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文化相对主义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美国人类学、民族学中的一种社会思潮,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理论缘由。首先,启蒙时代文化普遍主义盛行,绝对理性主义思维方式占据统治地位,但在其后来发展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得人们对绝对主义产生怀疑,绝对理性主义陷入到巨大的理论困境之中。其次,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泰勒和摩尔根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论学派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人类文化发展具有单一性,各族文化都遵循同一条路径向前进化,低级的文化最终会进化为高级的文化;整个世界是以自然法则而运行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样适用于研究人文社会科学。这种文化进化论的观点显然忽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社会科学研究中价值性问题,简单以达尔文揭示生物界演化规律的进化论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化发展规律从根本上是行不通的。并且此时在欧美国家又出现了以文化进化论和文化普遍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西方中心论,这种论调以西方文化为世界文化的中心,其他民族的文化都是低等文化,白人文化是最高级的文化自居,文化相对主义就是在批判这种论调的过程中而兴起展开的,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论这一蒙昧理论的校正。再次,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一些西方国家企图打着全球化的幌子对弱小民族进行文化渗透与控制,实施一种文化殖民主义,妄想同化和消灭弱小民族的民族文化。而文化相对主义要求尊重不同民族文化,承认不同文化的价值性和特殊性,有力回击了这种西方文化大一统的文化殖民主义的不轨企图。
……….
(二)已有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研宄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主要着眼于对文化相对主义这一理论本身的意义及局限性来进行思辨研究:李鹏程从三个方面提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意义及局限,认为文化相对主义在最初是对欧洲中心论蒙昧思想的校正,在当今发展为关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论。但文化相对主义夸大文化的相对性与特殊性,致使文化的相对性被绝对化,走向“文化相对主义的绝对主义”。葛红兵提出,文化相对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极为缺乏责任的学说,它忽视文化之间的传播与交流,极易导致文化保守主义和狭溢的民族中心主义;它一味强调文化的相对性,认为文化没有进步落后之分,为那些野蛮不合乎人性的文化提供继续存在的借口。其次,主要集中在对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普遍主义之间的斗争进行研究。如侯传文认为,各执一端的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遍主义都不能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而只能使人们陷入无休止的争论。我们认为文化是相对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存在。相对性和普遍性分别代表着文化的个性与共性。而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遍主义将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置于对立之中,是两种极端的思想。②张再林认为,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文化的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争其实是个假问题。因为文化的普遍性与相对性是文化“一体两面”的辩证结构,即文化的普遍性与共性之中孕育着相对性和个性,相对性与个性之中又存在这普遍性与共性。因此,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的二元对立是不成立的。③
………..
一、文化相对主义的方法论解读
(一) 文化相对主义的方法论主张
博厄斯的文化相对主义理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种普遍绝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所有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价值以及与其他文化相区别的独特之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对的,各族文化没有所谓的高低好坏优劣之分。大卫?彼得尼认为:“文化相对主义可以理解为:1.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中的一种方法;2.—种文化决定论和文化现实哲学;3.—种关于伦理、政治和美学体系的评价指南;4. 一种对于社会文化改革与变迁的实际问题的态度。” 文化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首先强调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每一种文化都是不可重复的独立于其他文化而存在的体系;其次,强调文化的独特性,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思维逻辑、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具有其表现于特殊价值体系中的特殊文化传统,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无法比较的;再次,强调文化价值的相对性,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价值标准,评判一种文化是否有价值或价值大小只能从这种文化自身的标准出发去评价,用其他民族的价值标准是难以衡量的;最后,强调文化无优劣好坏之分,先进落后之别,各民族的文化在价值上都是相等的,都应受到理解与尊重。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就是尊重文化差别,强调不同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处,其理论观点便彰显着自身的特征。
……….
