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灾害之后的安置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受灾儿童在灾后的安置,特别是失去双亲的受灾儿童的安置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如何妥善地安置这些受灾儿童,使他们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度过童年,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成为安置工作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976 年唐山大地震之后,为了安置大批失去双亲的受灾儿童,河北省向石家庄、邢台两市发出动员,在两地成立了育红学校。于是,育红学校作为一所特殊的学校,担负起上百名受灾儿童的安置、收养和管理任务。1981 年,邢台市育红学校合并到石家庄市育红学校中。1984 年 6 月,随着最后一批学生从石家庄返回唐山,育红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育红学校成为人们一直所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每年唐山大地震纪念日前后,育红学校都会成为媒体相关报道中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育红学校这种异地安置受灾儿童的举措,也在之后数次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安置过程中,被借鉴运用。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之后,大批儿童被安排到其他省市,继续生活和学习,待灾区重建完成之后,再回到故土。这种安置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灾区社会经济基础遭到破坏、无法满足安置需要的缺陷,使受灾儿童的安置在很多方面都得到充分的保障,也使受灾儿童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环境中成长。不过在近几年,也有一部分学者对这种安置的办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特殊的安置办法,会给受灾儿童的心理带来一些影响,使得他们在进入社会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这样的安置办法,进行了更多的思考。
…………..
(二)学术史回顾
地震灾害是长期以来所一直存在的自然灾害,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因此带来的破坏力也是十分巨大的。地震灾害除了造成财产损失,往往还会成人员伤亡,并且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地震受灾儿童的安置问题,是众多地震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之一,也是执政者一直努力解决与学者持续研究的问题。建国之后,中国自然灾害多发。1976 年唐山大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使得地震受灾儿童的安置问题变得尤为突出。震后,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安置和管理,学者也对这次地震所带来的受灾儿童安置问题给予了关注。1986 年,钱纲在《唐山大地震》(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6 年)中以文学手笔再现了当时政府对于受灾儿童的安置,向人们展示了这一工作中的很多人物和细节,以生动的手法描述了这一问题的解决办法。1989 年,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和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分别召开,两次会议都对唐山地震中受灾儿童的安置问题进行了关注。会后出版的《地震社会学研究:全国地震社会学研讨会文选》(地震出版社,1989 年)和《地震灾害对策:地震对策国际学术讨论会选集》(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年),都收录了关于唐山地震受灾儿童安置的学术研究成果。王邵玉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通过走访唐山地震的幸存者,研究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行为反映情况,并将这一结果写入《无形的震灾:唐山地震心理行为反应纪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年)这部著作中,这在当时是较为难得的研究成果,其中就包括了受灾儿童安置这一方面的内容。随后,王子平在《河北省震灾社会调查》(地震出版社,1996 年)中较为全面地研究了建国以来河北省的地震灾害及救灾安置情况,其中也对唐山地震,特别是受灾儿童安置做了篇幅相当的研究。
………….
一、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筹建
(一) 建立育红学校的决策
在石家庄市建立“育红学校”的决策,是在 1976 年 8 月做出的。1976 年 7月 28 日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后,河北省成立了“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指挥部”,省委书记刘子厚任指挥部领导小组组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肖选进和副政委万海峰任副组长。在震后初期,救灾工作的重点是抢救被埋人员、抢运伤员和掩埋遇难者,同时“解决吃饭、饮水、医疗、运输问题”①,可以说救灾工作量非常大。随着抢救被埋人员工作的逐渐完成,救灾工作的重点开始转移。在 8 月 10 日至12 日召开的地委书记会议上,省委书记刘子厚针对唐山地区各县恢复和发展农田水利建设做了讲话,同时还提到了安排好群众生活,“突出的是房子问题”②。在 8 月 17 日的唐山地区地、市、县委负责干部会议上,刘子厚再次强调了“进一步安排好群众生活”③。可见此时,救灾工作的重点已经发生了转移。随着救灾工作重点的转移,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安置孤老残幼群体等问题开始成为救灾工作的主要内容。而受灾儿童的安置,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社会秩序尚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建立集中安置管理受灾儿童的机构,变得尤为重要。震后最早安置受灾儿童的学校,是由救灾部队组织创办的。“震后不久,在北京部队某部连队帮助下,将市体育场附近的 180 多名中小学生组织起来,创办了抗震学校,于 8 月 3 日举行开学典礼,成为震后全市第一所开学上课的学校”④。但是救灾部队在唐山停留时间毕竟有限,在完成救灾任务之后便返回驻地,因此其所成立的“抗震学校”有一定的局限性,更多的受灾儿童安置工作应当由省市等部门担负起来。
