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实验教学的研究及应用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教育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实验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处于不可缺少的地位,它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代写教育论文,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学生的初步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长期以来,人们对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作了很多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痛苦,最终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实验教学是封闭的、程序化的教学,墨守成规、刻板教条时常可见,教学有效性受到严重影响。受学校的管理体制、教师的教学理念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中考的导向作用、滞后的评价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导致我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相对落后。低效的实验教学已经影响到生物教学整体的改革和发展,教学模式的单一更己成为实验教学的顽症,也影响了对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严峻的现实迫切需要我们提高教学的有效代写教育硕士论文性,要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和师生双方的教学效益。鉴于此,生物课程改革把生物实验教学推到了改革的前沿。新课程标准倡导以观察、调查和实验为主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施行新课程后的生物实验教学与传统生物实验教学相比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新课程是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诞生的,它要求我们变革教学目的,使教学从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向增进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转变。变革教学过程,使教学的重点从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教学过程中更关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学习障碍。变革教学评价,使评价从重结果、重分数向重过程、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改变学习方式等方面转变。新课程的实施,为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提供了条件。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正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当社会聚焦于教师、关注于教学的时候,生物实验教学将何去何从?作为一名一线的生物教师,本人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教学实践等方式,通过调查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揭示实验教学“低效性”的原因,研究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策略、途径,以使实验教学发挥其正常的功能。1.1研究目的生物学不仅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理论科学,还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基本上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而获得的,实验与观察是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学实验是生物教学的灵魂和支柱,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获取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的感性认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不但是生物教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方法。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基本手段,有其特殊的教学功能:①通过实验可以使生物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热爱科学;②通过加强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在实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生物知识;③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方法以及基本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逐步学会生物学研究中基本的科学方法。生物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在生物学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加强实验教学,提高生物教学效果和开发学生创造能力,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但传统的实验教学被视为辅助性教学环节,其核心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追求反复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次数,结果只能是培养“实验操作工”,使实验教学应有的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以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此,新生物课程改革把生物实验教学提到了改革的前沿。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搁置生物学实验教学,让其“坐冷板凳”、“充当替补”的现象,造成实验教学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要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课堂效果,进行有效教学,使之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学的生命。要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质量,就需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发展理论,二是指导实践。(l)从发展理论而言。在20世纪后,人们开始关注“有效教学”理论,其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使西方国家把教育看作是一种产业,对教学的效率、效益越来越重视,研究教学有效性的理论非常丰富。而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教师有效地传授和学生有效地接受方面进行策略的介绍,在理论深度上不足,缺乏系统性。新课程的实施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条件,本研究以新课程的实施为切入点,从传统常规教学与新课程背景下的具体教学实施的比较中探索适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以求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2)从指导实践而言。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发展教学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效教学理论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其基本特征是回归实践,因而,实践过程与理论创造过程是直接同一的。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核心是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其相互关系的本质和规律的分析和探究,用于指导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用。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有效教学研究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本课题将就如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展开研究,将实验教学与必要的心理健康、科学发展探索教育进行有机结合,提高生物实验教学认识、优化实验教学模式、改进实验评价方法,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通过研究,明确造成目前生物实验教学“低效性”的真正原因并针对原因加以理论分析,找出相应对策,激励学生认真对待生物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实验的精神,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使实验教学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的潜能、个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要引导教师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从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实验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上不可替代的作用,转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轻视素质能力培养的做法,努力创造条件,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生物学的教学基础。1.2研究意义1.2.1研究有效教学的意义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的效果最终要通过教学效果表现出来,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课程改革的一切目标都会落空。所以,研究新课程条件下的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有效教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传统教学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有效教学的理论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能够吸收和兼顾人类一切传统教学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具有无限的拓展空间,能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策略等各个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发挥巨大的效能。对于教学,人们一般认为,有效与无效相对应,低效与高效相对应,而事实上,教学、特别是有组织的学校教学是不可能完全无效的,所以有效教学应是与低效教学相对应的。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实施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的实现并不是一蹦而就的。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的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环节。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实现有效教学,教与学的这两个方面都不可忽视。(1)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的需要。在中小学教学实际中,存在着许多教学低效或不讲成效的状况。比如有的教师教学不是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出发,视学生为容器,强行灌输;有的教师教学就是把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在课堂上复述一遍,完全是照本宣科;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一味采取题海战术的训练方式。像这样的教学,除了使学生的课余时间越来越少,书包越来越重,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多少终身受用的知识,其素质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在21世纪,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习者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新型的探究学习能力。