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之公民意识教育概述

发布时间:2014-08-28 11:33:27 论文编辑:lgg

导 论


一、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的意义
时代是理论话语永远的语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①在 2 0 1 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 2 0 2 0 )》 中,也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这充分表明,公民意识与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适应,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我国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急剧社会转型中,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来的社会变迁和文明演进,是我国当前社会中最深刻、最复杂的变迁过程。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多重维度的整体变迁过程,从最初的经济、制度层面的变革逐步向文化层面推进,并聚焦于一种文化精神,呈现为主体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表现为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主导因素,表征着现代人的普遍精神状态。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①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蕴涵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精神。从溯源上看,公民意识孕育于西方,是特殊历史背景下政治、经济与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它在西方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如果说在西方公民意识的产生是个内在自发的过程,那么对于我国而言,公民意识则是舶来之物,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了人的思想,剥夺了人的权利,抹杀了人的个性,压制了人的独立与自由,孕育了浓厚的臣民意识,民众不得过问政治,不能对政治决策提出质疑、反抗,民众缺少独立的人格和自觉意识。尽管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也存在着“民为贵”、“民为邦本”的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从本质上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强调统治者应重视人民的作用,为民做主。
………….


二、 研究综述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百度、当当网以及卓越亚马逊等的检索,目前我国只有一部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学术专著,何齐秦的《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年版),该书从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教育、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教育、青少年的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和高中生的公民民主意识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青少年的公民意识教育问题,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拓展了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同时也对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具有启示和参考价值。有关公民意识教育的期刊论文共检索到 357 篇,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共 51 篇,从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研究:从已检索的文献资料来看,关于公民意识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其中著作有:黄稻、刘海亮编著的《社会主义公民意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 年版),李龙、方云宝等编著的《公民意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年版),陈永淼编著的《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年版),辛世俊编著的《公民权利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年版),王东虓、蒋笃运等编著的《公民意识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 年版),王学俭、宫长瑞等编著的《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人民出版社,2011 年版),秦树理、王东滤等编著的《公民意识读本》(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沈明明的《中国公民意识调查数据报告(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王家英、沈国祥对回归前后香港青少年公民意识的系列研究《后过渡期香港青少年公民意识》、《回归后的香港青少年公民意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香港人的公民意识与民族认同》。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辨析


第一节 公民
公民的概念源于西方,是西方政治学的核心概念。从共和主义传统下的积极公民到自由主义传统下的消极公民,从到社群主义对社群的倚重到多种社会思潮的相互融合,公民是推动西方民主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不同的时空境遇中,彰显出不同的内涵。在我国,从“公民”概念的缺失,到公民概念的提出和普遍使用,反映了中国政治话语的变迁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在此,通过对中西方不同历史阶段公民概念的考察与解读,有助于更深入理解公民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恩格斯所言:“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几乎可以发现以后的所有观点的胚胎和萌芽。”①公民最早现于古希腊城邦国家,它来源于“城邦”(polis),译为“属于城邦的人”。在古希腊时期,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独立主权国家,其本质是公民的自治团体。公民是构成城邦的基本要素,但在古希腊时期,城邦里并非所有的人都有公民的资格,公民是城邦事务的参与者,是一种特权身份,要获取公民身份,必须符合城邦国家关于公民资格的规定,其中出身和财产的规定非常重要。出身的高贵可以保证公民的德性,最典型的公民是父母都是城邦自由民的成年男性,奴隶、儿童、女人以及外邦人都没有资格获取公民身份。甚至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从事贱业的工匠和商贩以及忙于田畴的农民都排除在公民之外,因为他们无暇从事政治活动, 其工作有碍善德的培养,易养成奴性,故不应享受公民权。除出生的规定外,确认公民身份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在古希腊时期的许多城邦里,规定公民对份地的占有的数量是一个普遍的要求,并按照公民财产的多寡划分等级。
………….


第二节 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公民对公民身份内在价值的主观认同,反映着公民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多维关系。在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时空变动中,公民特质、公民内涵、公民精神也随之得以确认、发展与变迁。公民是现代人的身份表达,它实现了依附型人格的现代化转变,塑造了现代人的主体性人格,其实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是人的主体的自觉认知。在马克思那里,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应的精神世界,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是自觉地,能够调节与控制人的行动,有目的、有方向、有预见地改造客观世界。他曾深刻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①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公民对公民存在的主观映像,既包含着公民对于公民身份的主观认同,又包含着公民内在精神的自觉反映和要求。公民意识是基于公民身份而产生,它是一种身份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身份以及社会地位的自我感知。它有别于历史曾经出现的臣民意识、市民意识。臣民意识是一种单向度服从的“群畜意识”,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精神 ,市民意识本质是“市场里的私民”,奉行着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心。从本质上而言,公民意识指向的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人类社会不可逆转的历史洪流。
………….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公民意识教育.....67
第一节 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67
第二节 公民意识教育的特征........77
第三节 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80
一、社会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80
二、个体目标: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83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公民意识教育.......85
第一节 公民意识教育的出场语境.......85
第二节 公民意识教育的策略选择.......89
第三节 公民意识教育实施的具体路径......99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自觉性........99
二、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经常性......100
三、注重学用结合,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性......101
四、重视网络教育,增强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效性......102
第四节 环境的优化与提升..........104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


第一节 公民意识教育的出场语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正确对待个人与国家、社会、他人的关系,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公民意识教育,就是要做到以下四方面内容: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文化最优秀的成果,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公民意识教育既不能搬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政治理念,更不能盲目不切合实际地炒作资本主义的概念和话语,而是要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相吻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批判吸收和借鉴西方公民意识教育理论,向人们传递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培养适应并促进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维护政治指导思想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公民意识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


结论


人拥有一个精神的世界和意义的世界,彰显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公民意识颂扬了人的主体性,它使现代人更加崇尚自由、平等与民主,极大的激活了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公民意识教育价值在于把人不断引向了自我实现的自由境界,探寻人生的意义与本质,获得精神和心灵的慰藉,实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公民意识教育引导每个公民正确行使政治权利,使公民权利与法成为真正反映人民意志的工具,从而使每个公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
…………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