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发展历史与现状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教育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1学科专业调整与变化中华民国时期,高等农业学堂改组为农业专门学校,后来又改为大学,在颁布的代写教育论文《教育部公布大学令》中规定:“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科、工科。”’同年,教育部公布农业专门学校规程,提出:“农业专门学校以养成专门农业人才为宗旨;分为农学科、林学科、兽医学科、蚕业学科、水产学科。”较之过去增加了水产和土木工两个系科。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系科的课程又做了明确的规定,比如农学科的科目包括化学、农艺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等33门;兽医学科的科目包括解剖学及组织学、生理学、药物学、内科学等36门。21940年,相关教育部「1又根据农业教育委员会的建议,规定大学农学院分系的统一名称,其中包括农艺、园艺、森林学、代写教育硕士论文蚕桑学、植物病虫害、畜牧、兽医、农业化学、农业经济、农业工程等十个系。1952年之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还属于体系初创阶段,没有“专业”概念,只是将农学分成若干系或科,所涉及的也只是传统的农学部分。1952年,我国第一次统一制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全国高等院校共设本科专业215种。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高等学校通用专业目录》,共设专业510种,这是我国学科专业大扩充的时期。1952年的院系调整突出学科专业特色,成立了多所专科院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1982年,国家组织了文、理、工、农林、医药各科类专业目录修订工作,1987年的专业目录修订和整顿,从根本上解决了文革时期造成的专业混乱的局面。1989年形成了比较完整和规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这次修订过程解决了专业总体化合整和归并的问题,针对过去“对口专业”的观念进行调整,确定了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形成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发展需要。从1993年开始,我国各地的农业院校大都跨设了除农学科类专业以外的近农、非农专业,增加了一部分宽口径专业及一部分新兴边缘学科专业,展现出高等农业院校由单科向多科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的专业调整态势。到1997年,全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专业设置,除农科类专业外,还跨设了教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工学、理学、医学和哲学等8大学科门类共140种专业924个布点。’2.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等学校依据《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具备了特定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按照发展要求设置专业,以形成优势与特色;高校的专业设置数和自主审定专业的要报教育部备案。搜集2001年到2008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详细分析这8年间6所农业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分析发现,2001年至2003年间,6所农业高校每年新设置的专业数量较多,2001年6所高校平均每所增设8个专业,2002年和2003年每所高校平均增设4个专业。2003年之后,各所学校的专业结构基本稳定下来,平均每所高校每年增设1一2个专业。其中,四川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三年增设的专业较多,其中四川农业大学2001一003连续三年新增专业数达10个。从专业的调整情况看,调整的专业是少数,并且各校专业调整有趋同性。中国农业大学于2003年将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整为地理信息系统(070703);将原来的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调整为资源环境科学(071403W)。南京农业大学于2002年将动物医学(090601)修业年限由四年调整为五年。华中农业大学于2003年也将动物医学(090601)修业年限由四年调整为五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于2002年将原酿酒工程专业调整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081409W)专业;于2005年也将动物医学(090601)修业年限由四年调整为五年。3.我国农业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拥有农业类本科院校30多所,在这30多所农业类院校中,有近10所全国重点农业院校。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985工程”学校,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是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学校,此外,江西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和沈阳农业大学是国家公布的全国重点院校。近几年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及调整,正在逐步贴近社会需求,适应农业高校自身发展,学科专业结构及布局的变化开始趋向合理。目前,各校虽然都根据国家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及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工作,但调整仍然是局部的,存在盲目性,调整的幅度、广度、深度不够,布点和宏观调整与协调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有效措施。当前,我国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3.1学科专业设置缺乏特色高等农业院校由于自身发展的瓶颈和高校持续扩招的利益驱动,在专业设置中往往争相设置热门专业,但由于各校硬件条件、师资力量、软实力各不相同,开设热门专业往往使得学校资源造成浪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也是造成这些专业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因素之一。另外,经费短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院校调整等历史遗留等也助长了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的趋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大,有些办学单位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或贪多求全,或抢办“热门专业”,在完全不具备新办专业所必需的师资队伍、实验设备和办学经费等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开办新专业。在农业高校的设置中,还因为教育投资回报率的影响,使得更多的农业高校情愿选择开设办学成本较低,不需要太多实验设施及其他投入的专业。因而,各大高校热衷于创办投入少、教学成本较低的文经管类专业,且各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影响了各校乃至全国的学科专业结构。而投入大、办学成本较高的专业特别是应用型的专业涉及较少,因此学科专业设置也缺乏特色。3.2学科专业建设不平衡目前我们评价研究型农业大学时,首先考察的是各校的学科覆盖面问题,因而普遍认为学科的发展状况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对学校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因此,各大高校都将学科建设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工作,但是专业和课程才是真正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许多高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与学科的联系,拥有了多个学科但是没有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没有机结合起来,导致专业的发展与学科的发展脱钩。从上文研究中也可看出,农业高校从高校扩招开始就不断扩大高校学科专业的规模,高校新增专业中多倾向于增设相同的专业,各校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自身条件,最终导致了学科专业的不平衡发展。3.3学科专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学科专业管理体制朝向现代化改革的步伐还不大,在学科专业管理及其运行上,政府、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仍然没有得到理顺,政府的职能、高校的权利各自应该是什么、如何厘定,如何在各自范围内行使,还不是很清楚。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设置、设计和调整等方面,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权,但其权利的性质、范围还受到相当的限制。最为明显的就是高校在目录内设置专业的数量(教育部允许每一高校备案的专业数)每年只能在3一6个之间。