(二)文化相对主义的方法论评价
斯宾格勒作为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有力支持者,在他的著作《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区分出了八大文化形态,每一种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符号。他认为,“历史的世界就是一个由多种文化形态组成的多元世界,各个文化皆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产生、发展和衰落,各自具有其他文化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质。世上不只有一种雕刻、一种绘画、一种数学、一种物理学,而是有很多种,在本质的最深处,它们各不相同,各有自己的生命期限且各自独立”。“所有的文化都是等价的,不同文化的人和事完全可以具有相同的意义”。斯宾格勒强烈的批判了欧洲中心论的思想,以文化的自我中心代替了欧洲中心,以文化的有机生长论代替文化的阶段演进理论,他的思想体现了从近代走向现代,从一元走向多元的西方文化的历史趋势,强调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次,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文化的价值相对性,一切文化无论多么特殊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所有文化没有绝对的高低、好坏、优劣之分。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的价值是相对的,难以评判其好坏,那些所谓的文明人和原始人之间的优与劣、先进与落后的差异都只是表面现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文化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这些都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例如巴西亚马逊土著印第安人的“产翁” 习俗在中国人看来肯定是难以想象的奇风异俗,但如果深入到当地文化背景中去,就会发现“产翁”习俗存在的道理甚至其深刻的社会意义,未必会比我们的风俗差。正如一个民族通常认为是好的文化往往却被另外一个民族认作是坏的,如果人人都能体会到文化相对性的意义,懂得去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文化价值的话,那么人们对于少数民族的偏见将会得到修正,种族间由于互相的不理解而导致的不必要冲突也能尽量避免,这样也会大大增加人类和睦相处的机会。
………
二、民族教育研究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及其表征....... 19
(一)民族教育研究中文化相对主义的方法论主张....... 19
1.文化相对主义对民族教育研宄中文化....... 19
2.文化相对主义对民族教育研宄主体.......20
(二)民族教育研究中文化相对主义的局限性分析....... 27
1.文化的相对性与文化相对主义的鉴别....... 27
2.文化相对主义对民族教育研宄的桎梏....... 28
(三)民族教育研宄中文化相对主义的表征....... 31
1.文化相对主义在民族教育研宄中的倾向性体现....... 32
2.对民族教育研宄中存在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性的批判....... 35
三、从文化相对主义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 37
(一)文化相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37
(二)防范文化相对主义倾向的泛滥.......40
三、困境与超越——从文化相对主义到民族文化“多元一体”
(一)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理论与文化相对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文化普遍主义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是具有绝对性的,人类文化具有着共同发展规律、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一致的目的性等多种属性,于是也就导致了文化与文化之间出现了优劣高低之分。而那些先进的、高级的、优质的文化有着普遍的意义,并将主导着人类文化实现最终的统一。文化普遍主义虽然承认文化的共性和规律性,但是却忽视了不同文化的个性和特殊性,以文化普遍主义为方法论的民族教育研究是无法发掘民族文化的内在意义和价值的,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正是其魅力所在。相反,特殊主义倾向于对事物及其过程的个性、独特性、偶然性和某一特定阶段具体的丰富多样性的强调,这种理论认为现实存在的不过只是各自独立发展着的具有各自具体情况的事物和过程,并且它们之间是互不联系、互不影响且不可通约的。因此,人们的研究任务就是要具体而全面地去探索每个事物和过程的多样性,忽视对事物普遍本质和规律的追求,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因此,在研究中要力求把那些反应普遍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排除掉,以免对研究造成干扰。
……….
结论
民族教育研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民族教育的各种重大问题,必须遵循民族教育的特殊规律;为帮助各少数民姨地区发展教育事业,应从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因此,加强对民族地区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教育研宄离不开科学的方法论指导,由于我国教育研宄中长期存在着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和主客二分、理性独断的思维方式,企图用自然科学的方式方法解决教育中的文化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文化相对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种方法论观点,极力强调民族教育研宄中的价值问题和民族教育研宄的文化特征,对唯科学主义方法论是一种有力的批判和消解。我国的民族教育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己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民族教育研宄人员在深入田野时,如何面对少数民族所谓的异己文化并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考察研究是民族教育研宄中的重难点。关于这一问题,文化相对主义理论恰好为研究者提供了相应的方法论指导,对民族教育研宄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相对主义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研究人员对待这一理论也应慎之又慎。民族教育研宄中已经存在并日益凸显的一些问题与文化相对主义联系紧密,如有些研宄过度强调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而忽视了普遍性和共通性,有些研宄过度强调主位立场而忽视了客位立场的作用,有些研究对田野考察法运用失当,仅满足于对文化习俗等现象的材料积累而不对材料进行理论分析等。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