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情感教育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由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更多代写教育论文下载请联系论文代写专区。
(一)情感教育的界定1、情感的基本含义在人类伦理和个体道德的大厦中,情感是最深沉、稳定和核心的特质。《简明不列颠百代写教育论文科全书》把情感定义为“对体内事件的知觉”,①即对心理活动的反映;《辞海》中解释道:“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②;《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情感界定为“具有特殊的主观体验、显著的身体生理变化和外部表情行为”③;《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④。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的对情感进行研究和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对情感作出不同的解释。文学家笔下的情感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包罗万象,既有丰富多彩的情感表现,复杂多变情感代写教育硕士论文情境,又有波澜起伏的内心体验。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庭槐》诗中写道:“人生有情感,遇物牵所思”,英国大文学家莎士比亚则在自己的著作中提供了各种情欲的全部系统。哲学家把情感视为人生欲求的系统,它包括情欲(desire)、情绪(emoti。n)、感情(feeling)三个不同的层次,它们分别代表了生理性质、心理性质和社会性质。在哲学家的眼里,情感无疑是人生的光热点与原动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人类学家、文化学家视情感为人类的文化积淀,人类精神、信仰、制度、风俗、习惯最稳定的内核,关注的是情感表现方式的民族差异。社会学家通过人的情绪流向和情感氛围来研究情感,情感被社会学家看作社会的敏感测试器。情绪心理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情绪的过程,对参与情绪产生的诸多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来龙去脉做出清晰的解释。它的成果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最重要的根据。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心理学家把情感看作人的态度和体验。一般的普通心理学课程认为,情绪和J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教育学则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关注情绪、情感研究,认为它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教育层面。综上所述,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活动或反应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是一个多维度复合型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复杂而独特的心理现象。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需要理论,人的情感情绪是和个体需要及社会需要的满足或不满足紧密联系的,因此,情感具有消极和积极的两种属性。情感一般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等。当人们对某种事物或观点采取反对态度时,就会有厌恶、仇恨、悲哀等体验;采取赞成态度时,就会有快乐、喜悦与赞叹等体验。积极的情感在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深化学校素质教育、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及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都将起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情感以及情感教育的理论运用,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2、情感教育的内涵和特征(1)情感教育的内涵国内对情感教育的研究很多。朱小蔓教授指出:“由于道德的学习作为伦理之知的学习不同于科学知识的学习,它主要不是以主客体对立两分的思维方式,而是以主客一体的、具体情境相融的情感体验方式学习,因此,德育的过程虽然必定伴随着道德认识的进步、道德行为的表现,但更为牢固的基础和深层的核心在于人的情感一态度系统的改变。”①。她还认为:“……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它是指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重视情感增长率,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地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②((情感教学心理学》一书的作者卢家媚认为:“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①情感教学应该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者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只有当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教学活动的效果。学者鱼霞认为,情感教育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②在西方,大学生情感教育同样是高等教育界近百年来的一个公共话题。《情感心理学》一书的作者雅科布松认为“情感教育应当理解为在对人施加专门影响的过程中形成人的各种情感,所施加的专门影响要根据社会为教育青年一代而提出的各项任务去促成情感发生特定方向上的变化,表现出新的品质,导致新的情感的形成和原有情感的消除。”③在论及大学生情感教育时,英国教育大师纽曼强调要实施“博雅教育”—即重在对大学生人格层面的品性熏陶。纽曼认为“大学教育通过一种伟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实现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目的。它旨在提高社会的益智风气,旨在修养大众身心,旨在提炼民族品味,旨在为公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旨在为公众的渴望提供固定的目标,旨在充实并约束时代的思潮,旨在便利政治权利的运用和净化私人生活中的种种交往。”④近年在英国沃里克大学召开的一个世界性的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出席会议并就情感教育的一些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⑤综上可以看出,情感教育作为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应是认知教育一个有益的补充,是完整的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情感教育通过情感交流激发人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促使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在互相信赖、互相尊重的心理基础上,将正确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认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2)情感教育的特征当代情感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当代情感教育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古代情感教育强调真、善、美的素朴统一。“古希腊不仅有完全和谐的相互平衡的直觉和抽象,而且科学也不与哲学、文学和艺术相疏远,所有这些文化活动都接近于人类的精神和情感。”①《论语》中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种符合人的本性的知、情、意的内在统一性,体现了我们对情感教育的时代要求,但是它仅仅是当时的情感教育中较低层次的现实性的一种体现。近代以卢梭为代表的情感教育为人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他过于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将情感教育置于科学与道德对立的思想框架中,致使其逻辑起点软弱而空泛性,同样无法容纳现代情感教育的内涵。