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情操和文化素养, 大学理念再思考动机是第二语言学习中影响学习者个体因素之一; 是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欲望, 决定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努力程度、达到目的的愿望以及学习态度。学生的短期应试型学习动机—“工具型动机”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只重考试, 被各种各样的考试牵着鼻子走; 而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发展。持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是盲目的, 被动的, 为考试而学习; 而融合型动机与之截然不同,Gardner 认为“强烈的融合型动机能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成绩”(引自戴运财 2003)。因此, 为了改变上述提到的种种问题, 一方面,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英语学习阶段, 不同的需求, 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将工具型动机和融合型动机相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学习英语并不是为了获取高分, 上名牌大学,找一份收入可观的工作; 另一方面, 要培养学生对目的语所在的那个社会的人文艺术、科技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开阔视野提高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中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时期, 是打好英语基础的最佳时机, 许多外语学习成功的人大都认为中学阶段是他们外语学习进步最大的阶段, 尤其是高中阶段( 束定芳 2004: 9), 因此中学阶段与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应有所不同。小学侧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不需要讲授太多的语法功能等知识, 不能把成绩与升中考挂钩; 而中学则需要学生打好英语基础, 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 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扩大词汇量, 扩大知识面。
然而, 现在的中学普遍存在着以下的事实: 只有小部分的学生对英语本身感兴趣, 或者可以说持的是“融合型动机”, 而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学英语很有用, 是为了考大学; 或者可以为以后出国, 找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是属“工具型动机”。
如何使中学生学习英语时两种动机相互结合, 因为 Brown(2002:154)认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型动机虽然在含义上和作用上各不相同, 但两者并非互相排斥的”; 还有, 在外语语言的测试中, 具备融合型动机的学习者往往比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取得更佳成绩。所以, 中学阶段的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指导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策略, 改变他们学习英语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兼顾学生的表层动机, 使他们顺利通过考试, 又要培养他们对语言感兴趣, 对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背景等有一定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明白真正学好英语才是长远目标这一深层动机。此时, 还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扩大词汇量, 扩大知识面; 通过阅读学习和巩固语法知识; 因为阅读的文章有情景、语景和语用因素, 中学生在有上下文的情形下, 学习和复习语法知识比较容易理解, 知道其用法并且牢牢记住。
任何动机都产生一定的需求, 由于动机单纯, 所以要求也单一, 大学生追求的是四六级的通过率, 学习的功利化非常明显; 考试依然作为外语能力的主要甚至是唯一评估方式, 应试教育在一些高校有越演越烈之势。
但是有些学生觉得学了十几年英语, 一点实际应用能力都没有, 听不懂, 道不来; 因此, 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或因为基础差, 他们是越学越差, 产生厌恶情绪, 一看到英语就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由此可见, 应试教育不但影响了外语的学习效果, 而且损害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信心。因此, 到了大学阶段, 再也不能把考试、过四六级作为唯一评估英语能力的标准; 同时大量的事实也证明, 目前的诸多应试教育, 包括很多国际著名的英语考试教育并不能满足各种需要, 英语教育与学习应该向应用英语转变。作为教师, 应该对英语学习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学习的动机、兴趣、策略、心态, 英语学习与本专业的关系, 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2004 年教育部颁发《课程要求》规定“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 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 既要照顾起点较低的学生, 又要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既要保证让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 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要求”(周可荣 2006:47)。因此, 本人认为在大学阶段,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个人都要学英语; 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不能再强迫那些对英语学习没兴趣或成绩差的学生再学习英语, 而是应该把英语作为选修课, 对英语学习有兴趣的学生, 按照不同的程度实行分班教学, 因人而宜, 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重塑他们的兴趣、欲望与动力; 激发他们的激情; 这样做既有效率, 又有效益。
英语教学教授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 还应该有其文化内涵。“教外语决不仅仅是外语知识的传授, 而且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紧密结合, 因为语言仅是载体, 文化知识才是内涵, 没有丰富的内涵的语言教学必定是苍白的, 枯燥的, 不受欢迎的”VIVIAN COOK(VIVIAN COOK 1996:97)在解释融合型动机时说: “学生越欣赏目标文化———阅读文学作品, 假期到目的语言国家观光、旅游, 积极寻找机会练习该语言, 学生的英语学习越成功”。学习者对待目标语及其文化的态度极大的影响学习者的动机。如果学习者对目标语及其文化有很友好的态度, 那么就会极大地推动他们学习的动机。否则, 就使学习者被动的接受知识。所以, 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在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 适当地向学生灌输文学和文化诸方面的知识, 这才是明智的, 有远见的, 不急功近利的做法。让学生读一点英美文学作品才能使他们真正感受到那种语言的美与力量, 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和语言技能。
学习英语最基本的目的, 不但要引起学生兴趣, 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 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目的语的文化内涵, 欣赏其魅力; 注意到中外文化的差异, 接受西方国家积极正面文化的熏陶, 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识, 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精神情操和文化素养, 吸收其文化精髓, 使人的心智变得平静而非浮躁。这才是学习英语的长远目标, 是学生终生受用的。 因此, 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该解放思想, 真正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而不是两眼只盯着考试成绩; 有关部门要清理、整顿非法的、无资质的培训学校和虚假广告。老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激发学习动机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学习, 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以及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消除“哑巴”和“聋子”英语, 从英语的学习中尽量扩大英语语言知识, 从而使用英语这一工具吸取国外文化知识和科技知识, 并且利用英语知识介绍中国的文化和科技。
参考文献:
1. 秦秀白. 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应该加强学科建设 [J]. 外语界, 2006, (1)。
2. 周可荣, 龚丽英. 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J] 外语界 2006, (1)。
3. 刘润清. 一个英语老师的自述 [J]. 外语界, 2006, (2)。
4. 李强. 大学理念再思考[J]. 高等教育 2005, (7)。
5. 杜福兴. 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 [J]. 外语教学, 2003,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