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构建现状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04 11:40:57 论文编辑:jingju
第1章绪论

 

1.1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1.1.1选题的目的
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需要以课程为基本途径。课程是育人的设计规划,学校的培养目标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才能达到,教育方针要通过具体课程方可落实,教学活动要以课程计划为主要依托才能得以实现,教学内容要通过课程才能逐渐转化成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见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只有既内化到课程设置中去,又内化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才能落实到整个教育过程。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思想的确立,我国理工大学原有课程体系的设置状况已暴露出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文素质课程领域缺乏科学界定。
第二,课程设置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
第三,课程类型单一束缚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四,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第五,缺乏校园人文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针对以上问题,我国教育界专家进行了许多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落实到实践中总会遇到重重困难,结果不尽人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理论研究的不足。例如,应该设置哪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如何设置这类课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探讨。由于欠缺较具深度的理论基础,因此,各大学设置的课程不免流于任意而缺乏体系,开授课程数量虽多,而如“自助餐”一样,使学生无所适从;也由于欠缺理论的基础,所以教学与课程设置缺少创新并具有自己文化特色的科目。
................

 

1.1.2研究的意义

 

1.1.2.1理论意义
任何实践都不能脱离理论的指导,课程设置也是一样。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人才培养中的人文素质问题己经成为我国高等工科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因此,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坚持全人教育思想,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中国理工科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针对提高理工类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课程设置理论的研究尚不充分,应该设置哪些人文素质课程、如何设置这类课程等一系列基础问题没有得到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存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课程设置方面的理论,也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做出了贡献。

 

1.2.2现实意义
本文在总结当代国内重点理工大学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及存在的不足,最终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关于理工院校人文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及其落实方法。本人希望,通过论文能展现整体优化课程、尤其是科学设置课程的世界性趋势,并使人们也感受到这一趋势的脉搏,从而对我国高等理工大学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产生一点启示,也有助于理工大学重新审视、反思其课程系统,真正办出水平和特色。基于此,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首先,继续深化课程设置的理论研究,吸取当代课程管理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成果,拓展大学课程设置理论的深度与广度;其次,深入探讨我国理工大学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对策与建议。
.................
 
第二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人文素质
我国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比较深入、全面;在人文课程设置方面的研究则多趋于介绍或借鉴国外及台湾、香港地区的先进经验;而对我国理工大学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研究尚显薄弱。
人文素质,是指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树立在人文科学学问根底之上,旨在使人成其为人,经过对人类优秀文化吸纳、受人类优秀文化所熏陶反映出来的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精神、气质、涵养的综合系统。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面。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增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白指出,“我们所停止的增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经过对大学生增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增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进步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从教育部这一《意见》来看,是把文化素质教育界定为“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它是大学生诸多素质中最基本,最根底的素质,是人类开展中起根底性作用的质量,关于其它素质的构成和开展具有很强的浸透力和影响力。因而,在对大学生施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需增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育。
理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经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环境的熏陶,促使学生经过本身的内化和开展,逐渐构成一种稳定的内在质量和价值取向,最终使大学生构成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品位的人格涵养以及发明性思想才能和多维学问视野。

 

2.1.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的英文表达为 curriculum offering 或 curriculum provision。Offering与provision都含有“提供”的含义。国外学者W.H舒伯特(schubert)以为,课程设置是指学校或其他机构布置的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
.............................

 

2.2相关的理论基础

 

2.2.1通识教育理论
派别西方尤以美国大学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思想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理论脉络,即:以纽曼和赫琴斯威代表的理想主义,应用中形成了耶鲁·芝加哥式的理想主义风格;以杜威和克尔为代表的进步主义和实用主义,威斯康星和伯克利两所大学的观念和精神为现实体现;以康能和罗索夫斯基为代表的精粹主义和本质主义,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核心课程通识教育则显现了此派兼具保守和自由的校风。“通识教育”的概念源自于欧洲的自由教育,而形成则在美国。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理念是针对专业主义教育和职业主义教育而产生的高等教育理念与高等教育模式。在对专业主义教育的理性批判中,承袭古希腊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精神的通识教育理念首先在专业主义教育盛行的美国应运而生。可以说,确切地说通识教育是美国大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适应性的产物。

 

2.2.1.1通识教育理论的主要思想
通识教育的英文表述为general education,从字面上可以直接翻译为一般教育,旨在高等教育阶段在全体学生范围内所普遍进行的关于基础性的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等内容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以及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所共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是培养自由人的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普通教育、素质教育或养成教育。现代教育思想认为通识教育是指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所实施的一种综合素质教育,也有学者把它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识教育思想反对迎合社会暂时的或短期需要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

 

第3章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概述........................17
3.1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必要性....................17
3.1.1人文素质是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7
3.1.2人文素质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19
3.1.3人文素质是逐步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需要................20
3.2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改革所取得的成就.........21
3.2.1政府的介入与引导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21
3.2.2素质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中的内化为学生综合能力.....23
3.2.3学分制改革为理工大学素质教育的深入 ......................24
3.3个案分析以东北大学本科生人文选修课程设置为例.........25
3.3.1课程设置的基木情况.....................................................25
3.3.2课程设置的主要特点......................................................26
第4章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29
4.1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29
4.1.1人文素质课程领域缺乏界定标准...................................29
4.1.2课程设置随意性强,缺乏系统性......................................30
4.1.3课程类型单一束缚创新能力的发展................................30
4.1.4师资力量不足,教师素质有待提高...................................31
4.1.5缺乏校园人文教育的环境与氛围.....................................32
4.2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32
4.2.1办学理念排斥人文性.......................................................32
4.2.2市场经济的功利驱动.......................................................33
4.2.3现实的就业压力影响......................................................33
4.2.4授课教师缺乏人文追求.................................................34
.........................

 

第5章完善我国理工大学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对策

 

针对我国理工大学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上述五大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相应的完善的对策建议:

 

5.1统一人文素质课程领域的划分标准
就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该是以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人格等五个方面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人文科学知识指人们应掌握的语言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理论学、宗教热望学、民俗学、哲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其核心部分是文、史、社、哲方面的知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生产,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社会感情、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等;文化修养包括良好的读书习惯、文学修养、语言文字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哲学修养等;人文精神是把对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一种关注人生真谏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人格是通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反映了一个人在心理、生理、社会、道德、文化等各方面所应达到的和谐统一的境界。人文素质教育五个组成部分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关系,共同形成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非专业性或非职业性的课程。由此,可以推导出,“非专业性”或“非职业性”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根本性质,也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
 
结论
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主题。人文是文明的初始问题,也是教育的基本主题。而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需要以课程为基本途径。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迫切要求下,传统的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以造就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导的理工大学,正面临着日益强烈的挑战。因此,积极调整传统工程教育目标,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对于培养直接关系到促进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现代理工科大学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课程是育人的设计规划,学校的培养目标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才能达到,教育方针要通过具体课程方可落实,教学活动要以课程计划为主要依托才能得以实现,教学内容要通过课程才能转化成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可见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只有既内化到课程设置中去,又内化到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中,才能落实到整个教育过程。如何适应形势发展,及时调整相关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模式,并在人文素质教育目标方法以及实现途径等各方面做出系统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在此陋文中,针对我国理工大学在人文素质课程设置方面的具体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笔者提出了完善人文素质课程设置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请各位专家斧正,希望通过此文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