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 研究背景
古诗词作品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不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古诗词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特质。这是在古诗词中实施审美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古诗词中进行审美教育,不但要让更多的学生能真切感受古诗词的美,进而喜欢上古诗词,更重要的是,通过感受古诗词的美可以培养他们审美能力,从而唤醒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对沉睡梦想的追求,进而端正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态度。在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中有为数不少的古诗词作品,而且都是经典之作。但学生对这些经典篇目却没有学习的热情,通过对百灵庙中学高中生古诗词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教学实践中把古诗词当作文言文来教,教师过多的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直觉感悟,高考的重压之下,师生均无法静心体会古诗词之美。
………
(二) 文献综述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所以要注重语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要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也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审美体验。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帮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可以看出古诗词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张济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一文指出,“现行高中语文课本(选修与必修)中,增加了不少古诗词名篇,为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老师通过对这些作品讲授,能向学生传递基本的审美知识,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明确健康的审美标准。”胡云在《浅谈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一文中,对语文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古诗词教学的内在联系做了详细、透彻的分析。比如提到:“语文教学是实现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首诗或一首词就是一个很好的审美教育素材,可以满足人的精神享受。在教学实践中大致可以从“四美”(音韵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入手实施审美教育,充分挖掘作品中美的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美、领悟美,引导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黄惠民有《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一文认为,当今的古诗词教学要么注重诗义静态演绎,要么把作品的整体赏析变成单调的以词句为主的局部分析,这样做破坏了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更是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为此,作者将古诗词教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诵读——感知形象美,解读——体验情感美,品读——感悟意象美。三个层次环环相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沈健在《也谈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换一种表达方式,再现意境美;反复揣摩,把握技巧美;知人论世,体会情感美;归纳比较,体悟作者的人格美。
…………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 审美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在 1930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大辞书》中,蔡元培给“审美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审美教育者应运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人之情感为目的者也”。1蔡元培先生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美感教育,他有这样的解释: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朱光潜也说,“美感教育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怡情养性,所以是德育的基础组成部分。”2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其实审美教育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已经存在,有文字记载的美育思想在西方可追溯到古希腊,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在中国则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有孔子、荀子等。十八世纪德国很有名的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概念。他指出,实现人性的和谐与完整,达到政治的自由,必须要通过审美教育。“从感觉的受状态到思维和意志的能动状态的转变,只有能过审美自由的中间状态才能完成。”“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没有其他途径。”319 世纪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也把美育看作是普通教育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真正有教养的人”的重要途径。中国近现代的王国维、鲁迅等人也都大力倡导美育,把美育与改造人性、改造社会联系起来,把教育看作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
(二) 实施审美教育的背景
当前,我国语文审美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由于缺乏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死气沉沉。面对这种现状,部分专家和学者也表示深深的担忧,上海师范大学的许纪霖先生觉得“我们现在的青少年是太功利了,他们没有梦想,有的甚至连做梦的兴趣也都没有了。如果他们想象的翅膀被剪掉了,如果有一天这样的体制改变了,但他们也不会有飞的可能了”。以升学为目的的程式化教学方法与学生内在的审美心理预期和美感体验是严重背离的。以升学为唯一的教育目的,必将导致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流失,美在考试之外,美在功利之外,如果没有美感,只谈技巧、分数,那么学生也就仅仅是追求高分的机器。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终极目标应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而长期以来,我们“把 ‘教育’理解为社会借此可以保存、延续、进步,个体以此可以获得某种能力而在未来过上‘完美’‘幸福’生活的手段”。这种人文教育科学化的趋势,就会把课堂变成一个纯粹的知识训练场,当阅读不再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投入,当写作也不再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沟通,当诗意、感动和美都淹没在程式化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努力当中……教育便脱离生命的本原,无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验,学生的精神世界便会荒芜。他们的青春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升学的压力使他们无法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和生活本该有的乐趣。一种以牺牲学生享受生活乐趣和身心健康的教育,算不算是真正的教育呢?19 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被视为“财富”的知识如果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
………..
三、百灵庙中学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18
(一)逐步转变传统的以升学为最高目标的观念.......18
1.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念....18
2.提倡文本的多元解读,与学生平等对话......... 19
(二)古诗词审美教学方法探究 ........ 20
1. 加强诵读教学,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20
2.积累意象,品味意境,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 25
3.含英咀华,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审美感受力.... 29
4.注重情感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怀........ 31
三、百灵庙中学高中古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实践探讨
(一) 逐步转变传统的以升学为最高目标的观念
多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应试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下,我们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了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语文教学的世俗化、功利化日益突出,语文成了应试工具。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逐步转变传统的以升学为最高目标的观念,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两者的关系其实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处的位置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是主动的加工过程,学习者不应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选择、加工。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更是这样。所以教师的讲解是绝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的。古诗词的鉴赏以感悟为主。“感”即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体验,“悟”即学生在前一基础上对作品的理解、鉴赏、评价。这个由感到悟,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是无人能替代的。所以应该尊重学生的真实、宝贵的感悟。
………..
结语
综上所述,本论文关于普通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是以百灵庙中学为例,在新课标背景下对当前普通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探索,其中包含了:对目前国内研究现状的梳理与归纳,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现状的认识,对新课标中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解读,百灵庙中学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古诗词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实践探讨等。本论文立足于百灵庙中学实际情况,希望通过在古诗词中实施审美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点燃学生的理想之灯,让孩子们成为知美、懂美、能审美的高中毕业生。这些不成熟的想法是自己在过去十多在古诗词中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些总结,很多施教原则,可能存在许多商榷之处,具体做法也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继续探索,不断前行,以便能更好地进行古诗词审美教育。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