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角色为特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论《古列女传》与《女诫》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3-04-12 21:31:27 论文编辑:jingju

二、以社会角色为纽带的教育路径的内涵


人具有自然和社会两大属性。人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个体在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漫长生命历程中,其身心诸方面都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其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和“扮演”的社会角色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现代心理学将人的发展顺序与阶段概括为: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其中成年期又可分为青壮年期和老年期。“教育就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和个体的个性化,促使一个生物体的自然人成为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具体的人。”因此,“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为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
从婴儿期到老年期,每一个个体不断地调整个体的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要求。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大致包括四个方面:﹙1﹚接受一定社会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规范;﹙2﹚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3﹚掌握个人获得社会成员资格和追求目标所必须的技能;﹙4﹚学会认同身份和在每一个场合下自己所处的角色。
因此,以社会角色为特征的教育路径,就是为了“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既具有相似性又是相互依存的。”“无论是在家庭、社会还是在学校进行的教育,都应首先使他们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他人、社会和世界。
以社会角色为特征的教育路径的内涵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关注个体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个体生命在时间上的展开而发生的纵向社会角色的变化。
教育的普及化、民主化和终身教育等教育理念成为当今和未来社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个体用来接受教育和学习的年限在不断延长,但就个体的教育历程而言,在成长过程中要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此外还有研究生教育等不同阶段的教育历程,伴随着这个求学历程的角色变化是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研究生等社会角色。每个教育阶段的变化和角色的转移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学习个体的身心带来一定的冲击。如果个体能够及时地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就会在阶段上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成长;倘若个体不能及时地适应这种角色转变,就会在身心发展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错乱,不利于个体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教育要关注个体纵向生命的变化。
另一方面是指关注个体由于空间上的变换而发生的横向的社会角色的变化。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在延长,国家义务教育的年限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有不断延长的趋势,但是学校并非社会中的“真空”地带,学生的社会角色也不仅仅限于学校的角色,他们同时还是家庭成员和社会公民,也就是说教育中的个体具有身份的多样性、复杂性。教育要促进个体整体和谐地发展,而不只是强化、偏重某方面的角色,同时弱化、漠视其他角色的发展。在实际生活中,个体的角色本来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领域中不断地转换,这是不可漠视的事实。因此,教育要关注个体横向生命角色的变化。


三、以社会角色为特征的教育路径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面对的个体是处于成长变化中的人,为了实现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就不能不关注学生身上实际存在的各种社会角色。况且,教育中的个体并不是单一的学生身份,他们也不是只生活在学校这个“真空”之中,他们还是家庭成员、社会公民,这些都是教育需要面对的事实。所以,探索以社会角色为特征的教育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注学生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地发展


影响学生社会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部分。幼儿阶段以家庭教育为主,青少年阶段以学校教育为主,成年阶段以职业教育为主。学校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学生成长的不同生命阶段中,其社会角色生成的主体场所会发生转移,但并不意味着其他社会化场所的消失,它们对学生的社会化依然持续地发挥着作用,只是有些时候不太明显,有些时候则是显著的。实际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对学生的社会化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三者之间发生着冲突、抵消、融合等不同力量的相互作用。所以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整体、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通力合作,相互沟通、交流,尽最大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合力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进行及时的角色转变和适应性教育,保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进入 21 世纪的教育理论界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如终身教育、理解教育、合作教育、共生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其中终身教育在 20 世纪60 年代形成和发展并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成为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中的潮流。“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 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教育中的个体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而“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着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也为着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46.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周洪宇,邹伦海.教育大变革———全体、全面、全程的阳光教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