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学会如何劳作,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以及学会如何生存。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可以改变上述种种教学低效、无效或不讲成效的现象;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避免在“应试教育”的老路上打转,为我国培养新世纪的人才赢得先机。(2)重视和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新课程、新教材体现着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但是,无论教育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于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如果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会落空,课程改革的构想只能成为美丽的幻影。可以说,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归宿。(3)加强教学的有效性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课程观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哲学观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的理念并不是教师在传统的教学中所熟悉和运用的,这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回应,期待教师角色的相应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符合新课程的基本思想和理念。(4)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使学习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使人类社会成为学习型社会,学习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和权利。1994年召开的世界首届终生学习大会指出:“终生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认为终生学习是人类能不能在21世纪生存下去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校里的传统学习方式是无法满足终生学习需要的。为了能够实现终生学习,适应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必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5)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当前,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及其国际地位。要迎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与知识经济发展刁‘有后劲。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教育以应试为目的,严重制约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6)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即所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学力得到增长;是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只重视智力的片面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非只局限在学校内的一时的发展。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学生整天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很难谈得上发展。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僵化的思维,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得他们在进入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后,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新信息时,表现得无所适从,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了。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地、个性化地自主学习与探究,将会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要。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而实验教学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实验教学目标侧重于认识论功能和动机功能,非常重视通过实验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原理和定律等科学知识;突出实验操作技能的培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然而,从实验教学的功能和现代教育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理念来看,实验教学目标应凸显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尤其是实验方法论教育,充分体现探究性和创造性教育思想,明确具体培养的实验技能和能力,把科学世界观的养成作为态度观念方面的主要目标。本课题研究将从实际调查出发,以新课改后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为研究背景,从多个角度探查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及教学目标的贯彻情况,凸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为今后的实验教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1.2.2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或直接获取生物学基础知识。在实验中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研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巩固概念,深化对原理、规律的理解,并且有利于学生掌握探究生物学知识的方法。(2)有利于培养学生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重视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中学生物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之一。大纲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等仪器;学会制作临时装片、解剖小动物、采集和制作生物标本;学会做简单的生理实验;学会绘制生物图等技能。(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措施。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是模仿科学研究的过程,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活动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推理等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十分有利的。(4)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在生物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切实地、形象地认识到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物质基础的,通过实验还可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和环境、结构和功能的辩证统一,认识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为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打下良好的基础。(5)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细微的学习习惯。生物实验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需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正确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才能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因此在实验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按操作规程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尊重实验结果的客观事实和完成实验作业,不怕困难和失败,使学生逐步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6)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物学实验是形象和直观的,学生通过实验看到了自己平时看不到的生物微观世界,看到了平时见不到的生理过程和生理现象,会十分兴奋和感兴趣,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7)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特点和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在科学研究等领域要求科学家、科研人员之间必须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也是现代科研、生产和管理人员必须具各的素质之一。学生实验往往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在实验中的协作,有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1.3相关概念的界定1.3.1生物实验教学的概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对教学作了如下论述,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它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辨证统一,教和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本质上讲,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科学实验是中学生物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生物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探索能力、研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传授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统一起来,在质疑—解疑—讨论—总结的过程中,把知识、技能、能力融为一体,从而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生物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认识过程。从学生学习生物的角度来看,生物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特殊学习过程。从认知心理角度讲,生物学习是学生获得和积累有关生物知识及经验的过程,即生物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这种心理结构主要包括认知经验结构、动作经验结构、情感经验结构。从学习的具体过程和认知活动角度讲,生物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心理活动如注意、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想象、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对外来的信息或存在的资料进行加工处理而完成的。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以实验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称为生物学实验教学。