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内容简介和述评
《CALL环境下的教师教育》由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知名专家P. Hubbard和M. Levy编著,属于语言学习和教学系列丛书(N.Spada和J. Hulstijn主编)。两位编者中,P.Hubbard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期刊的副主编,M. Levy是《CALL视野》的作者之一他们在CALL领域的研究活跃,著述很多,是该领域颇有造诣的学者。本书分为五个部分,共收录了二十篇文章,作者涵盖了该领域主要的专家和学者,研究具有良好的代表性。书中既有理论建构性文章,如两位编者撰写的“CALL教育视角”,Murphy-Judy等人的“教师教育与认证中的技术标准”,也有描述翔实的实践、实证性文章,如Debski的“项目式CALL学习的理论与实践”,Hanson-Smith的“教师教育实践社区”等。在教师教育层面上,既有职前的、学历的教师教育,也有职后教师项目,全方位展示了CALL环境下教师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成果。.......
三、思考和建议
相关教师教育的讨论众多,但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作为教师教育发展途径及方式的研究和实践不多,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并出版的著作也不多见。该书有四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
1、提出了基于角色的CALL教师教育框架
在书中,Hubbard和Levy提出了CALL教师教育框架。这个框架设计严谨、明晰,在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和评价方面具有很好的操作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该框架基于角色构念,由两个矩阵组成,分别为角色矩阵,知识和技能矩阵。在框架设计中,两位作者受到社会心理学中角色理论的启发,认为按照角色来分担责任符合人们的直接感受,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环境下,教师和其他人员根据自己的角色去认知相应的技术,从而解决了其中的权责问题。
(2)该框架是一个描述J胜框架,表现为一个由角色组成、由知识和技能为内容的矩阵。作者为框架确定的原则是开放、灵活和时效性,符合技术发展的特点。在CALL教育领域,其他学者也曾提出CALL教育框架,比如Chapelle提出的CALL任务设计和评价的六个标准,Doughty和Long等人提出的CALL教学环境下任务型学习的十条原则等。但是,Chapelle等人的框架属于规范性框架,这种框架的灵活性和时效性较差,不能适应以技术升级为特征的CALL教育环境。
(3)区分知识和技能、技术和教学的概念和领域。知识包括了对技术及其应用的理解,和陈述性知识对应,技能是对技术的使用。知识和技能又分为技术和教学两个领域,框架中的每个角色需要建构两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CALL教育框架反映了两位作者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环境下教师教育的理解和观点。
2、对CALL学术地位的厘定
P. Hubbard和M. Levy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学术地位和领域进行了厘定。(1)对CALL的学术地位的看法。两位编者坚持CALL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特别和Bax的“正常化(Normalization )”观点作了区分。Bax认为实现CALL“正常化”的途径是技术与教学的完全融合,是技术的“隐形”( Invisible ),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标准是CALL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领域。与之相反,他们认为要强化CALL的概念。
在两位编者看来,技术在现时教育环境中还没有达到“隐形”的程度,“正常化”观点会限制CALL成为一个合理的学术领域,另外,CALL技术本身及其和教学的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专家和学者多年的研究与开发,这也是其作为一个独立学术领域存在的依据。.........
四、结语
当然,该书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有关CALL的理论部分还显单薄,只收录了三篇涉及理论建构的文章,可供借鉴的CALL课程设计的框架不多,能显示该领域研究深度的代表t吐文章也不多。一般认为,理论发展是一项研究进程的标志,CALL教师教育尚需在理论建构上进一步提升。反过来,这也说明了该领域研究的潜在空间。其次,研究的国别覆盖面还有缺陷,本书仅收录了基于中国香港的一项研究,缺少了我国大陆教师教育中的相关文章。国内相关的研究起步虽晚,但CALL环境下的语言教学发展迅速,不少专家和学者积极参与相关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果,书中的缺漏是一个遗憾。
笔者认为CALL视角的外语教师教育可以作为我国提升外语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个途径,至少可以进行两个方面的努力。第一,重视师范教育中现代信息与语言技术类的课程建设,培养外语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为今后的教学和教师发展打好基础。第二,师范院校,甚至以各校校本为单位,建立外语教师发展的在线平台和网络社区,最好包括国外的学校和相关社区,为外语教师的职后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王守仁.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开创大学外语教学新局面[J].外语界,2009 (1): 7.
[2]陈坚林。试论立体式教材与立体式教学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11 (6): 3-7.
[3]何安平.语料库的“教学加工”—第8届教学与语料库国际研讨会综述[[J].现代外语,2009 (5):214-216
[4]陈宵,何安平.教育信息技术、语料库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J].嘉应学院学报,2011 (6): 71-74.
[5]顾日国.教师发展的大师复盘模式[J].中国应用语言学,2012 (1): 5-23.
[6]陈芳,王蔷,陈则航.电子词典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 (10): 85-89
[7]Hubbard,P.&M.Levy(eds.). http://www.1daixie.com/dxjylw/ TeacherEducation in CALL [M].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6: 6-9.
[8] Hubbard, P. CALL and the future of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J]. CALICO Journal, 2008, 25 (2):175-188.
[9] Chapelle, C.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Foundations for teaching, testing, and iesearch [M]. Cambridge: CUP, 2001.
[10] Bax, S. CALL-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System,2003 (31): 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