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之反思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教育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实际上在讨论“创造代写教育论文适合于学生的教育”的时候,我们从来都不是单独、孤立地使用这一概念的,对它的讨论总是伴随着它的相对概念“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或者说,我们之所以要倡导“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我们对“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进行了反思,深刻洞悉了它的弊端所在。一、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是狭隘的教育观学生与教育的关系问题,例来是教育界争论不休的问题。到底是教育应适合学生的发展,还是教育来选择学生,取决于人们对教育观的认识。(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以捷克的夸美纽斯和法国的卢梭为代表的教育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夸美纽斯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这一要求出发,尖锐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病,认为它只以无用的死的文字材料填塞学生的头脑,而不重视认识实际事物;它只靠死记硬背让学生记住许多没有价值的结论,而不是通过观察与思考学习有益的知识。这就造成了学习时间与学生精力的极大浪费。加之方法不当,纪律严代写教育硕士论文酷,“以致学校变成了学生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宰场。”夸美纽斯认为这样的学校是违背自然的;改革这种学校教育,必须在各方面遵循自然,这就是贯串在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必须适应自然,以儿童为中心的原则。卢梭也认为教育的核心是强调对学生进行教育,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学生的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学生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的教育,干涉或限制学生的自由发展”。卢梭否认先天观念和先天道德,认为人们生而所缺乏、又是成年之后所需要的一切,都是教育的结果,这种教育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来自自然,来自周围的人们和来自外界的事物。他说:“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委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他认为,只有当这三种教育的方向一致、又能圆满地配合时,学生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一113.的加以控制的……”。因此,他要求后两种教育必须与人们无法控制的“自然的教育”配合起来,也就是与学生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致起来,按照学生自然发展的要求和顺序去进行“。除上述两位代表人物外,美国的杜威也主张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点。2、以社会为中心的教育观社会本位的教育以满足社会(主要是国家、民族和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基本取向。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希特是其代表人物之一。1806年普鲁士在与法国的战争中失败,垂于亡国边缘。费希特痛心于祖国的耻辱,在这一背景下,他先后作14次“对德意志国民的演讲”。在这些演讲中,他要求,教育要以爱国主义为号召,奋发青年一代的朝气,恢复国家的独立。德意志复兴后,费希特被称之为“复兴国家之父”7。“良师兴国”的结果是欧洲民族主义思想的勃兴,国家主义普遍受到重视,教育则被要求充分地反映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这种价值观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就是依照社会需要制订教育目标,并据以设计组织学校教育课程,最后以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判断课程质量的高低。学校教育实践中广为流行的课程编制和教育评价的泰勒模式,就是这一价值观的体现。除此之外,对泰勒模式的改进或修订还产生了其他许多新的教育评价模式,如系统分析模式、C伊P模式、CSE模式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注重外部需要,并以满足外部需要的程度作为评价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二)两种教育观之比较其实我们不难看出,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社会为中心的教育观,都有自己的优点,但是他们之间的分歧是如此显而易见,那么到底在今社会,哪种教育观更为可取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法避开对教育目的的解释。1、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教育的使命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事实上,越是简单的问题,人们越不去理会不会去深加思索,因此越容易出错。让我们先来看一看现代《教育学》对“教育”一词的定义: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这里讲的教育都指狭义的教育,特指中小学教育,即基础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8。基于对教育定义的不同理解,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育目的。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智力,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有人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也有人认为教育的目的单纯地只是使人获得知识,让前辈积累下来的大量知识得以延续等等。其实,这些人对教育目的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这些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目标。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对教育的目的与目标解释得很清楚很详细,为了人们便于对目的与目标的理解与区分,他还拿体育上的事例来加以说明,他在书中说:“目的是一种企图,一个总的原则。例如我们可以对我们的足球队说:‘这次,我们的目的是进入半决赛。’换句话说,只要我们进入半决赛,目的就达到了。目标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是一个能体现企图的象征。比如,足球队能进入半决赛,这意味着最差是第四名,最好也可能是冠军。这样,我们在总的原则之下,就要制定进一步的计划和策略去达到一个个目标,诸如打败沙特队,输给伊朗队,这样才能以A组第二名的身份在决赛中避开有‘中国克星’之称的韩国队。也就是说,目标在总原则之下用一整套策略去达到的具体的瞄准对象。”9由此可知,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指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造力等,这些都是实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分步策略所象征的目标。那么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在前文所引述的教育的经典定义里,很多人根据这个定义错误地理解了教育的目的,造成了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认识的分歧。分歧何在?分歧就在于,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还是为了社会?从前文教育定义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似乎给我们造成这样一个假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深入分析一下,我们就会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社会。教育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教育有为社会服务的责任,这一点我们勿须讳言,我们是承认的。但不能因为这一点,而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如果一旦这样认为,那么其造成的危害是可怕的,简直是灾难性的。我们的应试教育,就是这可怕的灾难之一。可以这样说,应试教育,是错误认识教育目的造成的一种必然‘参加百度词条:http:肠aike.baidu.eo耐view/3496.htm9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J.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45结果。只要我们不从根本上正确认识教育目的,单纯地讲素质教育,我们搞出来的教育还一定会是应试教育,我们就无法走出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的怪圈。因为,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要适应社会就行了,一切就自然而然地围绕社会转,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对学生的忽视,必然会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以前,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教育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一部分,是完全围绕社会转的。在这种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教育体制,往往很难把学生看作知识的主人,却很容易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我们虽然口头上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前半句教师是主导实行了,而把后半句学生是主体扔到爪哇国去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我们的教育中,特别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我们对学生是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是远远地落后于其他先进的国家。我们只过多地注重教育学生在社会上“做人”的角色,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教育学生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现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当家做主人的愉悦,而不是口头上的主人,实际上的客人,甚至下人奴隶。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教育是为人服务,而不是其他。总之,人组成社会,是为了更好地使人生存;教育让人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把社会建设好,改造好,同样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我们应时刻牢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人。什么时候忘记了这一点,我们什么时候就会犯错误,让教育偏离正确的航向,走向人的对立面,使人性扭曲变形。这是事实已经证明而且将来还会继续证明的一条颠簸不破的真理!2、应倡导学生中心的教育观从前文我们已经分析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为了人,而不是其他。实际“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是一种教育为中心,或者社会为中心的教育观,而“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无疑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因为我们必须要加以倡导。笔者认为,学生与教育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及最终目标都是学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从这一点上说,学生是内因,起决定作用。但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当教育适合学生发展的时候,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时起决定性作用。反之,则起消极的阻碍作用。从这一点说,教育是外因,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万万不能的。素质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形成作为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质。