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时期的文学教育——以初唐四杰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4-11-11 11:02:36 论文编辑:jingju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文学教育研究意义及其内涵的界定
唐代文学的繁荣并非一蹴而就,在其繁荣的表象下累积了数代人的心血与汗水,总结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前辈学人已有诸多论述,从唐代诗文发展自身的命度,如体裁、意象、思想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和卓有成效的探讨,并构建了一系列唐代文学史的发展脉络。而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除了诗人的天赋异禀、诗文本身的精妙绝伦外,他们所吸收与借鉴的前辈学人的知识与经验也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诗人的文学观念、创作技巧、作品风格等也是得自于他们的师友,这是难以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接受研究兴起时,从接受角度对于唐代文学发展的论述日渐丰富起来,而教育也应是接受的一个层面,更有甚者,教育的影响程度比一般的接受理论所能表达的程度要更大,因为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往往能够影响其一生的抉择,因此,对唐代诗人所受教育,特别是文学教育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诗人接触、学习文学的途径和目的,理清他们文学素养养成的渊源和过程,并有助于分析他们形成特定文学思想或表现出某种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原因。
第二,研究唐代诗人所受的文学教育是一种新的研究唐代文学发展变化的视角。个人幼年所受的教育往往会影响其一生,在求学时接受的观念与储备的知识则指导着他们日后的创作,并在此后较长的时间里影响他们笔下的内容,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诗人对前代文学遗产的继承,同时他们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又显示出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来。
...................
 
第二节学界现有成果及尚可拓展之处
关于唐代教育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己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论著、论文大部分都是从教育学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宋大川《唐代教育体制研究》、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谢保国《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等,这些论著均从整体着眼,从宏观上构建了唐代教育的基本样貌。而在具体研究上则又有学者从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对象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从教育思想角度出发,台湾学者王云五著有《汉唐教学思想》一书,大陆则有施克灿《中国教育思想史》、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孙德玉《中国教育思想简史》、王玉生《中国教育思想研究》等。而从教育内容的角度来说,则有任颖卮《唐代历史教育论述》、马金梅、杨芳《浅析唐代历史教育的基本特征及意义》、谭朝阵《唐代官方数学教育评析》、石晶《浅谈唐代的官方美术教育》、祝国红、张广萍《唐代书法教育的多元化模式》、李正庚《唐代书法私学教育》、郭甲润《浅析唐代的书法教育及影响》、徐忠奎《唐代教坊中的音乐教育》等文章;还有学者从性别角度进行研究,如王丽梅的《唐代女子教育新探》、李琳颖《唐代宫廷女性的教育》;而有的学者则着眼于教育交流的研究,如高明士《唐代东亚教育圈的形成》、党银平《唐与新罗文化关系研究》、刘晓筝《唐代中外文化交流与留学生教育》等。
在教育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方面,程舜英《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料》可谓集大成之作,为研究唐代教育提供了完整而丰富的资料。
.......................

 

第二章初唐文学教育与南北朝文学教育之关系

 

从初唐文学教育阶段性差异上可以发现,其真正可称为“唐代文学教育”的时间节点应在高宗调露二年(680)以后,即科举开始试诗赋为始,在此后天下士子才按照较为统一的标准来研习文学,相互切礎。如开元年间,李挨知贡举,“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殊未知艺不至者,文史之囿亦不能摘词,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请于庭中设《五经》、诸史及《切韵》本于床,而引贡士谓之曰:大国选士,但务得者,经籍在此,请恣寻检。”可见在以诗赋选士之后,其衡量标准就是《五经》、诸史和《切韵》而已。而在此之前的初唐文学教育则是一个较为松散的、自由的状态,从教育类型上看,有官学、私学和家学三种形式,在教育内容上则由南北分裂渐渐走向融合,而调露二年之前的初唐文学教育与南北朝文学教育有着极为相似之处,在某些方面则是延续南北朝文学教育而来的。
南北朝文学教育是一个宏大的题目,而其中与唐代有直接关系的则应该是齐梁二代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考虑到齐梁文风笼罩初唐诗坛的情况,对于此一时期的文学教育情况的梳理就比通篇考量魏晋南北朝文学教育的情况更有意义和价值。因此本章主要讨论齐梁间官学、私学教育的情况,及其与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齐梁间官学、私学教育的相互沟通及其在初唐时期的延续从教育类型上看,初唐文学教育主要以私学、官学和家学三种形态为主。而初唐文学教育具有官学、私学相互沟通的特点。唐太宗贞观年间开始大兴官学教育,如贞观二年,“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以宣父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大征天下儒士,以为学官。
.......................

