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1. 前言
从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大规模发展,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社会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的巨大冲击下,受到了极大的忽视。近几年来,传统文化教育重新被提起,童谣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与此同时,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幼儿音乐启蒙作为音乐教育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儿童的音乐能力的提高有直接的影响。将童摇引入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丰富了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助于儿童感受传统文化,符合当前国内外大环境下对幼儿音乐教育综合化、多元化的要求,对抢救、传承和发展童瑶文化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研究,我发现童摇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开展存在不少问题,教师的认知现状和教学实施现状是关键点。本研究站在教育学的立场上,借鉴文艺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重学科的视角,对童摇的界定、童摇的特征、童瑶的教育意义以及童摇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地位进行详细的分析,调查童谣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开展现状和教师对于童遥的认知,探究影响童摇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开展的因素。
…….
2. 文献综述
什么是童摇呢? 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没有标准的答案,一个为众多学者关注的话题却无规定性的定义,一个千百年来口 口相传的词汇却随时间而发生改变,这就是童谣。在我国,童谣有着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几千年来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至今。除了童谣这一名称之外,古代文献中还出现过其他的名称,例如“孺子歌”(《孟子.离娄(上)》)、“婴儿歌”(《战国策.齐策》)、“小儿摇”(《旧唐书.五行志》)、“小儿语”(吕坤《小儿语》,明代)、“小孩语”(颜自德《霓裳续谱》,清代)、“孺歌”(范寅《越谚》,清代)等等。近代以来,在上个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期间,以北大为中心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歌遥运动,在此之后的文献中童谣又被赋予了一个现代的名字“儿歌”,并为其定义:“儿歌者,儿童歌讴之词,古言童遥”(周作人《儿歌之研究》,民国)。对于童谣的界定历经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总结一下可分为徒歌、念遥和歌谣时期。首先在我国古代,将童谣定义为儿童唱的无歌词歌曲,许多古代的史书记载都证明了这个观点。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国语.晋语》里韦昭注提到“童,童子。徒歌曰遥。”这里的“童子”指儿童,“徒歌”指没有伴奏的唱歌,即清唱。《诗经?魏风?园有桃》里写道“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这里的“歌”和“谣”均作动词用,“曲和乐曰歌,徒歌曰谣”(诗经注本《毛诗古训传》,西汉初年),即“有伴奏音乐的曲子称为歌,无伴奏音乐的曲子称为谣”,表示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尔雅?释乐?孙注》里称:“谣,声逍遥也。”逍遥是自得其乐的意思,可见“瑶”是没有乐器束缚的、可以自由吟唱的娱乐形式。东汉时期的《韩诗?章句》则认为:“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瑶”,即“有旋律的称为歌,无旋律的称为谣”。由此可见,在我们汉代以前,童摇都为无乐器伴奏的,适宜儿童演唱的清歌,亦称徒歌。
……….
