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研究性教学的提出、完善及意义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教育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2001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强调,为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开始转变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功能,并对现行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强化不同科目间的整合,设置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由此应运而生,它提倡让学生&l代写教育论文dquo;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7-9年级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笔者对大连市的10所初中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初步调查发现,由于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了教学的低效,比如,在参与调查的204名学生中,有74.3%的学生不愿意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中,有45.1%的学生认为,他们参加了研究性学习后仍旧不知道怎么研究课题。另外,下面三则案例更加值得我们深思:案例1按照学校的安排,某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是在暑假期间开始课题研究。该小组由4名男生组成,他们以“走近NBA”为题,用了2天时间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笔者问代写教育硕士论文:“你们具体是怎么研究的?”一名学生回答:“上网查查资料,然后做个幻灯片就行了。”笔者:“这是你们自己想的还是老师让这么做的?”学生:“布置完课题后,老师也没怎么管,是我们自己想的。”案例2某班级的研究“植物标本制作”的学习小组由12人组成。笔者问教师:“像这样的情况,您通常怎么办啊?”教师回答:“由他们去吧。只要参与了就行了,也不考试。”笔者继续问:“您觉得这样下去,学生能学到东西吗?”教师想了一会,说:“分组虽然好,可是也比较麻烦,而且,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分好,因为以前我对研究性学习没怎么接触。”案例3某班的学习小组在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后,始终没有进行教学评价。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告诉笔者:“每组交一份标本就行了。”几天之后,笔者再次去了学校。教师却说:“一直也没收植物标本,回来好几天了,标本肯定都烂了。”迄今为止,研究性学习课程在我国已发展了十余年的时间,但是,在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上述教学现象,反映出教学策略方面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具有普适性的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这已成为阻碍研究性学习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陆续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理论、经验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总结,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些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分析和论述尚不够全面、深入,且多为零散的研究,系统性的研究成果很少。例如,国内外学者虽然进行了关于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研究,但就如何提高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效性的实证研究成果却很少。一、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相关研究综述经过对相关文献、著作的研究发现,国内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很少,但对教学策略的研究成果相对颇丰。
国内外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国外学者侧重于将教学策略看成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丰富的实证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匹斯堡大学罗伯特·格拉塞首先使用“教学策略”一词。经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大多结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境谈教学策略,如1968年加涅综合多种教学策略的共性提出九种基本教学策略;1970年,库宁根据“过程-结果”研究提出防范式课堂教学管理策略;1979年,布罗菲对该策略作了补充;1978年,盖奇针对有关教师行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提出七种教学策略[6];有少数学者如orlich于1980年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策略系统;Freiberg等在1987年根据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而构建了教学策略结构等等。希尔伯曼在其著作中,按照调动学习积极性;如何帮助学生积极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怎样让学生把所学牢记心间三个板块,例举了包括课堂契约、大声朗读、心灵地图等在内的101种有效的教学策略。Borich在2007年版的《有效教学方法》(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一书中介绍了“直接教学策略”、“间接教学策略”、“提问策略”等具体教学方法等。其中,直接教学策略主要是由教师以尽可能直接的方式把事实、规则、动作序列传达给学生,通常采取讲演-朗诵的形式,附加解释和举例,并提供练习和反馈的机会。而间接教学策略则适合于教学概念、模式和抽象理论的教学如用于“演奏一曲协奏曲”的教学。提问策略探讨了问题的定义、提问的不同方式及经常问到的问题类型等。(二)国内相关研究20世纪80年代,“教学策略”一词经常出现在国内文献中,国内学者对教学策略的系统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李伯黍等于1993年开创了教学策略研究的先河,他们提出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两种教学策略[13]。经研究发现,国内学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路线有两条。第一条是从教学理论到教学策略的路线。比如有学者在2000年就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区分,并在加涅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教学4策略是由组织策略、陈述策略、管理策略和反审意识四部分构成的[14];也有学者认为,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15]。有的学者在2006年从教学策略三维度研究视角,即客体教学策略研究视角、对象教学策略研究视角和主体教学策略研究视角来系统分析已有的教学策略研究结论[16]。有的学者于2007年系统阐述了认知理论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影响,即影响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学习者自主性、探索性活动的开展、学习环境的构建及学习情景的创设[17];有的学者构建了代价-效果参数为指标体系的数学模型,用以制定教学策略,进而帮助教师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18]。第二条是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策略的路线。比如,我国著名学者施良方[19]、崔允漷对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根据教学过程的展开,将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教学行为策略等五个方面[20][21]。有学者着眼于学校层面,提出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22]。有些学者通过筛选教学经验,形成相应的教学策略。例如①按照研究内容的类型差异分别提出形成性研究教学策略、情景性研究教学策略、辨析性研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并对每一类教学策略进行举例分析[23][24];②从教学策略的具体功能的角度,提出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25],即教师课堂情绪调整、鼓励自我表现及加强学习策略教学;③按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空间的变化,分别提出课堂内教学策略和课堂外教学策略[26]。