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代写;科学教育结合人文精神后的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1-07-22 17:00:52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教育论文代写

摘 要:人文精神是关注人的完善与发展,追求人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精神,通过教育和熏陶,他可以内化为人格、修养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科学教育中蕴涵了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抓住二者的切入点,有机地将其整合,并贯穿于实践中,将有力地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第一代写网代写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精神;整合  

一 人文精神的内涵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文精神就始终贯穿于东西方的教育之中。从西方智者学派的“七艺”教育和东方孔孟的儒学教育至今,人文精神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什么是人文精神?新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人文关切包括:

(1)对生命及个人独特价值的尊重;

(2)对自然及优秀文化传统的关怀;

(3)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

(4)对不同观念的宽容;

(5)对群体合作生活的真诚态度。

科学理性包括:

(1)不懈追求真理的热情;

(2)运用逻辑和常识或科学方法进行论证和怀疑的理性能力;

(3)自我反思和批判的愿望和能力。

由此可见,人文精神是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人文精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它并不是一种具体化的东西,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不仅是思想性的、而且是行动性的智慧。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张扬个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和对自身完整人格的塑造。人文精神所追求的目标与现代教育的目的相比,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 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人文精神和科学教育整合是现代科学教育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缺乏态度、方法、价值、情感、责任等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社会、伦理、生态环境、文化教育等问题缺乏应有的知识和重视。知识面的狭窄、人文素质的缺乏不仅难以应对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生态环境、教育、文物保护、道德风尚等现有的社会问题,而且可能因科技的负面作用引发新的社会问题。反思以往,人们认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兼有科学和人文双重品质的人才,现代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科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因此,新的课程改革明确规定了科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领域。科学课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教育目标上都将人文精神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突出了这一点,在科学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就可以实现更深层目的:让一种观念、一种精神在中小学生的思想深处扎根,从而指导其未来的生活与学习。

三 人文精神与小学科学教育整合的切入点

1.“人本”教育科学教育的重心是在科学知识还是在人?两种不同的选择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过分关注知识、强调科学知识的独立性和重要性是知识本位的反映。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此理念的指导下,科学教育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实现了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一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使教育者意识到: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人。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人本”教育的意味着:

第一,尊重学生的人权。每一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尊严的人,无论他是男是女、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是所谓的“优等生”还是“差生”,都有享受同等的科学教育的权利。每一位学生又是有个体差异的人、发展的人,他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科学探究的内容和方式,科学教育者他的选择,并全力促进学生形成适合其发展的最优的探究方案。

第二,关注学生的情感。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情感。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科学教育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科学教育者应该努力营造兴高采烈、其乐融融的学习氛围。这样,伴随科学知识的获得,学生才能形成越来越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越来越强的学习信心。

第三,培养学生的公德。人不仅是单个的“自然人”,而且还是社会中的“社会人”。科学界也一样,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环境,所以在科学教育中必须强调对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人类在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过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公德因素,包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道德与伦理、生态伦理等等。科学教育者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这些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各种公德表现和公德发展,从而使科学教育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科学知识和探究能力的增长过程也就成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学生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责任心,越来越有教养,成为一位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2.“合作”教育面对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学校与家庭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养成十分看重,在此背景下,学生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意识也非常强烈。然而,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综观科学发展的历程,每一次科学的重大进步,都不是某一个人的成果,而是众人合作的结晶。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是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认同的具体体现。科学教育中的合作教育意味着要:

第一,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参与是合作意识的起点与基础。科学教育者应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科学探究的活动中去,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参与,才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才能创造机会与他人交流与切磋。

第二,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倾听是合作的前提与保证。如果只有参与,学生依然可以只展示自己的个性,无法保证合作的顺利进行。因此,科学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学会倾听,只有认真倾听了他人的意见和想法,才是真正将个体融入团体之中,成为团体的一份子。倾听是有意识地倾听,是用心、用脑地倾听,倾听也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观点与观点的交流。从倾听的那一刻起,倾听者就开始了与叙述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引导学生虚心接纳。接纳是合作的目的与结果。学会学习就要学会接纳,学会取人之长,弥补自己的不足。科学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眼光认识和看待问题,因为只有善于容纳不同意见的人,才能汇集百川,最终成为集大成者。第四,帮助学生合理批判。批判是合作的延伸与升华。科学的道路上,充满了批判,正是后人对前人的成果有了质疑,有了批判,才推动了科学的不断进步。因此,科学教育者有责任帮助学生学会合理批判,成为一个有批判意识的人、一个目光敏锐的人、一个思想深邃的人。

3.“创新”教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江泽民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创新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能力,其主要表现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成果等方面。学生的创新对社会来说不一定是新的,但对自己来说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想法或事物。因而创新对学生意味着自我实现。科学教育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表现有:

第一,激活学生问题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突破口就是问题的提出。有了问题,学生才会感到困惑并产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欲望,随之才谈得上创新能力的养成。因此,科学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使学生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以推动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第二,重视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创新在思维形式上的具体反映。事实已经证明:直线思维无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散思维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开拓视野,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因此,科学教育者一定要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苗头,并为其实施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第三,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创新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行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法是关键,使学生拥有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科学教育者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超越自我,达到自由创新的意境。

4.“审美”教育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的永恒追求。美能丰富人的生活内容,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品位,美也能净化人的精神境界,激发人们探究科学奥秘的志趣。科学是人类高度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是真、善、美的统一体。科学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具体表现有:

第一,欣赏自然美。自然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界的事物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形式,它们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有各种各样的性质,产生各种各样的现象,自然美就蕴涵其中。科学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悟和欣赏自然之美。可以说,正是自然美触动的人类探究其奥秘的兴趣和决心,推动了科学探究的不断发展。

第二,发现实验美。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实验美主要表现在实验的构思和设计中,一个设计精美的实验不仅可以揭示真理,而且其构思精巧和优美也会令人神往。因此,科学教育者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隐藏在实验仪器、实验思想、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等背后的美的因素,这些都闪烁着人类才智的光芒。

第三,领悟公式美。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力图用最简洁的公式和定律,去概括大量的、复杂的自然现象,反映出其中固有的规律,揭示出其中奇妙的真理。让学生领悟公式中所表现的简洁、和谐、奇妙的美,是每个科学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吴 刚.人文精神与新人文教育[J].上海:全球教育展望,2001,(9):7-10./

[2]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责任编校 谢宜辰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