对教育事业精密之观察,借以明了实施之状况或程度。辅导必须根据视察,视察之后必须继以辅导。二者相辅为用,不容偏废?。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教育辅导”为‘‘教育视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第一章开端与期盼: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的试行
第一节教育辅导制度的出现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管理在新旧交替的环境下问题丛生,其中中央和地方教育的教育视导制度在实施时弊端显现,引起人们的思考力图改变这一情形的方法,适逢“大学区”的改革,在新的教育管理理念的引导下,为提高教育行政效率,满足地方对教育的需求力求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不再使用行政分区,而是实行教育分区,并试行“辅导研究”事宜,奠定了我国教育辅导制度的初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种教育现象最早出现在浙江省。在20世纪初叶,随着京师大学堂设立和师范学校的发展,教育管理问题渐得关注,曰本教育视导的观念和制度经由留日学者传入中国,日本1890年的《教育敕语》中拥护天皇统治的教育原则和目标的出台奠定了其通过教育视导制度加强对国民思想统治的观念基调,也就契合清政府维护君主制度的利益,随后形成的一套视导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将工作的重点确定为“视察和监督"。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教育视导人员作为“教育部的喉舌”执行专制视察这一角色未发生改变。教育视导在实施过程中显现的弊端逐渐为当时的人们认识到,罗廷光认为为“民初成立视学制度,后来改称督学,直到现在。无论是视学是督学,仅示政府视察和督促各地教育之意,顶多是视察,绝对谈不上指导”气俞子夷也同样发现“我们全国学校制度里可以说完全没有指导的。
………..
第二节浙江省教育辅导制度的试行
教育辅导制度最先在浙江试行,使得浙江在这一制度的建立走在了全国的首位,这和一些人的探索离不开的,他们成为了浙江教育辅导制度最先的主持者们,他们在研究和把握中国当时的教育政策和浙江省的教育实际情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了浙江省教育辅导制度的辅导对象,浙江省教育辅导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浙江省教育辅导制度不仅有着自己的活动范围、活动内容还有着配套的考核制度。当时一些热心教育的人员在面对教师师资短缺和教师教学素质能力欠缺的窘迫情境下,试图加强对教育的关注力度,寻求新的工作方法来解决这一教育问题,通过“辅导”的方法对教师进行指导。辅导制是在大学区的创制下兴起的管理和发展小学教育的一种组织,后来大学区被取消,这项工作并没有“因噎废食”。经俞子夷回忆“后来,浙江省教育厅把辅导制弄得很完美。几年努力,成效卓著。我被邀参加试验研究的集团,学术空气非常浓厚”。由此可见,“辅导”逐渐由最初的解决应急问题的方法发展到一个系统的工作制度——“教育辅导制度",这一过程中,离不开一些关注教育、为教育服务的一些教育人士的探索和努力。俞子夷先生为浙江教育辅导制度创办时之主持人气他认为“向来走马观花式的督学制度,大有研究改革的余地。督学只管视察,其他各科工作只管办理公文,这是静的教育行政。今后行政似宜动的,应当由教育局作全市县小学教育进行的原动力。督学应任指导之责,各科应积极在计划上努力。如能把办理公文,划归一小部分担任,而大多数人员在计划指导上用力,那末进行起来,一定可以更加顺利”。
………..
第三章扩充与探索: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 40
第一节国民教育辅导制度 ..........40
一、国民教育辅导的必要性.......... 40
二、国民教育的辅导机关.......... 40
三、、国民教育辅导的内容.......... 41
第二节师范学校辅导地方教育.......... 41
第三节中等教育的辅导 ..........44
第四节教育学界对教育辅导制度的研究.......... 48
第四章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的特征.......... 54
第一节教育辅导制度探索过程的特征.......... 54
第二节教育辅导制度自身研究的特征.......... 57
第四章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辅导制度探索过程的特征
教育辅导制度从创建以来在中国近20年的发展,它是在政局、经济、人才资源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以“路径依赖”的形态,在“借鉴与创新”原则上,根据“教育行政调和”原理,在“会议”文化下,由各种教育人员“角色”演绎后形成发展变化而成的。中国教育自古以来“政教合一”的传统,对教育事业的影响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局设东南以后,南京周围地区成为国民政府重守区域,包括浙江、安徽等省,执政者依然希望通过创置新的教育机构来获取其所需的人才,以维护自身统治或适应近代社会的新发展,学校教育在此基础上得以曲折发展。教育辅导制度是这一教育变革的产物。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设立重庆为陪都,四川省成为政治中心区,国民政府则又从政治文化、教育等层面加强对该区的控制。教育辅导制度从浙江创兴到江苏、安徽再到四川的试行区域的扩大,则是受到这一政治因素的影响。在经济方面,对教育事业有着较大影响的则是教育经费的配置。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比如素有“江南富庶之省”之称的浙江省、国民政府所在地的江苏省的教育经费相对充足,能够支持教育辅导制度的展开,安徽、龄贵等省则是教育经费匿乏,教育工作者们试图通过集合社会资源实行教育辅导制度来推进教育事业。因此,教育辅导制度既需要教育经费的支撑才能得以深入发展,同时也是应对教育经费匿乏做出的选择。
………..
结语
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是在国内教育视导制度弊端显现、“行政学术化”的改革、国外教育视导制度的介绍和引入背景下,为满足中国教育的实际和需要产生的。教育辅导制度是由教育辅导委员会主持,由教育行政人员、教育辅导人员、校长、教员、社会教育人员参与,在一系列教育辅导规程和办法大纲的指导下,在层级教育组织内展开工作的,既有初等教育辅导、社会教育的辅导、也有国民教育的辅导、师范学校对地方教育的辅导、中等教育的辅导、职业教育的辅导等形式,还有对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的辅导。教育辅导制度最先正在浙江试行,后有江苏、安徽、江西、山东、四川等省的效仿,并在全国展开的一种辅助教育事业的活动。教育辅导制度是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以“路径依赖”的形态,在“借鉴与创新”原则上,根据“教育行政调和”原理,在“会议”文化下,由各种教育人员"角色”演绎后形成发展变化而成的。从教育辅导制度自身来看,教育辅导制度的目的具有实用性和工具性,教育辅导的组织有着系统性和理论生成方式多样性,教育辅导制度的实施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教育辅导的方式追求民主性和自动性,教育辅导过程中彰显着教育人文性。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的研究,不仅回溯了国民政府时期教育辅导制度产生。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