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协同教育互动平台的设计研究——以初中阶段城乡协同教育为例

发布时间:2014-06-19 10:14:31 论文编辑:jingju

1.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城乡协同教育能够促进城乡地区的不同学校、教师、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了城乡教师、家长的综合教育素质,有利于城乡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质量,从而成为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城乡不同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教育活动,促进城乡学生的共同发展、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是一个有待迫切研究的问题。因此,城乡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设计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在教育问题上,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面存在着脱节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①学校、家庭及社会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分歧。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家庭教育已形成了只看重“成绩”,不重视孩子全面发展的错误观念;家庭和社会是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要依据,来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学校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和认可,很难推行素质教育。②教师与家长之间在沟通上存在着误区。家长对于孩子在校表现不甚了解;老师对于孩子在家的各种表现情况,也一无所知。③社会教育乏力。由于社会不够重视教育氛围,没有有效整合的社会教育资源,使得孩子们的学习、活动场所条件差,健康的社会活动也比较少,还有社会上网吧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不良社会风气的诱导,很容易使孩子误入歧途,这样就使学校教育功亏一篑。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正是由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缺乏有效链接,三者没有产生协同效应,在教育方面彼此孤立,使得家长的教育方式出现了偏差、学校倡导的素质教育出现了不良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伴随着影响家庭和学校的社会条件的变化,协同教育逐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对其进行研究探讨。欧美、日本地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区教育三者协同方面,实践比较早,研究起步也比较早,因此,细致地分析国内外协同教育的研究情况,借鉴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协同教育的研究和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美国等一些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学校、家庭和社区方面教育的研究比较早,它们有学术机构对这三方面进行专门的理论研究,并且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对于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也是一种保障。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问题不是一般的教育问题,美国把之列为十大社会问题之一,曾花费巨资举办了“白宫家庭会议”,深入地探究与检讨了目前存在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问题。2000年,美国在教育法案和《家庭参与教育伙伴计划》的推动下,促进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协同教育开始进行研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家庭—学校—社区合作”研究专家艾普斯坦(Joycl.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的协同教育模式,并强调了这三者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论述了协同教育的三方(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协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2001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制订了彩虹计划,办父母、社区信任依赖的开放式学校成为该计划的课题之一。他们认为,学校不仅仅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的组织,而是还包括父母或监护人以及住在学校周围的社区所有人共同作用形成的组织,简而言之学校应该是“社区中的学校”。
............................

2.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协同学理论


2.1.1 协同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协同”一词来自于协同学,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领域最早被运用。在现代科学社会中,“合作”、“互补”、“和谐”等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协同教育是由教育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和谐互补而形成,将来也会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在20世纪7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哈肯(Haken)是由创立协同学这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后来协同学成为世界上的研究者主要研究的理论,并延伸至教育领域。它重在揭示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基本规律即有序、无序及其相互转化,把有序与无序统一起来,强调系统与要素之间、环境之间或系统中各要素之间都存在着“协同作用”,即合作、协调、同步和互补,协同导致有序;否则,产生无序。系统产生有序状态,会使各种力量集聚起来,形成一股很强的合力,产生 1+1>2 的作用;反之,如果系统呈现混乱无序状态,会使各种力量相互排斥或抵消,发挥不了整体功能。


2.1.2 协同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在一切领域中都存在着协同现象,如果没有协同,人类就不能生存,社会也不会向前发展。它同样存在于学校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是由学生、教师、家庭、社会和教学环境等各种因素组成,需要各因素协同优化,形成一种合作互补的教育合力。根据协同学的观点,城乡协同教育需要调动城乡教师、家长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怀着共同的目标,致力于城乡教育活动。只有调动各方面在城乡教育活动中的积极性,携手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优势互补,才能形成 1+1>2 的作用。
.................................


2.2 协同知识建构理论


2.2.1 协同知识建构理论的基本观点


协同知识建构(Collaborative Knowledge Construction),也称协作知识建构。用社会建构主义原理分析就是知识是个体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不能独立于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而存在,个体与共同体内其他成员具有共同的学习目的,通过交流、协作而共享成果。协作知识建构所揭示的正是在一个共同体中,如何表达个人观念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互的过程。在线论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协作知识建构的平台,美国学者 Roschelle 通过分析的论坛这样开放性的交互平台,发现 “观点收敛”是知识建构过程的关键所在。加拿大学者 Harasim 把“观点收敛”分为三个阶段;
(1)提出观点:表达陈述个人的经验、思想和观点;像头脑风暴一样鉴别和讨论彼此的观点。
(2)联结观点:对讨论主题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的观点进行反思;比较和鉴别各种观点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修正和强化彼此的立场和论据。
(3)收敛观点:综合和整理关于讨论的整个过程,进行观点的梳理。