当代情感教育建立在承认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它并不否定人的理性层面,而是深深扎根于现代人真实的生活背景中,因此,它具有时代的真实性,也就是现实性。此外,当代情感教育还是超越性的,它的超越功能表现在寄希望于为未来准备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的人,通过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的统一而实现由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的转化。其次,当代情感教育是适应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当代情感教育与传统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传统情感教育把人的本质仅仅看成是理想化先验主体和美好向往的根据,而当代情感教育则主张从内部找根据,而不是简单的从外部强加。当代情感教育强调适应性,把适应人的需要、控制人的需要、调节人的需要、引导人的需要和提升人的需要作为情感教育出发的基点。当代情感教育还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的向善求美的需要,使人在感情、兴趣、审美、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不仅如此还要有目的地制造一些需要满足的方式,帮助人淘汰一些满足方式而选择或认同另一些满足方式,通过对需要的调节和引导,人持续地从追求“完满”和“超越”中获得满足,终于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定势倾向”。这时,由于个体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自己的选择得到了实施,人感到不是必然总体在主宰、控制或排斥偶然个体,相反,是偶然个体主动寻找、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建立、确定必然主体,人便产生了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情感教育突出了由实践自我生成的无限可能性与能动选择性,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本质,表明其不仅是适应性的,更是主体性的。第三,当代情感教育是人文科学性与自然科学性的统一当代情感教育人文科学性质的内涵大大扩展,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哲学人类学等一批新涌现的人文学科为情感教育增添了新的指导思想与操作资料,更重要的在于它们为当代情感教育注入了现代人文学科的独特方法、态度和精神。它们着重强调了四种方法:(l)以作为主体的人为对象;(2)评价而非纯描述,与科学陈述“是什么”不同,人文学科有“应当是什么”的价值指向,其终极旨归是作为人类学本体意义的人;(3)践履性;(4)不可重复性。早期人类只有自然哲学的概念,至19世纪末才正式产生“自然科学”的概念。当代情感教育的自然科学性质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本质上属于自然科学的生物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以及用自然科学方法和手段获得的新资料,大量转化为情感教育的操作思想与操作方法;(2)以自然科学为依托的系统科学在观念和方法上对当代情感教育有着深刻影响;(3)自然科学的彻底理性精神鼓舞情感教育从扑朔迷离的生命感受中寻求恒定的秩序。卡西尔曾深刻地指出:“科学在思想上给予我们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秩序;艺术则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之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①当代情感教育并没有放弃对这种秩序的追求,人类经验的可重复性与社会化鼓舞我们坚持科学理性精神,相信只有理性与非理性的融合才能帮助我们开辟现代情感教育之路。(二)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1、人的情感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情感是人的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只有心地善良的人才能易于接受道德的熏陶。谁要是没有受到过善良的教育,没有感受过与人为善的那种欢乐,谁就不感觉到自己是真实而美好的事物的坚强勇敢的卫士,他就不可能成为集体的志同道合者。苏联教育家阿扎罗夫也曾指出:“在情感世界里,任何什么东西也不会自然的产生,因为这是与学习或者其他工作一样复杂和费力的心、脑、精神工作”②。人的情感绝不是自然成熟的,它是在教育促进下发展、成熟的。人的情感发展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从生理上来说,人的情感发生以人类特有的从高等动物进化而来的人脑结构及其神经系统的活动为物质基础。个体拥有的大脑物质前提需要教育加以及时的开发。情感在遗传或非遗传生物学方面的基础,需要教育加以改造优化;其次,从心理方面来说,教育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有两种机制。一是习惯形成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多次重复同一行为的渠道,或是通过肯定或否定的强化而固定了的条件,帮助人进行社会学习;二是模仿和认同的机制。在社会情景中,人们通过模仿和认同,可以学得又快又好。教育可以利用这一机制,用树立榜样的方式促进人向社会化的要求前进。这是一种个体社会化最基础的一种方式。更深层次的个体社会化机制,我们把它叫做情绪外化与情感内化的机制。对于人的情绪外化这一主客体反映形式,需要教育通过科学认识和艺术审美这两类基本途径,使情绪达到自身的稳态和平衡,以实现主客体的统一关系。而运用情感内化的机制,就是运用教育的手段使教育内容引起人的特定情感反应,从而构成一定的价值体系。由此可见,情绪外化与情感内化都要依靠都要借助教育的力量得以实现。第三,从文化方面来说,教育所要寻求实现的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目标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文化的范畴。从文化和历史的视野出发,比从心理的视野出发更能说明人类的情感差异。情感作为文化最深层的内核,表征一定民族文化成员的行为时,是变化最为缓慢、最为保守的成分。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文化选择的功能,它可以把符合本民族审美情趣的有益的情感经验累积并传递下去。同时,教育还可以为发展中的人创造认识条件,使人在历史的发展中,追求、生长出最有时代价值的需求,并找到满足这一需求的适当方式,从而不断用新的体验与认识平衡心理上的冲突。美国心理学家推孟的研究表明,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智力因素,积极的情感因素在其成功中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日本心理学家垅泽武久也曾用实验证明,失去情感的学习,会严重压抑阻碍思维、理解、记J忆等认知机能。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则提出“一般发展”理论,即不仅发展学生的智力,也要发展他们的情感、意志、性格等。他认为,愉快的情感体验,能够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力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把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推向了极致。他提出:“学校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道德的、理性的、审美的、高尚的情感。教育就是从培养真诚的关切之情—即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一切都会由衷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地做出思想和情感上的反响开始的。真诚的关切—这是和谐发展的一般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人的各种品质、智慧、勤勉、天才都会获得真正的意义,得到最光辉的发扬”①这些都是情感教育存在的理论基石。从培养人的角度来看,情感的健康发展需要教育的介入。2、情感教育的研究意义(l)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寻求人类真理的强大动力。古往今来,只有对自己事业的热烈而执著的追求者,才可能会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反之,一个对一切事物冷漠和无所谓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利益无私地奉献,更不可能有所建树。