 

第二节以家学传承为主要形态的文学教育
初唐文学教育的主要形态以家学为主,由于隋末大乱和初唐官学系统的不完备导致了初唐时期的文学教育主要呈现出一种纷繁复杂、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没有正规的途径来接受教育,初唐文人大多数倾向于游学私门,或者以家学传承为主要的方式,特别是那些具有浓厚文学传统的家族,其对子弟的文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就越高。而南北朝同样基于政局不稳,官学时有兴废的情况,这时主要依靠家学进行传承。初唐文学教育中家学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父亲传业于子女;母亲教诲子弟;亲友传授晚辈。
基本上与南北朝家学传承的方式相同。母亲传授子女者,如《宋书?何承天传》载:“何承天,东海鄰人也。从祖伦,晋右卫将军。承天五岁失父,母徐氏,广之姊也,聪明博学,故承天幼渐训议,儒史百家,莫不该览。”《南齐书·王融传》:“母临川太守谢惠宣女,C敏妇人也。教融书学。融少而神明警惠,博涉有文才。”父亲传业于子女者,如《魏书?李彪传》载:“彪有女,幼而聪令,彪每奇之,教之书学,读诵经传。尝窃谓所亲曰:`此当兴我家,卿曹容得其力。'彪亡后,世宗闻其名,召为婕妤,以礼迎引。婕妤在宫,常教帝妹书,诵授经史。”《南齐书·良政传》:“(傅)琐父子并著奇绩,江左鲜有。世云诸傅有《治县谱》,子孙相传,不以示人。”除了文学教育形态的相似外,初唐文学教育的方法也与南北朝有相同之处,文会之时,除了创作诗赋外,皆以清谈为主,如王绩在创作《河渚独居赋》后就希望与诸诗文同好探讨之。
...........................

 

第三章重要作家文学能力的养成——以“初唐四杰”为中心........15
第一节卢照邻的所受文学教育及其影响....................................15
一、师法..................................................................................15
二、卢氏所受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17
三、卢照邻求学经历所反映的初唐私学教育与文学之联系.......30
第二节杨炯的求学经历与文学创作...........................................31
一、年少成名的天才与其家学传承.............................................31
二、求学秘书省与天道观的形成及其对杨炯文学表现的影响.....35
第三节骆宾王的文学教育............................................................42
一、求学山东期间所接受的文学教育...................................42
二、骆宾王文学教宵与其创作范式的形成...........................47
第四节王勃的文学教育........................................................52
一、王勃家学传承之次序....................................................52
二、王勃诗文创作与其文学教育传承之关系.......................56
第四章初唐文学教育的理论特征.........................................63
第一节由“四杰”看初唐文学教育的共性及差异性................63
一、共性...........................................................................63
二、差异性.......................................................................72
第二节初唐文学教育与文学史发展的同步性...................75
...........................
 
第五章诗文革新运动的发起及其与文学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诗文革新运动时间节点的再认识:由四杰到陈子昂诗文革新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一场至为重要的文学运动,学界普遍认为诗文革新运动是在初唐诗文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对于单纯模仿齐梁诗风和在齐梁诗风上发展而来的上官体、许敬宗“颂体”诗文的反拨,其主要批判的对象是龙朔时期出现的“文场变体”和延续不绝的齐梁文风,其发动者主要是以初唐四杰、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中下层文人,其指导思想是“以道自任”、“经世致用”,弘扬具有“风骨”“刚健”“兴寄”特征的诗文。经过此次运动的洗礼,使得笼罩初唐文坛的形式主义的文风渐渐消散,从而使得唐代诗文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此次运动产生的影响波及到盛唐,诸如李白、杜甫等一批大诗人,是盛唐诗歌高潮出现不可或缺的因素。
但是,学界现在对于诗文革新运动的时间节点并无明确地认识,即其发起时间、经历阶段和结束时间。理清诗文革新运动的时间节点有助于我们认识这场运动发起的原因、背景、经过和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文革新运动的内容和本质。
判断诗文革新运动发起的依据应该是初唐四杰的创作实绩,及其明确提出反对上官体等龙朔文体的主张。从杨炯《王勃集序》中的记叙来看,王勃等人发动的诗文革新运动是在认识到"龙朔初载,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的情况下发动的,并且参加者有薛元超、杨炯、卢照邻等人。
............................

 

结语 对于初唐文学教育的再认识
唐代文学按照初、盛、中、晚四期划分的标准出自明人高 ,这一标准随即被后世的文学史所广泛接受。然而,大历史的内部总是充满着各种细节,而这些细节往往不是只言片语所能概况的。以初唐时期为例,在这九十四年的时间中,唐代文坛经历了由旧到新的鋭变准备,从帝王世系的角度看,分为六位呈帝;然而以文学发展历程的眼光看,则可分为三大阶段,即由贞观到永徽,由龙朔到久视,由久视到先天。这一划分的标准一方面是按照文学创作风貌的变化,另一方面就是文学教育的变化。
贞观至永徽文风以齐梁文风为主,其他各种风格的诗文虽亦有显现,但是并不能动摇贞观宫廷文风的统治地位。其背后深层的原因就是太宗朝的重要文学侍臣是南方文化培养熏陶出来的,他们绍基家业、恪守家风,在他们的影响下,贞观年间出生或接受教育的励贵、士族都以南方诗文的创作方法为最高标准,如讲求音律和谐、对仗精工,同时受到创作题材、体裁的影响,这就使得贞观、永徽年间的诗文仍普遍具有南朝,特别是齐梁文风的特征。比如徐坚家族、褚遂良家族等。而永徽年间之后,这些文学侍臣或因自然死亡或因政治斗争被排除出了宫廷,从而使得贞观文风 始逐渐褪去其影响。而一批在此风气下成长起来的诗人,如上官仪、许敬宗、李义府等, 始以新的文学风貌统合唐代文坛。实际上,贞观末年兴起的创作歌功颂德类文章的风气,影响到了如上官仪、许敬宗等人,他们实际上是在这种文学风气下逐渐成熟起来的,当时的文臣皆以创作这类颂德文为能事,如“张文琼,贞观中为持书侍御史。...........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