第二部分:研究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和参考文献以及实践中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目前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幼儿教师对于童遥的界定普遍存在模糊不清的现象。许多一线教师认为童遥是民间口口相传的儿童歌曲,也有教师认为童遥就是儿歌,属于语言教学的范畴。可见,现时幼儿教师对于童谣的界定在认知上是含混的。这种认知模糊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童遥本身的演进经历了几千年的轨迹,期间对于童遥的定义也是因时而异的。从古至今的大量文献资料表明,童谣几千年来有多个别称,例如“孺子歌”(《孟子.离娄(上)》)、“婴儿歌”(《战国策.齐策》)、“小儿瑶”(《旧唐书.五行志》)等,五四歌摇运动之后,周作人给童瑶起了一个现代的名字:儿歌,自此现代的童遥被广泛的称作儿歌。这些众多的称名在一定程度上给当下的人们带来了困惑。其次,童摇在当代的发展并形成一个在世界上比较统一公认的定义也是近十多年间的事情,在当代幼儿音乐教育中,人们开始普遍将童谣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对童瑶的认知也进入到二维时代,即无论有无旋律,只要是符合儿童发展特征、具有文化传承或地方特色的、朗朗上口、具有审美价值等特征的皆认定为童谣,并且作为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种趋势在国外幼儿音乐教育中,尤其是在欧洲及北美洲的国家中比较明显,我国的音乐教育中对童瑶的研究并不多,在教师职前教育中也并不重视,所以造成了目前幼儿教师在面对童瑶教学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概念界定的迷圈中。
…………
2. 研究意义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一直在发生改变,纵观目前国内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童瑶的实践研究资料明显不足,然而童谣作为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在学前音乐教育研究中十分少见。因此,本研究尝试通过研究幼儿教师对童谣定义的认知、童谣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我国的童谣理论建构做出贡献,并且可以给予一线教师在教学上的启示。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上海地区幼儿园教师对音乐教育中童瑶活动的认知情况,对其现状进行描述,并探究其影响因素,希望可以为今后幼儿教师的认知现状提供理论依据,也为知识提升提出意见和建议。
………..
第三部分统计与分析....... 29
1.上海地区幼儿教师对童谣的认知分析....... 29
2.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开展的现状分析....... 39
2.1幼儿教师对音乐活动中童谣活动的满意度....... 39
2.2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童谣活动开展的频度....... 41
2.3音乐教育中童谣作品分析....... 44
第四部分结果与讨论....... 55
1.上海地区幼儿园教师普遍对童谣缺乏正确的认知....... 55
1.1教师对童谣的定义缺乏正确的认知 .......55
1.2教师对童谣与音乐活动关系的认知具有片面性....... 56
1.3教师忽视童谣在音乐活动中的地位 .......57
2.上海地区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童谣开展现状不容乐观 .......59
2.1教师对童谣在音乐活动中的教学现状满意度.......59
2.2教师对如何搜集童谣教学素材感到迷茫....... 60
3.影响教师对童谣活动认知的因素 ....... 61
4.总结....... 68
第五部分建议与展望 .......69
1.建议....... 69
2.展望....... 70
第四部分结果与讨论
1. 上海地区幼儿园教师普遍对童语缺乏正确的认知
本研究中所探讨的上海市幼儿园教师对童谣活动的整体认知情况包括:教师对童摇定义的整体认知现状、教师对童谣与音乐活动之间关系的整体认知情况以及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开展童摇活动的整体情况。假设幼儿园教师对童谣的整体认知是清晰的,那么将有助于教师认清童遥的概念、分类等基本信息,有助于教师在开展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时对童谣的选择和使用,有助于教师强化和提升知识经验。但是通过问卷的收集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下面,结合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以及对一线教师的访谈内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讨论。从问卷的数据结果显示,仅有17. 34%的教师认为有无旋律的儿歌都是童瑶,进一步的访谈交流发现,教师对童摇定义存在片面性,一种观点认为童摇一定是唱的、有旋律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童谣一定是念的,没有旋律的;仅有一位教师认为有无旋律都是童瑶。访谈中对影响教师定义童摇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
结论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教师关于童谣的认知以及对音乐教育的认知都有了深入的了解,针对上海地区幼儿教师普遍对童遥的定义缺乏正确认知的既定事实,建议对己入职教师开展职后培训,对即将入职的教师开展职前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技能学习两大方面。第一,在理论学习方面,目前国内开展理论培训的主要方式是邀请专家做大型讲座,普及某个领域的知识,教师对于讲座的内容接受程度不一,而且不能完全转化到教学实践当中,遇到问.题时光靠听到的理论无法解决问题,也很难找到专家再进行解答。因此,建议今后在开展理论的时候采用国外比较常见的教学工作坊或研讨沙龙的形式,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展开培训和教学。除了 "请进来”的固有模式之外,也鼓励教师“走出去”学习,到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幼儿园进行交流,以更快的促进教师的成长。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