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理论研究
自从 2001 年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课程资源这一概念后,我国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便蓬勃发展起来。然而,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学术界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还不太一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理解,而且迄今为止未出现普遍认同和颇具权威的定义。因此,笔者认为,首先对课程资源概念进行梳理和思考,将有利于对课程资源相关问题的探究。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s)是由课程(Curriculum)和资源(Resources)组成的合成词,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也是围绕对“课程”和“资源”的理解为研究起点进行的。
(一)有关“课程资源”的语义取向与本研究的定位
对课程资源的研究,国外的学者是以对课程的研究开始的,人们最先关注的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来源的问题。现代课程论之父泰勒对课程资源的研究也是从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等课程来源问题出发的,其在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时,提出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资源、指定评估方案资源,并基于编制课程和教学计划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概念:“寻求目标、选用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及在制定评估方案过程中的可资利用的资源”。而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变化,“课程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地发展和丰富着”,目前我国理论界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界定也主要体现为三种语义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以“课程”的上位概念——“教育”作为界定课程资源的出发点,认为课程资源是“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以及“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和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资源”等。这类概念认为“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资源在汉语中常常是在两个方面的意义上被使用的:一方面是指构成教育活动所需要的各种事物,包括人、财、物、知识、经验等;另一方面是指教育满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状况,即教育本身的状况,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数量与人才培养的能力,教育的质量等,故这类概念的语义取向将课程资源能够发挥作用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教育系统;第二种取向是依据泰勒的经典理论,从课程目标的角度,就“课程”论课程资源,认为“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全部条件的总和”,“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依据和原则
马克斯·韦伯曾说:“科学是一份地图,它能告诉我们如何到达一个地方,但它并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去什么地方。”当我们一次次的进行反思时,总是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也总是试图要为自己解决问题的的想法和行为找到一些依据。本研究通过借鉴马克思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以其为本研究理论分析部分的方法论,对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审视与分析,并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通过对调查问卷、访谈以及课例的分析,观照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中的实际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中的问题,就成为本研究进一步需要探索的问题。
研究如何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的问题,目前有比较多的理论可供借鉴和参考,其中有关符号与意义的研究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较有启发意义和操作价值。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均是运用符号来进行信息交流,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存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信息的流动即为“传播”,在传播中,人们通过符号这一中介进行意义交流。而教学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播活动,在教学传播过程中,课程资源作为中介将教师和学生联系在一起进行交流和互动,也就是说开发课程资源这一中介有利于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意义交流。基于此,本研究依据符号与意义的关系对课程资源教学开发进行研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依据
“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关于符号(sign),符号学先驱皮尔斯认为符号是“某人用来从某一方面或关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认为“事物,物体、颜色、声音、气味、物体运动等都可充当符号的形式”,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认为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是负载或传递信息的基元,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及代码系统,如声音,图形、姿态、表情等”。对符号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感觉到的图像,声音、动作、形状、颜色、语言、文字、气味甚至所有物体,都是广义的符号。因此,表现为“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等”的课程资源,在一定意义上,均可看做是符号。
意义(meaning),是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及赋予含义并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日本学者永井成男将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总结为一个公式:X→Y。只要事物 x和事物 y 之间存在着某种指代或表达关系,“x 指代或表述 y”,那么事物 x 便是事物 y 的符号,y 便是 x 指代的事物或表述的意义。因为“符号是人们共同约定的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
.........................
(一)问题研究缘起..................................................1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2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6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7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理论研究 ........... 8
(一)有关“课程资源”的语义取向与本研究的定位............8
(二)对“课程资源开发”含义的再认识.............................9
(三)教学实践中课程资源开发的行为导向......................18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依据和原则 ...........22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依据.......................22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原则.........................24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基本过程与主要路径 .....27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基本过程.....................27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主要路径...................33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教学开发的策略 .......................... 45
(一)选择寻常之物,重在赋予意义...............................45
(二)根据对应关系,贵在选择取舍...........................46
(三)组合多种课程资源,综合产生意义....................47
(四)建构共通意义空间,联系学生经验....................48
(五)善于引导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创新....................50
五、结语与研究展望 .................................................52
(一)研究的回顾与总结............................................52
(二)后续研究展望.................................................52
总结
本次关于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实源于一次在广西 21 世纪园丁工程中与来自广西各地的一线思想政治教师进行交流时共同探讨的一个话题。因为曾经也是一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笔者深感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要深入贯彻我国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对课程资源的研究,最近几年也已受到学界普遍的关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己经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文章。但是由于我国课程资源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还有一些尚值得共同探讨的内容。研究者在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之后,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出现的种种问题,借鉴马克思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以及依据相关符号与意义之间关系的研究,分别作为本研究的理论部分和操作策略部分的方法论,重新审视和思考了课程资源的概念,并进一步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思考,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特点,对课程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教学开发的运用方面做了初步探讨:
1.通过对有关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献的梳理,并借鉴马克思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述,将课程资源以其存在状态划分为潜在的课程资源和现实的课程资源,藉此作为对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开发的前提界定,提出对课程资源的教学开发即是将课程资源并入教学过程,与教学要素相结合的过程,突出开发的价值所在,以示与以往的开发课程资源的研究相区别。同时,对课程资源教学开发所做的研究,其意义将远远超出课程资源教学开发本身,会带来对课程资源认识境界的进一步提升,丰富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2] 朱慕菊,吴刚平等.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5] 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6]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1 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9] 齐佩芳,宋立军,蒋廷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与案例分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11]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http://www.1daixie.com/dxjylw/ The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M].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1996.
[12] Abimbola.The Relevance of the New Philosophy of Science for the ScienceCurriculum[M].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1983(3).
[13] 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processes:Cambirdge,MA[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14] Ralph W.Tyler.Basic Princ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M].Chicago and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15] Arieh Lew.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M]. First Edition,Pergamon Press Plc,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