④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提出研究性学习选题及指导策略[27][28];⑤以自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为构建基础,提出“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教学策略,即通过问题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实现预期教学目标[29];⑥从教学策略的生成的角度,提出可分为套模阶段、改模阶段和创模阶段三个阶段[30]。此外,有些学者逐一分析了美国中小学流行的教学策略的优缺点[31]、解读了美国中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策略[32]。另外,笔者以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为关键词,在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搜索相关研究成果,仅仅命中文章29篇,硕士论文2篇。综上,国内外学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虽然取得了突破,且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是上述研究总体上较为零散,关于教学策略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较少。二、研究目的及意义(一)研究目的随着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应如何及时调整、完善教学策略已逐渐成为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领域的“攸关生死”的问题。通过对大连市初中的前期走访,笔者发现,一些教师忽视实际教学需要,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堂上照搬学科课程的教学策略。那么,教师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学策略方面存在哪些问题?为此,笔者对大连市市区的4所初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证研究,结合调查研究的结论,尝试构建出对初中研究性学习(调查研究类课题)教学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教学策略。(二)研究意义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常被认为是向学生呈现真实生活世界、内化多学科的新思想,以积极地合作的方式获得解决特定问题的最佳方式,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研究,一方面为教师从实践操作层面贯彻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提供一定的现实参考;另一方面便于教师从理论的视角,进一步认识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丰富教师的教学理论积累,促进其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6三、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概念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对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的概念的研究很少,且侧重于对教学策略的实证研究;但国内学者对教学策略的概念研究由来已久。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教学策略有广义、狭义之分。美国著名教育家加涅认为,教学策略是指导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指导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以达到最佳效益[33]。这一观点强调了教学策略同时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即教师作为教学策略的施动者,而教学目的则是师生双赢。这种理解即为广义的教学策略。我国的知名学者如顾明远、张大均、皮连生等主张,教学策略特指教的策略,认为学的策略虽然与教的策略有目标的一致性,但更强调教师的“教”[34][35][36],这一观点作为对狭义的教学策略为大多数学者接受。目前,国内研究者对教学策略的主流看法大致有三类:①从教学策略的目的指向性的角度,把教学策略看作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泠沅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始于1996年,他提出,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37]。张大均等对教学策略的定义是:“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38]。顾明远提出,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各种材料、方法,确定师生行为程序等内容[39]。皮连生等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40],包括教学事件先后顺序的安排、传递信息的媒体的选择和师生相互作用的设计等[41]。这种观点强调教学策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特点,而对教学策略的其他特征概括的不够全面。②从教学策略的可操作性的角度,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主张“教学策略可以看成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体现”。李晓文认为教学策略的内容构成包含一下三个层次: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性规则的认识,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42]。这种观点的内涵更接近于教学原则,强调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原则的相似性,即对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媒体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③从教学策略的灵活性的角度,认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步骤”、教学模式同义。较早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的美国学者埃金等强调,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所设计的指示性的教学技术[43]。这反映了教学策略注重对教学目标的意识和具体方法的灵活运用。邵瑞珍认为,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列行为[44]。《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从对策略的认识出发,对教学策略作出具有演绎特色的比较全面的定义:“策略”一语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计划和指挥。从更一般的意义讲,策略是为达到某种目的使用的手段或方法。教育学中,这个词一直是与“方法”、“步骤”同义。“策略”还用来指教学活动的顺序排列和师生间连续的有实在内容的交流[45]。这种观点说明了教学策略具有类似于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特征,但教学策略与具体的教学方法是不能够完全等同的。教学策略的灵活性特点是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对“策略”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46]。由这一定义,我们可以明确“策略”需具有如下两个要件:①具有目的性②具有变通性,即随着过程的变化,采用的方针,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另外,“措施”与“方案”的词义也与“方法”类似。总体看来,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将教学策略定位为措施、方案或过程。本文所指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是在中学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实现具体化了的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活动方案。在执行上述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灵活地调整和控制。若您对教育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教育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dxjy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