具体说是指根据生物学的教学目的、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条件,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类似科学实验的模式、程序,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以达到实验目的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物实验教学是指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或药品的处理,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进行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验证或巩固知识,并掌握有关基本技能,进一步发展智能的教学过程。生物学实验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方法,通过人为干扰一些因素,对生命的活动及其规律寻根追源的实践过程。是人对生物体及生命现象的主动认识的过程,又是人的控制下的主动实践活动。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生物学实验包括实验者、实验研究对象和实验手段三要素。从方法论角度来看:生物学实验还包括观察、假设、预测、控制、操作、记录、析因、推理、结论等一系列环节。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中学生物学教学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从教学角度,又可分为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独立实验、探究性实验、课外专题活动等类型。①演示实验。此类实验应当确保成功,简易方便,视度要尽量大,现象要清楚。在实验进行中要注意讲解配合,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归纳推理。②学生分组验证性实验。学生在实验室中,用几乎一节课的时间自己动手完成预定的实验任务,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基本仪器的使用,学习基本的测量、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独立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培养。③探究性实验。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听、视、动、思同时激发,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最好的一种手段,但需要的器材也比较多,可以因陋就简,发动学生用生活用品和自制教具。④课外实验。这是生物实验的一种补充形式,对一些需要用时间较长的观察实验,或不能在课堂完成的实验是极有用的。在某种意义上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1.3.2有效性的概念“有效”一词是直接从英语effeCtive翻译过来的,所谓“有效”是指一件物品或一项活动具有预期所要达到的积极的或肯定的结果的程度。“效”有大有小,获得“效”所付出的代价也有大小。当付出的代价小而获得的“效”大时,我们就说其有效;相反,当付出的代价大而获得的“效”小,或者获得的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效”时,就说其“低效”或“无效”。也有人认为教学活动无所谓“无效”,只要教学事件发生,就有效,只不过有时候教学的“效”不是积极、肯定的,而是消极、否定的。英文中与effective相对的反义词是ineffective而不是effectiveleSS,也说明不能完全的说什么事情就是“无效”。所以,有效或是无效都是相对的,“无效”并不意味着真的没有效果,而是其效果不是我们所期待的而已。对于“有效性”,具有代表性的解释是:①足够实现某一目的;②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③与某一事件或情况的成果有关;④有实现目标的力量;⑤反映某一行动的完成或获得结果。概括来说,有效性反映的是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并将效率、效果的意思包纳其中。如果某项活动在计划之后,用最少的投入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即说明这项活动的实施是有效的;实施这一活动的主体则具备了有效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即是效能型的。具体到教学领域,有效性教学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教学活动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由此,此前产生的所有教学理论都可以被涵盖于有效性教学之中,因为无论是从教的角度展开研究,还是从学的角度展开研究,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产生都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不论“效”之大小如何、“效”之代价多少,均须以该活动结果作为客体是否符合活动主体需要为依据。同样,教学有效性本质上也是教学活动结果与社会和个人需要是否相符及相符程度高低的判断。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内涵有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教学活动自出现之日起,教人学习者和学习者本人都欲通过这种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这样才认可这种教学活动“有效”。1.3.3有效教学的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经历了从“如何有效地教”到“如何有效地学”的转变,最终把有效教学的内涵聚焦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之上,并把学生是否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或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有效教学的涵义有四:①是合规律性的,优化了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教学要素,保证了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法等的合理性;②是有效果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特别是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③是有效益的,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符合社会和学生个人的教育需求;④是有效率的,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投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尽可能大的、理想的。违背教学规律、无效果、低效率的教学不是有效教学。教学要有效果、有效率和有效益是有效教学的本质特征。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还包括几个方面的含义:①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②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率观念,教学效率是有效教学时间和实用教学时间的比率,只有努力提高有效教学时间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③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④有效教学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师的科研能力等都将影响教学的效益,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素养,实现专业化发展。有效教学具有突出的特征,有效教学的特征指有效教学区别于无效、低效教学的独特征象或标志,包括:正确的目标,指向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充分的准备,以对学生和教学内容深入研究为基础而形成囊括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活动组织、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选择以及教学效果评估等的适当教学计划;科学的组织,教学实施保证了教学内容、活动、策略、秩序等的合理性、科学性;清晰明了,清楚地教学了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牢固掌握和顺利应用或迁移;充满热情,运用多样化手段显示对学生、学科和教学的热爱,感染和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习,关注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促使学生爱学习、会学习;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建立了融洽的师生关系;高效利用时间,在单位教学时间内产生了尽可能大和好的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主动、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有效教学虽有突出的共同特征,但也具有多样性。有效教学的多样性是指有效教学表现出多种形式及其在多种形式上表现出差异性,即指有效教学和教师特征是多样的、是有差异的。教学的复杂性和动态变化性、教师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对教学的感知、体验和经历以及教学的内隐理论是有效教学多样性的存在基础。实现个性化有效教学、成为富有个人特色的有效教学教师是有效教学多样性对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启示。有效教学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表现为发展性。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是指有效教学是发展的,教师可以从低效甚至无效教学的教师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这既可从发展理论中找到科学依据,又被教育实践所证实。发展的条件有:教师发展生理机能和心理能力、掌握教育知识、参加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开展教学研究等。教师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有效教学的多样性决定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学图式发展和教学专长发展的阶段理论可用来说明有效教学的发展阶段。有效教学的发展性提示教师通过自身努力和学校培养可发展成长为有效教学的教师。有效教学也会受一些因素的影响,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指影响教学活动进行并促成教学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因素。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因素都影响教学效果,但相对来说,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且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更多的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责任意识、效能感、能力和机智等是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教师的教学观念是其对教学要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目标和为什么要追求这样目标的认识,对有效教学起导向作用;教育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由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和教学法内容知识构成,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荃础;教学责任意识是教师对应做好教学工作的认知和觉察,它构成教师有效教学的动力;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信心,是对其能做好教学工作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信念,是对其能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知觉,它激励教师有效教学;教学能力是教师顺利从事教学活动并保证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所需要的一种心理特征,它通过有效地认知教学、进行教学实践和监控教学活动而影响有效教学;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准确而快速地认知、判断和反应的技巧,直接左右有效教学。总之,有效教学是一种策略,但更是一种理念。人们对有效教学的理解经历了从“如何有效地教”到“如何有效地学”的转变,最终把有效教学的内涵聚焦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之上。因为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有没有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或发展,而并非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若您对教育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教育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dxjy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