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雷锋是中国家喻户晓的道德措模,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民众一致认可的具有共产主义高尚人格的道德符号。雷锋精神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雷锋以及像雷锋一样的先进群体的高尚言行的高度归纳和概括。雷锋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内涵着人类道德的最精华的成分,代表着人类进步的最核心的价值趋向,彰显了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和伟大人格。雷锋精神的核心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雷锋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晶,始终有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峡,一座永放光芒的灯塔”,激励和引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戮力同心、攻坚克难,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雷锋精神自诞生之日起,中国社会掀起了六次大的学习雷锋精神的热潮,塑造了千千万万青少年、引领和纯洁了新中国的社会风气。这充分说明了“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全球化、信息化的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中国价值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主要特征;大学生个体也表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等特点,尤其要“深入幵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3。我国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共同标志是德才兼备,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雷锋精神所蕴含的无私奉献、助人为乐、艰苦奋斗的道德品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谦虚好学的职业素养以及对党无限忠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热爱理论学习的政治素养等,正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该具备的重要“德才”。
………….
1.2研究综述
在雷锋生前,抚顺市和雷锋所在部队就陆续开展了向雷锋学习的活动,弘扬雷锋精神。雷锋去世之后,在党的号召下,雷锋成为理想道德人格的文化符号。雷锋及雷锋式先进群体言行被高度概括形成了伟大的雷锋精神。在中国,对雷锋精神的弘扬大体上存在一个由全民参与的热情高涨的运动到低潮、质疑再到理论探讨后的理性持续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大众传媒的大量宣传、书籍的大量印刷以及零散的、不系统的期刊论文,但真正的理论成果很少。从本人搜集和掌握的情况看(通过网络以及更具权威的期刊网、电子图书等查询),目前,国外没有专门研究雷锋精神教育的著作和硕士、博士论文;国内有少量对雷锋精神进行理论研究的书籍,但没查到有专门研究雷锋精神教育的著作和博士论文,只有靳赫(兰州大学硕士生,2012年)的硕士论文《党报学雷锋报道的嬗变》和黄力(湖南农业大学硕士生,2010年)的硕士论文《雷锋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德育价值研究》分别从宣传报道和雷锋精神的道德价值角度开展的研究,张鹿(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的博士论文《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的现代价值与弘扬创新》将雷锋精神列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进行了价值探讨和弘扬路径研究。分析和归纳上述文章、著作和资料,我国对雷锋精神教育的研究存在“两大阶段、两大主体、历史逻辑明显、多学科、多来源”等特点。
…………
第二章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基础理论
2.1雷锋精神相关概念界定
名词“雷锋”解释:人名,一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实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措模”59,中国大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模范人物,“是我们‘民族的脊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雷锋已经成为“做好事”的人的指称和具有丰富张力的文化符号。雷锋简介61。雷锋(1940年12月18日一1962年8月15日),中国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今望城区雷锋镇)人,原名“雷正兴”,乳名叫“庚牙子”(长沙话),到鞍山钢铁厂(鞍钢)工作前才更名为“雷锋”。194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母兄弟在旧中国因生活所迫,相继惨死。7岁成为孤儿。1949年加入儿童团,1950年进入小学读书,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56年,雷锋高小毕业后,先后担任乡政府通讯员、中共望城县委公务员,被评为工作模范。195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后,他相继在望城县伪水工程指挥部、团山湖农场和辽宁鞍山钢铁公司化工总厂当拖拉机手和推土机手,被评为劳动建设标兵5次,先进工作者3次,红旗手18次,获得“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并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60年1月,雷锋应征入伍,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任沈阳军区工程兵运输连班长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他刻苦学习毛泽东著作,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作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立志“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62。1962年8月15日,执行运输任务时不幸狗职,年仅22岁。雷锋在部队生活2年8个月,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受嘉奖多次,并曾荣获“模范共青团员”、“节约标兵”等称号。
………
2.2雷锋精神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和雷锋精神的基本特征
雷锋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它深深地扎根于雷锋工作、学习的时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探究雷锋精神的实质,首要的是要了解和探究什么样的社会土壤孕育和生成了伟大的雷锋精神。雷锋生活于中国上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经历翻天覆地重大变化的时期。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同时也标志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到1956年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雷锋精神产生的客观现实基础。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是雷锋精神产生的政治条件。新中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本质。这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7"宪法还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这确立了人民的政治地位,使人民在政治上得到解放,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中国人民的基本人权自近代以来第一次获得宪法的保障”广大群众第一次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别人的尊重,广大群众的感恩之情和建设热情空前高涨。歌颂党、热爱党、跟党走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政治信仰成为那个时代社会主流价值取向。
…………
章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与现实意义...........38
3.1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基本历程与启示 .........38
3.2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对社会发展......... 43
3.3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对大学生个体.........50
第四章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现状......... 57
4.1大学生对雷锋精神的认同状况 .........57
4.2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现状......... 62
4.3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影响因素......... 65
第五章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 71
5.1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 71
5.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 76
5.3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81
第七章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方法与路径
7.1构建教育方法与路径体系需要建立的新观念
要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需要在传承和使用原有的有效方法和路径的基础上,归纳、创新和构建适于新时代、新时期大学生和雷锋精神教育特点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从而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而构建新方法和新路径首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构建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方法和路径体系需要建立的教育新观念主要包括思维观念、对象观念和价值观念三个方面。思维方式是人们建构世界的观念模式,从总体上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活动,能够给出人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总体思路,具有普遍的指导性和范例性。新的、科学的、进步的思维方式能指导人们正确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陈旧的、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则阻碍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促使陈旧的、非科学的思维方式转向科学进步的思维方式的根源是社会生产方式。美国教育学家克罗韦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去发现新的思维方式。”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需要进行教育思维观念创新。新的教育思维观念主要包括关系思维、系统思维和开放思维。
………..
结语
雷锋精神的弘扬和教育,不仅体现在实践领域,也体现在理论研究领域。雷锋精神的理论研究开始于改革开放时期,主耍探讨了雷锋精神内涵、特征、本质、核心、思想渊源、时代价值以及实现路径等,呈现了“两大阶段、两大主体、历史逻辑明显、多学科、多来源”等特点,形成了较丰富的资料。但理论文献较少,而且没有正对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系统研究。本文作者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时期大学生为教育对象,通过历史研究、实证研究,尝试回答新时期大学生开展雷锋精神教育“是什么(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为什么教育(价值、意义)、教育什么(目标、内容)和怎么教育(方法、路径)”、如何“充分发挥青少年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钱学森之问”等时代闷题。本课题简要回顾了新中国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关于雷锋精神的论述和界定,并从历时性的角度研究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发展,同时系统阐述了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为雷锋精神教育奠定了价值基础和前提。结合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际和大学生身心特点,本文深入探讨了雷锋精神教育的理论依据,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新时期大学生雷锋精神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及方法和路径体系,着重探讨了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等问题。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