…………
(二) 基本设施的完善与教职工的调集
在 1976 年 8 月 24 日石家庄市委得到河北省委关于筹建学校的指示之后,迅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校的筹建问题。筹建学校的首要问题在于校址的选择。安置上百名地震孤儿,必须要有足够而且合适的场地。在市筹备小组的会议上,有人首先提出了在市民政局救济院的基础上筹建学校。但是市委考虑到救济院位于石家庄市西南郊,距离市区太远,交通上不够方便,加之救济院是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住地,这样的环境会对地震孤儿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能让他们的幼小心灵受挫”①,因此否定了这一提议。随后提出的几个方案都在通过实地视察之后被否定。最终,市领导选中了位于和平路和平胡同(今桥东区华平胡同)上的市总工会工人政治学校。市工人政治学校“有平房 32 间,楼房 25 间”②。在确定成为育红学校校址之后,“市民政局、市城建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等单位的领导都先后看了校舍,研究了房屋修缮方案”③。筹建小组首先将现有的房屋全部进行了粉刷和维修,同时将室内的“全部砖铺地改成水泥地”④,避免了因为返潮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且还在平房前“加盖了 300 米长的走廊”⑤,这样不仅使居住环境得到了改善,还使得学生的活动空间大了很多。与此同时,学校礼堂屋顶重新进行了置换,还“新建平房 8 间”⑥。
…………
四、育红学校对地震孤儿的心理影响.......57
(一)育红学校对于地震孤儿的积极心理影响 .........58
(二)育红学校对于地震孤儿的负面心理影响 .........60
五、育红学校办学成果与地震孤儿教育救助反思....62
(一)育红学校的办学成果及安置地震孤儿方面的经验 ........63
(二)育红学校在安置地震孤儿上的反思 ......64
(三)育红学校培养的地震孤儿群体的事业与人生选择 ........66
五、育红学校办学成果与地震孤儿教育救助反思
作为建国以来首个成立的专门救助和安置地震孤儿的机构,育红学校在 8年的历程里,取得了显著的经验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们对灾后儿童,特别是孤儿的救助安置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育红学校的不断研究,有利于今后国家进一步完善灾后安置工作,使得灾害对于儿童的伤害尽可能降到最低。育红学校在 1976 年 8 月 25 日开始筹建,9 月 8 日进入正式运转状态,1984年 6 月 28 日全部学生返回唐山,7 月 20 日完成学校物资移交。在这近 8 年的时间里,育红学校共“接收地震孤儿 655 人,送走高中毕业班 5 届 135 名同学,初中毕业班 8 届 10 个班 354 名同学”,“这些同学中 7 名考入大学”“8 名考入了中专中技”“27 名参军”①。在学校成立的 8 年里,每年都会收到全国各地群众寄来的礼品、慰问信与慰问款,共收到社会各界的“慰问信 3000 多封,礼品 3000 件,慰问款 20000 多元”②。在学校成为对外开放单位之后,共有 610 批次的 12000 余人来学校参观访问。来访的外国友人和华人华侨都对地震孤儿能够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而感到欣慰,也使得育红学校成为了中国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窗口。
…………
结论
通过对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研究,可以看出,育红学校在唐山大地震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成立并投入使用,安置了大批地震孤儿,并在之后的 8 年中,在吃、穿、住、教育等多方面都给予地震孤儿以充分的保障,甚至在一些方面要超过普通儿童。育红学校担负对地震孤儿的抚养与教育,在唐山震后重建基本恢复了社会经济基础之后,再将地震孤儿送回唐山,从而平稳顺利地完成了地震孤儿的安置工作,取得了众所周知的成果。众所周知,安置救助地震孤儿是一项复杂而又繁琐的工作,必须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作为一所安置大量受灾儿童的半封闭制特殊学校,育红学校力求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需求,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充分考虑到地震孤儿的特殊性,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可以说,育红学校是建国之后利用国家力量应对因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孤儿问题的一个最为突出的例子。育红学校在地震孤儿安置上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其中的很多经验都是值得在今后的救灾安置工作中借鉴。作为特殊政治背景下成立的特殊性质学校,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局限性也是难以避免的。在注重物质保障和教育保障的同时,育红学校对地震孤儿的心理救助与心理干预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这一部分的工作出现了缺失。而这方面工作的缺失,使得地震孤儿在性格上和普通儿童相比,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种性格的差异不仅影响着他们在学校内的举止行为,也在离开学校后的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他们的工作与生活。在近几年里,由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地震孤儿的心理救助问题开始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关于育红学校对于唐山地震孤儿的影响,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越来越多的亲历者以及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育红学校这一孤儿安置模式,对于育红学校的认识,也开始逐渐理性和客观。
…………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