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集体情况研讨

发布时间:2012-08-14 11:07:25 论文编辑:代写论文网
  
第1章绪论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如果说在牛顿时代科学家那种“单兵作战”、“幽居独思”式的研究模式尚能做出重大的科学发现,适应科学发展的话,那么,在科学经历了19,20世纪,步入“大科学”时代的时候,这种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了。代写教育论文今天的科学研究不论从范围、规模、深度和广度,还是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种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群体研究方式的传播与发展。科学研究从科学家单个人的努力转变为越来越依赖科学家群体的通力协作,科学家群体研究模式由此得以产生。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代写教育硕士论文的迅速传播,中国的科技进步也口益步入全球化的轨道,正如李约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1995)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一文中所说:“中国的基本传统,也许比欧洲传统更符合科学世界大合作的利益”[l]。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开创了中国群体研究的先河,为中国大科学的研究方式积累了经验,做出了示范。如今,中国现代科学家群体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分层结构,Ifn处十这一金字塔似的结构模式顶端的群体则无疑当属两院院士。
      2008年是我国实行院士制度以来的第六十个年头(中国院士制度始十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制的建立),六十年一路走来,中国的院士制度经历了风风雨雨。Ifn作为这一制度中的“核心体”一院士群体,正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科学以其口益明显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功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其研究领域,科学研究出现了职业化特征,形成了科学研究群体,与之相适应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也从关注科学本身Ifn转向了对科学家的研究,科学社会学应运Ifn生了。科学社会学的奠基性工作是由英国的J.D.贝尔纳(CJ.D.Bernal,1901-1971)不II美国的罗伯特·金·默顿(Robert.K.Merton,1910-2003)完成的。
      自其诞生之口起,一直以来对科技精英人才成长规律的探讨都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2.1国外研究综述科学社会学发端十西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今已形成了相当完善的体系,与其他学科一样,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互有区别的一些学术研究团体,其中尤以默顿(Robert.K.Merton,1910-2003)为创始人的北美学派的贡献与影响最为显著。默顿的博士毕业论文《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CScience,Technology&SocietyinSeventeenthCenturyEngland)第一次把科学家这一特殊群体作为一种演化着的社会组织来加以研究。Ifn默顿学派(也称北美学派)真正意义上开始对科学家群体展开大规模卓有成效目_富有影响力的研究的是从其弟子,后来成为其妻子的哈利特·朱克曼(HarrietZuckerman,1937}-)开始的。朱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一书中集中研究了从1901至1972年期间挑选出来的92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这些人曾在美国从事使他们获奖的研究)[‘}。大量搜集了有关他们的生平和科学工作的各种资料,从他们的社会出身和所受教育开始,一直到他们被选拔进入科学超级精英的行列以后,深入分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成长过程的一般特征。与此同时,同样身为默顿学生的科尔兄弟(JonathanCole,StephenCole,1942)则更注重科学共l司体的内在结构对科学发展的影响,他们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一书中详细分析了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对青年科学家成长的影响〔刘。
       朱克曼与科尔兄弟的观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社会经济出身与优秀的家庭学习传统2、求学名校,师从名师3、青年早慧,成就卓著4、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优势通过分析,朱克曼和科尔兄弟揭示出了科学精英的成长与选拔过程始终受制十马太效应的作用,科学界的社会分层也是通过不断的优势积累和劣势积累过程来完成的。2.2国内研究综述20世纪,中国科技人才的成长恰逢剧烈的社会变革,东西方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冲突及融合,使得中国科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表现出一些与美国科技人才相同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期间对科学家群体的科学社会学研究更多的是以传记或辞典的形式出现的,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南》〔月,《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一一工程技术编》〔」〕等。
参考文献
著作:
}1}中国工程院卞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南「川.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zooo
}z」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卞编.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3][英」M.戈德史密斯,八.马凯.科学的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55
[4]卢嘉锡卞编.院士思维「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一2001
[5]宋健卞编.“两弹一星”元勋传(上、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6]朱克曼,周叶谦等译.科学界的http://www.1daixie.com/dxjylw/精英「M].上海:商务印}弓馆,1979
[7]科尔.科学的制造:在自然界与社会之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科尔兄弟(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赵佳荃等译.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罗伯特·金.默顿,范岱年等译.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 }弓馆,2000 店.200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6  [M].北京:科学技术文 献出版社,77-78
[12]白春礼卞编.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历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2-93
[13], [22]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社会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51-156
摘要 4-5 
ABSTRACT 5-6 
第1章 绪论 9-13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9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9-11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0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0-11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数据库数据来源 11-13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1-12 
        1.3.2 论文中数据库的数据来源 12-13 
第2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地、工作地分析 13-19 
    2.1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地域分析 13-16 
    2.2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地分析 16-18 
    小结 18-19 
第3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留学背景、学位分析 19-24 
    3.1 中国工程院院士留学背景分析 19-21 
    3.2 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位分析 21-23 
    小结 23-24 
第4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当选年份及当选年龄分析 24-28 
    4.1 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年份分析 24-25 
    4.2 中国工程院院士当选年龄分析 25-27 
    小结 27-28 
第5章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分析 28-36 
    5.1 工程院女性院士总体概况 28-30 
    5.2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工作领域的差异分析 30-32 
    5.3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职业成就的差异分析 32-33 
    5.4 中国工程院院士女性群体当选年龄的差异分析 33-34 
    小结 34-36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