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几个基本要素
在Web技术飞速发展导致信息素质的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前提下,面向高校各种层次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即应该针对不同的学历层次的目标要求,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多年来,国内高校本科生与博硕士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基本一致,一般仅限于文献检索课的基本内容。应该说,后者的基本内涵与P.Zurkowski先生创导的信息素质教育相去甚远。笔者认为,就国内高校各种学历层次的信息素质教学而言,应该多元化地推进此项教学工作。例如,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由于利用文献信息的需求层次不同,其信息素质的内涵也就不能同日而语。因此,其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的目标设计也大相径庭。传统的整齐划一的教学模式与内容设计值得商榷,应当分门别类地加以推进。在Web技术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的前提下,所谓“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应包括以下内容。
1)文献信息检索知识。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发布最新的数据库信息,引导熟悉与利用各种不同类型的专业数据库的使用技能。
2)计算机、网络通信以及多媒体的知识。包括文字处理,网站建设与制作网页、图表以及多媒体演示报告,熟练地使用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如图形设计之类,了解IT业界最新发展动向。
3)深层次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与知识。包括个性化的信息资源配置环境下的信息分析、信息组织能力等。
由于各种类型的数字图书馆的问世,图书馆网站不再只是信息发布工具,用户也不再被动地浏览和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知识传播的环节中来,利用各种在线资源及虚拟咨询系统,定制自己所需资源,甚至创建资源。
4)利用各种Web技术,如InstantMessage,Blog,Wiki,BBS等建立用户交流与互动的个性化空间。
5)了解与获取信息相关的道德、法律和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如国内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宏观态势与市场环境,以及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显而易见,这里所说的信息素质教育重在学习者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学习者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课程学习使学习者具备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进而培育学习者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显然,基于上述内容的课程体系构架与涵盖面是传统文献检索课程所不能比的。但是,在高校各种学历层次的教学体系中全面引入这样一个课程体系的基础与前提尚未完全具备,故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由于本科生相关教学内容与传统课程体系差异不大,故不在此赘述。笔者认为,硕博士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架与传统课程体系已大相径庭,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思路进行转型设计。由于上述课程内容不仅覆盖面宽,综合性强,而且个性化的自我构建方面的要求很高,因而需要设计一种满足其课程教学要求的综合训练模式,以期从整体上提升硕博士研究生Web环境下的信息素质与能力。
2 高层次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理念与Web技术的融合
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是一项跨学科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社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多学科,其教学体系的创设是一种人文精神关怀下的智能化的技术整合过程。笔者认为,应该引入现代教育理念— “建构主义”理论,依托Web技术及其他相关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建一种综合训练模式。
基于上述种种,硕博士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内容拟从单纯的文献检索与利用扩展到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技术以及文献检索等领域的知识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元融合的课程体系。其目的在于:通过这样一个体系,在建构主义的意义上给学生营造一个自我生成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的自由空间。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综合训练的设计、组织与引导者。如何借助“建构”主义理念(如“情景”、“协作”、“意义建构”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通过多元化的综合训练提升其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讨论的问题。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脑中的知识是以网状结构表达的,即知识点、链和由此形成的网络三部分构成。这意味着在教学中要对复杂主题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方向重返同一个概念。
Web技术适合于构造学习的虚拟情景,构建人与人之间更为广阔的相互会话环境,进行协作活动而实现某种意义的建构过程,而且Web技术的特点正好与“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相吻合。
硕博士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应该引入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师可以“基于对复杂主题作非线性的多维度的浏览,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方向重返同一个概念”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按不同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后者大体可分为这样几种形式。
1)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一个既能利用网络环境随时调用各种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同时又能将自身融入其中的多媒体示教型课堂。
2)引导、交流模式。教师首先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与掌握学习途径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所需的各种多媒体教学素材展现给学生。通过Web技术创建的情景,教师和同学进行会话交流、解答疑问。
3)协作学习模式。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学生逐步熟悉与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①完成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制作多媒体演示报告、图表,掌握相关应用软件(如图形软件等)的应用。②运用Web技术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应用平台(如CNKI新近推出的机构/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实现个性化的信息资源配置环境,进而进行有效的信息分析与信息组织;同时,配之以网站智能搜索引擎系统(支持对多个网站文本内容进行全文搜索和自动抓取),以建立个性化、专业化的知识库。③熟悉支持交互行为的SocialSoftware(常常被译作社会软件),包括博客、维基(Wiki)、即时通信(IM)、互联网即时聊天以及其他多对多社群系统,成为以某一专题为主导,实现网上论坛、博客、维基等技术无缝整合的知识共享和发布平台—知识社区的成员。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上述各种专题的目标要求为学生提供旨在进行知识类聚的知识社区,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就某一专题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讨论形成了各种新的知识点,使学生在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我发展其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
3 高层次信息素质教育的支撑条件
上述种种表明,从理论上讲,在“建构主义”理念的指导下,依托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可望建立一种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学模式。毋庸置疑,建立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涉及的技术因素较多。既有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模式转型,也有上述讨论尚未涉及的评估体系及应用软件系统研发等。就后者而言,应该重点关注相关应用软件系统。近年来,不少业界同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从设计理念上来看,开发者力求提供一个集网上授课、媒体播放、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共享学习系统平台。但是,实际运行效果与前面讨论的基本模式相去甚远。主要问题在于,国内业界已经问世的各种应用软件平台无论是资源组织,还是多对多的群体交互功能,无法实现上述讨论中涉及的种种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功能要求,难以保障学生在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的虚拟空间中自我发展其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因此,软件开发已成为一个瓶颈。
就此而言,首先要确认这项研发工作的主体。如果由高校图书馆界的专业人士自主开发,其教育信息技术方面的关联知识储备不够,而且可供支配软硬件设施也非常有限,势必影响整体效果;如果由软件公司独立承担研发工作,依然会因为不具备专业视野和建构主义理念而导致新一轮失败。因此,要开发和设计出真正符合教学规律和建构主义理念的课件,只有软件公司与具有建构主义理论素养的图书情报学、教育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来承担这项开发任务方有可能。在具体开发设计中,应根据前述教学模式设计要求和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趋向,从情景、协作、意义建构等方面充分体现高层次信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才有望开发出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网络环境下共享教学平台。
综上所述,Web技术环境下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应用软件平台系统开发与建设是当前实施这项工作的瓶颈,需要有一种更为开阔的思路来推动这一开发与建设工作。如果能够按预期目标完成相应软件平台的开发与建设,硕博士研究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才有望完成从形式到内涵的根本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