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教育开展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及实现方法

发布时间:2012-10-28 11:38:47 论文编辑:feitian
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一线教师经常拿以往的中师生和现今的小学教育本科生进行比较,言语之间透露着“怀念中师生”、“今不如夕”的信息;甚至建议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要转向以往的代写教育论文中师生培养模式。难道真的是教师教育“今不如夕”吗?这实际上集中反映了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人文素质是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的文化品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为一种思想导向,理应成为我们教育研究、教育管理中需要认清且需要认真对待、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什么是人文素质呢?我们知道人文是指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人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知识经验,也包括物化的客观事物。那么,人文素质就是人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包括其所具备人文化的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对应的人文化的精神,实际上是指人的内在文化品质。人文素质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精神”—&mdash代写教育硕士论文;—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它追求人生和社会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样化。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是它的鲜明标志,它以人的价值、人的感受、人的尊严为万物的尺度,以人来对抗神,对抗任何试图凌驾于人的教义、理论、观念、进行中事业及预期中目标,对抗所有屈人心身的任何神圣[1]。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素质是相连相通的两个概念,实际上,有人认为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是表达不同但内涵相同的概念[2],它们的共同点就是人类文化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个体的文化品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个体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个体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通过个体语言或文字的表达、通过个体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因此,如果我们认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未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现出来这一观点,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人文素质问题。

二、加强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当前我们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面临着一个尴尬境地:一是我们认为大学本科教育与中师生的培养绝对不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但在教育实践中却拿着二者进行比较,而且比较结果是如此令人慨叹与尴尬。那么本科生的优势是什么?通常的回答是:文化优势。但这种文化优势并不是单独体现在积累的量更多,而是一种文化内化后由内向外透露着的这样的“精气神”,即是我们所谓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所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的关爱,表现为人道精神、人本精神,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最高境界。教育上的人本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名、利、权为本。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活动必须以人为中心,以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3]。那么我们的本科生是不是这样的呢?不难发现,我们的愿望和实际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接受的或执行的更多观点是:学校工作的安全问题,如何完成知识任务的问题,学生的成绩问题……再加上操作性层面的略显“笨拙”,所以“今不如夕”的慨叹自然就出现了[3]。教育中,我们的小学教师是很需要这点“精气神”的,现在谈人文话题谈得很沉重,感觉人文精神缺失,就是失掉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作为新一代成长中的小学教师,是不是有这种素养,将直接造成对新一代“人之所以为人”的方向性影响。我们当前缺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由知识而转来的能力———如果越是这样认为,越只能证明我们的教育教学追求的越来越世俗,越来越证明我们现代人的功利。我们缺的是什么?在教育教学中我们缺的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精神,缺少因人文而化的“精气神”。现在大多的知识是唯现实的、唯功利的,在教育中也是如此。于是,人文知识的缺少,人文精神的缺乏就成了一种必然。工具代替了理性,娱乐代替了追求,我们教师的“知识”是如此世俗,我们的视野是如此“专一”。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会出现诸如语言单薄,举例庸俗,和当下的一些所谓史诗大片一样常犯人文知识的错误,追求浮躁而简单的快感等现象。这些看似表层的行为错误,实际上是我们的行为给学生造成了“无精神”、“无需精神”的严重暗示。如此,我们用何种精神去感染学生,和学生共鸣的又为何种情感?我们期待的人文精神从何而来、又能在谁身上体现?因此,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他们将来从事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可能性

大学生人文教育的话题,不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话题。但如何实施,是一个始终不很明确的问题。当然就人文的复杂性及其本身的特征,也许本来就不可以量化去做,但应该为之做点什么,应是不容置疑的。实际上,人文素质作为一种内化的文化品质,是个体的心理特征,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下进行培养是实际可行的。首先,从解决掌握的人文化的量入手,也就是对人文知识的掌握。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人文知识的累积就很难有人文素质的提升。人文知识涵盖了文学、历史、宗教艺术等。小学教育涉猎的人文范围虽然很广泛,但作为一个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已有的文化基础上再去有意识地吸取相关知识并不是难事。比如从我国古代启蒙教材入手,如《三字经》,它仅仅只有千来字,但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不再仅仅属于中国,1990 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能认真学习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蒙学教材,是对自身人文知识的一次大的积累。其次,要解决人文的“质”的问题。质的问题相对比较复杂,这和我们的社会文化、大学的教育评价机制等等都相关。质的问题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问题,是在知识积累上的精神感悟。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研究汗牛充栋,大家都在强调其重要性,也许是我们真的意识到了人类发展的危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质”上来说要解决几个观念,这几个观念的解决是一种文化精神的思考和传承,是把教育当作精神活动的探索。一是我们今后究竟为什么而教?它仅仅是一个谋生的职业?古代名师,没有谁只是为饭碗而教的,为饭碗而教的人培养的人也只看到了饭碗。二是我们究竟该教什么?在基础教育中不难看到教学的原创性的缺乏,教学设计过程成了一种应对检查的形式。教学的原创性的缺乏,实际上就是教育生命力的丧失,就是文化精神的缺失。这样,也许学生掌握了知识(知识形式),但不一定明白了道理,体会了人生(知识的内涵)。三是我们该怎么教?怎么教没有绝对的模式,但绝对不能为了娱乐而教、为了追求形式而教。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及教育的问题要从知识的传授和加强个体的体验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追问出发,包括系统人文知识的传授与教育中的人文关怀[4]。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只有在这样的观念基础上才能更深一步去讨论如何培养的问题。也许,关于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最终我们无法找到一种固有模式,因为文化精神的问题本身不是一个工具性问题。不过人类在关于精神层次上的思索,意义上的追寻从未停止过,将来也永不会停止。在现代精神失落,某种程度的道德沦丧、自然生态环境的极度破坏等社会发展困境上人们又不得不把眼光投向人文化、人文精神,并求助于它[5]。作为基础教育的教师培育,小学教育专业理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的问题。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