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不能从感情上培养他们吸纳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兴趣,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处于被动地位。这个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感情和兴趣。(2)有利于弥补当代高等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近年来,学校教育呈现出爆炸的态势,在全球的很多国家,高等教育出现了大众化趋势。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经济发展对教育和科学的依赖。同样,经济的发展也导致了教育宗旨的变化。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教育更多的教人去追逐、适应、认识、掌握、发展外部物质世界。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更是深受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从而忽视了大学传承和彰显人文精神的责任,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素质的培育,暴露出当代社会与教育的缺憾。现代高等教育一味的强调培养各种知识人才的教育目的,专注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专业训练和全面发展,造成了高等教育理性与情感的脱离。“由于教学偏重于知识概念、逻辑推理、数理公式等,在价值、审美、情感、意志、信念、责任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生只获得一大套的知识,而缺乏对现代生活的真正理解,缺乏美感、责任感、情感等,造成了生活经验的欠缺和生活的片面化。这种教育的片面性与人的生活,精神的完整性的本质相悖,所以现代高校教育中必须迅速进行完整的教育,以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经验和精神。”②情感教育的介入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使大学生的理性与感性需求得到平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有利于大学生的美育培养当代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要完成这样的任务,不仅需要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知识技能作支撑,而且需要完善的理想人格的感召力。因此,应该加强大学生的美育培养。美育中蕴含了人类真与善的本质力量,其内容比较广泛,它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受与认识能力,又能够使学生通过在实践中创造美来不断完善自身。美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它一般通过引导人们感受和鉴赏美,从而激发人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人的教育,使人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在生活中,美育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美感、愉悦感和幸福感的生成,使大学生接受美的熏陶,感受生活的情趣,从而调节思维、促进学习。情感教育的引入恰恰可以促进大学生的美育培养。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丰富多彩、涉猎广泛。当今社会,有部分大学生行为孤僻,个性冷漠,缺乏对社会、对集体、甚至对亲人朋友的友爱之情,表现出狭隘和自私的一面,这与高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的薄弱是不无关系的。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来促进大学生的美育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美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4)有利于加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学记》上说“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充分说明了要想保证知识传递的畅通无阻,必须培养师生间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感情。教育只有以情感为基础,才能更加有效的完成师生间的协作互动。我们的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精神内涵和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渴望知识,同样渴望着被理解、被尊重,情感教育恰恰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被信任感、被尊重感和归属感,因此,如果说情是教育的根,那么爱就是教育成功的种子,二者结合将对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对教师来说,应把积极的情感作为自己工作的内在动力,要认真挖掘并充分发挥“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情感力量,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凝聚力,提高教师的威信,降低了管理中的难度,增加教育工作的有效性。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历来为各个国家所重视。本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具有很强针对性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目前学术界大都关注情感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研究,很少有学者专题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情感教育的实践途径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加强情感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接受能力强但情绪化倾向又非常明显的群体,因此,引入情感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四条基本原则就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16号文的精神正是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情感体验和认知为基础的,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情感人体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与功能。因此,把握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在规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更好地落实16号文件有着十分积极重要的意义。(2)情感教育是启发大学生思想情感的钥匙“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灌输与说教,更不是代替学生去思想,而是要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去探索和发现真理,认识人生的真谛,学会做人。”①然而,怎样启发学生的思想呢?这就需要创设启动大学生理性需求的触发器,而情感是激活大学生理性需要的开关。因此,要启发学生思考,就要激活大学生的情感。情感上的接受与否,会使大学生在心里自发形成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必须从情感入手,培养学生良性的心理刺激,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理沟通和认知共鸣。(3)情感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情感教育的内容上来看,情感教育应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是人的重要主体心意机能之一是主观精神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知、情、意的全面教育和人格的整体完善是我国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①从情感教育的方法上来看,情感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情感行为作为一种中介,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热情或需要,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接受教育,它具有开放性和自觉性等特点,因此,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易于实施、易于为人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对于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其特殊的功效。