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现代化史观用处

发布时间:2013-07-03 20:35:33 论文编辑:afen
前言

    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进行了300多年,而实际现代化的理论研究仅做了50多年。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理论。该理论认为:“现代化”有双重含义,一是在近代西方率先展开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一是19世纪以后再全球发生的不发达国家的西方化(即“两次现代化”)。当然,现代化理论不断在丰富和发展。我国现代化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推广的。因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缺陷,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需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解读历史,在80年代中期出现了三种史观,其中之一就是现代化史观。
    新课改以来,不论是学者还是一线教师,都注意到了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在历史教学中的新视角和应用,将史学范式与历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注重将现代化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学科教学论的专家和学者,也有一线中学历史教师。付玉成在其硕士论文  《现代化史观与高中近代史教学》一文中,注重了教学策略的研究;冯一下的《现代化范式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对现代化范式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做了阐述,并倡导运用现代化范式来解决历史教学问题。还有学者及老师对高中引进现代化范式这种史学新史观的缘由及思路,以及在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高三复习备考中运用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是纵观近些年的研究,其共同之处在于都认识到了运用现代化史观的重要性和意义;其研究是局限在教材、专题复习、高三备考、高考研究上;整体上不系统,侧重或是说局限在中国的近代化研究和历史教学中;对一些问题的阐述和界定上,还有待完善。基于上述内容,本文想在前人的起点上,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宏观把握现代化史观与新课标、历史教材、历史教学、历史备考之间的内在关系,完善现代化史观与中学历史教学方面的研究。
   
一、现代化史观关键词解析
   
(一)现代化理论
    现代化史观作为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而日趋完善的。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也是有一个过程。

    1.国外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状况
    现代化理论的孕育阶段。在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现代化理论主要集中在对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总结以及解决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
    现代化理论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现代化理论正式创建,研究对象主要是非西方现代化中或发展中国家,并认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必须走西方社会的道路。这一时期理论特点,主要是“理论本身基本上是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的派生物,而且除了个别人(如巴林顿·摩尔),几乎是清一色的自由派观点并带有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
    现代化理论的批判与反思阶段。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现代化研究更加深入,深入到现代化的发展机制和特征,同时欧美普世式的现代化理论受到质疑和批判,在理论研究中开始重视不同国家的国情这一因素。在这一时期,现代化理论流派纷呈,如依附理论、“新儒家理论”、全球发展理论、现代化向后现代化转型、世界体系论等,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和深入。
    现代化理论的修正与自我变革阶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反共意识形态受到批判,并且研究方向转向“未来学”和“全球化”方向。
    透过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化理论的发展与历史现实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随着世界的现代化进程而逐渐完善。

    2.国内现代化理论的发展状况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我国出现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讨论。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我国知识分子就开始了关于我国现代化的讨论,出现了“全盘西化论”、“中体西用论’夕、“中西互补论”、“中国本位论’,、“中国国情论”等,虽然不够科学,但是对我国现代化的探索还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借鉴。其中,30年代,由《申报月刊》发起的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我国知识分子广泛参与,使得这次讨论热烈而又深刻,涌现处了一大批关于中国现代化这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如在1938年蒋廷献采用现代化范式所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大纲》,极大推动了我国关于现代化方面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关于现代化理论的研究陷入“沉寂”状态。由于国情使然,传统史观占主导地位,“革命史学范式在作为‘一统天下’、‘唯我独尊’的唯一理论话语时代”f2l,处在封闭状态的我国史学界,了解到西方一些关于现代化的理论和信息,也认为是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相对立的资产阶级思潮,受到批判和抵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理论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催生了现代化理论的蓬勃兴起,解放思想的深入开展要求在理论上突破原来对中国近代变革的僵化认识,革命史范式的纯粹政治维度解释开始逐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描述和定位所取代。”在我国以罗荣渠先生为代表的众多史学工作者们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现代化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现代化史观,又称“一元多线”史观。在文化观念多元化的今天,现代化理论虽然不能产生如革命史观那样一统天下时的话语霸权,却是今天使用最广泛、影响最大的理论。在我国,现代化理论体系逐渐成熟,不仅在中国近现代史领域,在世界近现代史领域,都引起了学科领域的根本性变革。并且关于“现代化”方面的著作和论文,数以万计,深化对以往历史研究成果的认识和理解,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视野。
   