农业高校在农学学科内可自设专业,但是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自主权仍然受诸多条件限制,也因此限制了农业高校迈向研究型农业大学的进程。另一方面,高校学科专业自主设置权获得后,怎样管理、规范、发展,如何建立起学科专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政府如何宏观管理和调控,是应该进行超前研究的。3.4学科专业建设与办学定位不相符高等农业院校今后的发展思路,应当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学科专业结构及调整是高等农业院校实施中长远计划的基础条件,农业院校要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在高等教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基于对市场的推崇和依赖,会导致高等教育领域内较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导致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校的特色间出现错位。高等农业院校的优势和特色应当是农业学科专业和涉农学科专业,而这些学科的社会地位、专业吸引力、就业等方面都无法与经管类热门专业相提并论,但是作为基础型和应用型学科专业,对于社会的长期发展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需要发展内涵与外延的。我国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其占全国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专业的比例却在下降。作为学科专业建设支撑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也存在着与办学定位不相适应的情况。即便同为农业院校,各校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方向不可能完全相同,应当根据各校的特点发展学科专业,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专业结构。4.我国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发展趋势学科专业建设的成果是能反映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指标之一,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将学校自身的发展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来,遵循高等教育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做好高校学科专业的建设工作,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环境中,不断适应改革发展要求。学科专业建设面临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资源竞争,二是成果竞争。‘资源竞争主要包括师资、资金、科研项目、生源质量、就业等方面的竞争;成果竞争主要包括科研水平、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优势与特色等方面的竞争。只有做好学科专业建设工作,才能构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结合我国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我国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发展趋势。4.1学科专业不断交叉融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同时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科专业发展正经受着深刻的影响与严峻的考验。世界知名大学普遍高度重视推动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麻省理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如雷达实验室、电子实验室、怀特克学院等)己超过64个;斯坦福大学实施了“生物学交叉学科”(Bi。一xProgr田n)研究计划,涉及生物工程、生物医学、生物科学三大领域,跨越文理学院、工程学院和医学院三大学院;哈佛大学、密西根大学等普遍设立了“合作基金”或建立了“学科交叉专家委员会”等机构,以推动学校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发展。在国际范围的科研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不同学科专业同时涉足相同研究领域的现象,不同学科专业发挥各自优势,协调研究相同现象,共同解决问题的新态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农业目标、生态环境目标、资源目标和能源目标,对我国农业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提出了战略性要求。现代学科专业的发展,是多学科专业系统互动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学科专业生态环境和系统优势的进一步优化,从而带动学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外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农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学科专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农业高校学科专业的发展也正在借助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农科或涉农专业本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其他专业,而且在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中可以与其他专业共享资源、共同发展、相互渗透。同时,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农业高校进一步巩固优势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创建新兴学科专业,从而为高等农业高校的发展及参与高校市场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其人才的标准是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学、经济学和计算机专业知识。学科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满足社会的要求就要多专业多学科融合,这也是我国农业类高等院校的发展方向。,周美芳.高等农业院校学科核心能力及其拓展研究。学科专业不仅需要设置,更加需要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随着近几年学校自主权力更大,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更加趋于理性化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和质量提高将成为发展趋势。学科专业的内涵发展,是指高校充分利用内部资源,挖掘发展的潜力,使学科专业并发出勃勃生机,形成学科专业的特色,推动高校的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新兴学科专业和目录外专业,还要狠抓质量与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比较差距,吸收与借鉴成功经验。还应不断拓宽学科专业的知识面,并在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中得到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配置上更加完善。现在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性。4.3学科专业调整更加深入广泛从2004年开始的新一轮专业调整以来,经过近6年的发展,农业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调整和发展之后,各个院校都以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群与专业群,其覆盖的专业广泛,从农学专业到社会学专业,从涉农专业到工学理学专业都涵盖在学校的学院专业之中。由于农业类高等院校的专业调整和发展,原来的以农业为主要特色的高等院校逐渐转变成了学科专业齐全的综合类大学。以我国知名的6所农业类高等院校来看都开设了5门以上的学科,涉及农、理、工三大学科门类,60多个专业种类。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特别是农业行业的分工细化,各个农业类高等院校的专业会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而分化,更加能够满足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要求。横向形成交叉融合平面结构,纵向形成专业链式结构,注重资源优化组合。学科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教学、科研、高层次学位管理、人事管理、设备条件管理、图书资料建设、学术交流等重多方面和各个环节。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既包括宏观层面整体布局的调整也包括学科专业中、微观层面的调整。既有与经济发展大环境相适应性的动态平衡或失态平衡,又有与学校自身发展目标定位相互适应与相互协调的过程,还与学科专业自身的历史发展演变关联性很大,因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渐进的变革过程。若您对教育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教育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dxjy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