2.2.2 协同知识建构理论对本研究的启发


协作知识的构建首先需要有很多的积极参与者,来分享众多的观点、经验;然后对相应的观点进行争论、辨析;之后是对观点的收敛和总结;最后共同体中的协作成员达成共识,并能在实践中运用。这对城乡协同教育平台的设计和三位一体模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协同知识建构理论指导平台中的论坛模块和在线聊天室要充分调动城乡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协同教育当中来,融入到城乡协同教育的共同体中来,分享各自好的育人观点和经验,和城乡协同教育共同体中其他成员主动交流沟通、协作,最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达成共识,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和全面发展。

...............................


3.网络环境下城乡协同教育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4
3.1 调查的设计.................................................................14
3.1.1 调查的目的..............................................................14
3.1.2 调查的对象.................................................................14
3.1.3 调查的时间与方法.....................................................14
3.2 调查的实施....................................................................14
3.2.1 调查的内容.................................................................14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处理.............................................15
3.3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15
4.网络环境下城乡协同教育三位一体模式的设计............31
4.1 城乡协同教育三位一体模式概述................................31
4.1.1 城乡三位一体协同教育.............................................31
4.1.2 三位一体模式的提出.................................................31
4.1.3 三位一体模式的特征.................................................32
4.2 三位一体模式设计的原则和策略................................34
4.2.1 三位一体模式设计的原则.........................................34
4.2.2 三位一体模式设计的策略.........................................36
4.3 三位一体模式的设计流程............................................38
4.3.1 网络平台对开展城乡协同教育活动的支撑..............41
4.3.2 城乡协同教育协同小组解析......................................44
4.3.3 城乡协同教育小组协同策略解析...............................45
4.3.4 城乡协同教育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解析...................48
4.3.5 社会教育解析...........................................................49
.......................


6.城乡协同教育网络平台的应用——以初中阶段为例


6.1 实践对象


为了了解网络环境下城乡协同教育平台的有效性,在参与问卷调查的几所学校(锦州实验学校、渤海大学附属中学、凌海三高中、凌源市三十家子镇中学)当中,选取了凌源市三十家子镇中学的初一年级一班的全体成员以及锦州实验学校初一年级二班的全体成员,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全班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作为本次城乡协同教育平台的应用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同时也邀请了教育心理学教师1人和教育学原理在读研究生1人作为专家,对家长和教师在孩子学习方面和心里方面进行专门指导。 由于时间原因和实验学校的教学安排原因,没有全部应用到所有年级和班级,只是选取了初中阶段的相应班级和所任课的教师参加了这次平台应用实践环节。
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思维方式逐渐形成,性格初步建立。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大多都处于从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少年期,因此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过渡期,在人的心里整个发展过程中,少年期是最为关键的时期之一,短短的3、4年间个体的心理要经历一个由儿童状态向成人状态转变,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剧烈是前所未有的。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朱志贤认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于,“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复杂和矛盾的时期”。在初中阶段,学生理性逐渐成熟,他们的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在此期间,他们能够在观察中留意到细微的事物,能够长时间地专注于一件事情。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成人相比,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进行奇特的幻想,在许多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
.............................

结论  
通过对相关文献阅读和分析,论述了搭建城乡协同教育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又进一步调查了网络环境下城乡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协同教育现状,分析了城乡三位一体协同教育模式的特征和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阐述了城乡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构建了城乡三位一体协同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又设计开发了城乡协同教育平台,并在几所实验中学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最后,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平台设计、平台的满意度和平台认同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城乡协同教育平台在获得城乡协同教育信息和资源、能否获得及时帮助、在平台中分享一些协同教育资源、在平台中记录心得体会、在平台中通过各种方式和大家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通过对城乡协同教育平台是否能为教育孩子或学生提供帮助的调查发现,此平台的设计初衷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的实现。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创新有:


(1)探索城乡三位一体协同教育模式,搭建城乡协同教育网络平台


为了响应国家均衡义务教育发展的号召和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协同教育概念的分析,界定了城乡协同教育的概念。通过对城乡三位一体模式的特征、设计原则和策略的阐述,构建了城乡协同教育三位一体的模式,探讨了如何在网络环境中有效促进城乡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致力于教育事业。通过对城乡三位一体协同教育模式的探讨和研究,为搭建城乡协同教育平台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平台是为了突破地域限制,均衡义务教育发展,分享各地区好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互补,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城乡教育协同效应。同时也能够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沟通交流,了解了学生在校和在家的各种表现,同时提高了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