(二)现代化史观

    1.现代化史观含义及其内容
    所谓的史学范式,一般是指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模式,包括史学观点、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和研究的范围等内容。因此,现代化史观,也就是现代化范式。而目前,我国史学界的“‘现代化范式’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以李泽厚、刘再复为代表的‘告别革命’论者;二是由罗荣渠、虞和平等倡导的‘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论者。现在较为普遍接受的是后者”。即罗荣渠教授所阐释的“人类社会发展是围绕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但是,在同一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形态和发展道路都是多模式的,与之相连的政治结构和文化模式也是多模式的,并月_受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现代化史观又称为“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
    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就形成了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它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运用了现代化理论的核心观念和分析框架。既然现代化史观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的,那么现代化史观的具体内容上、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上,就体现了现代化理论的研究成果。
    现代化史观的内容,主要是:从时间上看,是从1500年以来尤其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历史和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从内容上来看,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尤其是从1500年以来的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纵向演进以及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横向扩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实现这种演进和扩散的根本动因。在这一过程中,它引起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生活及思维等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具体就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政治制度上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即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方面的城市化和福利化的进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从现代化的基本进程来看,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的,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的;一种是传导型的,其余大多数国家都是,不是内部因素积累,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从现代化的道路和模式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完全自由放任到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和模式:苏联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中国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2.现代化史观特点
    (1)从生产力的角度,综合审视社会的转型。
    与革命史观不同,历史的演进不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来推动的,而现代化史观是“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综合审视社会转型”。因此,在现代化史观里,它的参照坐标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准,并从各个角度审视社会的转型,如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时代的转型。
      (2)注重人类文明的纵向和横向的演进过程。
    从生产力的纵向演进来看,人类文明史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演变;从生产力的横向扩展,这些文明的演进在全球范围内横向扩张的。因此,可以说现代化史观,是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在一定时期内的特殊表述形式。
    现代化史观,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和历史教育改革迎来了新的春天。
   
(三)现代化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化史观是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并随着现代化理论的不断发展而日趋向完善和成熟。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术界了解到一些关于西方现代化研究的信息,但却认为这是与马克思唯物史观相对抗的资产阶级思潮,受到批判。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受到重视,全国掀起一股“现代化热”。

二、应用现代化史观在中................. 18-28
    (一) 时代需要与现代.....................18-20
        1. 史学研究成果........................18-19
        2. 现代化史观与现实问...................... 19-20
    (二) 新课程与现代化....................... 20-28
        1. 新课标渗透了“............................. 20-22
        2. 历史新教材的编写.....................22-24
        3. 新高考受现代化史.......................24-28
三、现代化史观在中学历史..................28-51
    (一) 运用现代化史观对..........................28-31
        1. 运用现代化史观对课时.......................... 28-30
        2. 运用现代化史观对单.............................30-31
        3. 利用现代化史观进行教..................... 31
    (二) 运用现代化史观对教学....................31-46
        1. 宏观上,以“现代化”为尺度认.......................31-35
        2. 中观上,运用现代化史观进.................. 35-40
        3. 微观上,运用现代化史观........................40-44
        4. 运用现代化史观对教学内..................44-46
    (三) 运用现代化史观构建....................... 46-51
        1. 现代化史观的评价标准....................... 46-48
        2. 运用现代化史观评价历.............................. 48-49
        3. 运用现代化史观评价.................... 49-51
四、运用现代化史观在中学............................51-57
.........................................................................
  
   
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在“现代化”和“近代化”词语的运用上比较的混乱,以岳麓版教材为例,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设同文馆、培养外国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人才。中国现代化运动由此起步”。而在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上“尽管洋务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而在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中,却使用“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在选修中对日本明治维新的评价是,“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经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48]。可见在岳麓版历史教材中,既运用“近代化”又运用“现代化”,在使用上非常随便。那“近代化”和“现代化”哪一个词语更严谨、合适呢?

参考文献
[1] 张灏.  对唯物史观中历史进步思想的反思——以义和团运动评价为例[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2] 康华.  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现代化范式”[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3] 钱乘旦.  “现代化研究”远未过时——序《世界现代化历程》[J]. 历史教学问题. 2011(01)
[4] 奚慧玲.  现代化史观: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J]. 中国图书评论. 2010(04)
[5] 盖志芳.  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问题[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11)
[6] 马斌.  从高考试题反思教学中的史学观念[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10)
[7] 宋启广.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应关注新史观[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09(08)
[8] 任本雄.  简简单单上出地地道道“语文味”[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9(03)
[9] 凤逸洲.  中学历史高考备考应关注史学新理论及史学前沿问题[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36)
[10] 唐金彬.  高考复习应该渗透新史观[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8(04)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