这些素质在每一个学生或学生群体身上的最优化组合,就形成他们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当代学校教育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育者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们不要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二、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易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从前文对教育目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这种教育观,如果选拔的意味被刻意放大,很容易让学生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而我们这些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实,这样的“选拔”毫无疑问是被放大到了极致,导致“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和“应试教育”这两个概念内涵无比地接近了。(一)“应试教育”的严重弊端应该肯定,多年来全国范围内有很多地方是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方针的,并在自觉抵制“应试教育”、积极探索教弃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学科教学整体改革经验,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这些改革,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应充分估计“应试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深刻认识它的弊端:1、“应试教育”鼓励单一,严重违背全面发展的方针在“应试教育”条件下的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忽视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由于学校忽视做人的教育,因而造成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对劳动人民感情差,利己思想和享乐主义思想严重。由于过重地偏于智育,譬如以致评三好生时,一好代三好;学生入团时,先看六门功课的分数。这样造就出来的人,怎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应试教育”导致智育目标狭隘化“应试教育”把智育几书享同于应试智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忽视引导学生对全面知识的掌握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导致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下降。户3、“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在“应试教育”环境中,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被自上而下层层强化,教学中普遍采用过度加码、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少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常被挤占,严重影响学生的生长发育,同时使得他们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差,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品质差。4、“应试教育”面对少数学生,轻视和排挤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试教育”着眼于选拔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学生,而这种选拔又现行学科考试成绩作为主要依据,所以“应试教育”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这种以某种硬性指标作为选拔标准,鼓励儿童少年个体之间“我上你下”、“我优你劣”以一分之差定优劣的“竞争”不利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激励他们从切身感受中形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努力在实现社会共同发展目标中发展自己的精神品格。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不仅需要高级人才,更需要大批各类中级人才、初级人才。因此,我们的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他们树立劳动观念,具备最基本的素质,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应试教育”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抑制人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了按固定模式改造人的“教育机器”,这严重违反了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发展的规定。“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主动自觉、生动活泼的学习,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简直要把学生培养成应试工具,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之中。6、“应试教育”加重了教师的负担,加剧了教师队伍的不合理竞争“应试教育”偏重于强化训练,搞题海战术,这常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加之学校管理中存在急功近利倾向,许多学校甚至把学生考分、升学率同教师的工资、奖金、晋级挂钩,致使教师之间不合理的竞争加剧,教师心理上产生较大地压力。他们不能专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挖空心思琢磨应试策略;不去努力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而是终日驱赶学生做题、应考,使师生都疲于奔命。(二)必须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到“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这种教育观被刻意放大后,日益演变成了积弊甚重的应试教育。在洞悉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后,我们必须要坚决摒弃“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这种教育观,倡导“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这种素质教育观,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垮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迫切任务。1、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20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1977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在基础教育领域也恢复了正常的考试制度。这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起到了积极作用,带来基础教育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的现象愈演愈烈,越来越背离国家的教育方针,日益影响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严重制药了我国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应试教育”以考试升学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的教育。其基本表现为:在教育对象上,注重少数高考有望的“尖子”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差生”;在教育内容上,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育;即使重视智育,但在智育中仍注重与学考试有关的课程,忽视其他课程,忽视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灌输,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应试教育”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对受教育者个性的压抑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对此,迫切需要进行彻底改革,代之以反映基础教育本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基础,全面培养受教育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科学素养、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品质,是对“应试教育”的重大变革。基础教育若不及时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必然影响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影响国家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努力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按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在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迈出了可喜的步伐。然而,从总体看,全社会对实现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视与研究仍然不够,尤其缺乏紧迫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仍然是摆在基础教育战线的一项迫切任务。2、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有效地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作为依据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和社会及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目的是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往往只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只讲公平而轻效益,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受教育者素质的的培养出现了种种偏差,严重背离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迫切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3、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基础教育具有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奠基工程。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这是发展我国经济的有利条件。但由于我国基础教育长期落后,劳动力队伍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因而直接影响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与应用,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应试教育”显然是难以胜任的,惟有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才是可靠的选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我们不仅要从高度集中的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主要靠科学技术和人口素质来提高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在此情况下,基础教育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必将进一步显现出来。4、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符合当代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重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是世界与发展的总趋势。法国教育界曾就偏重儿童智力发展而无视儿童社会性与情感发展的做法提出批评,呼吁从“智能中心”转向培养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美国教育界也强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协调发展,《“2061”教改计划》明确要求培养“具有崭新素质的未来人”。有的国家的调整培养目标时,强调“使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和世界一员所应有的素质”。各国的提法尽管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应顺应世界的潮流,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上。这也意味着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也就是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实现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积极转变。若您对教育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教育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dxjy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