从情感教育的过程上来看,“情感教育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施以心理影响,进行情感交流,调整教育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作用其思维,改变其观念,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的过程”②,简单说来,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在其心情上给予某种导向性的暗示,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笔者认为,不管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内容,还是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情感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从情感接受入手,使广大青年大学生从思想上自发自觉的接受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三)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人的认识活动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这两个过程之间的关系不是独立的和割裂的,而应是相辅相承,互为作用的。人们在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时候,总是或多或少的带有一些感情色彩和情感因素,积极的情感体验会提高认识的主动性,反之,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使人们失去主动认识的兴趣从而导致认识的匾乏。正如列宁曾经说过的:“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必然要伴随着浓烈的情感和思想的共鸣。因此,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教育对教育对象的认知起调节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总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知觉和记忆来进行选择加工的。情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种介质,随时都在过滤着受教育者所接受的信息,并且介入受教育者的判断过程,决定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是进行促进还是阻止。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来看,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朝气蓬勃,成人感和独立感增强,各种情感需要范围越来越广。一方面,他们自尊很强,渴望理解和关爱,希望得到肯定和鼓励。当代大学生多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生在阳光中、长在红旗下,成长环境宽松,物质条件丰富,知识结构全面。他们相信科学,追求真理。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很强、速度很快。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年龄、经验等因素的制约,加上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涌入,容易干扰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判断鉴别能力。因此,一些大学生思想上出现了政治理论缺乏、理想信念动摇、价值取向扭曲,传统美德沦丧,团队意识较差,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此时,及时有效的情感教育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情感教育可以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体验进行激发、培养、调控和导向,帮助学生们在紧跟时代节奏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树立完善的人格。因此,在新形势下,情感教育应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行的主动力,高尚情感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决定着行动的方向,情感的形成影响着思想的形成。情感教育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认识转化为信念、从信念转化为实践的推进器。意大利著名教育家亚米契斯《爱的教育》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①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去培育学生的积极情感、摆脱不良清感心理的侵扰,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者所传授的知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对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起到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2、高级情感的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评价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育伪君子”②。同理,思想政治教育要想达到“晓之以理”的目的,只有先“动之以情”,这是真正培养出具有高尚情操的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作为一种心理因素,情感在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行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真正落在实处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出发点和目的的在大学生的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心中。在积极情感状态下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显然是更容易出成效的;反之,消极的情感状态会酝酿出学生抵触情绪,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由此可见,积极情感的形成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大小。情感教育可以使教育者把教育内容寓于各种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终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情感升华,这也就是“从情感中来,到情感中去。”所谓“情达理通,以情促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以关爱的心态去了解学生,以平等的基础去教育学生,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的从内心接受教育内容,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重视情感教育这一重要手段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才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和幸福,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环,这也是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和重要指标。往更深层次上说,除了培养积极的情感状态以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引导大学生形成一定的与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的高级情感。人的高级情感是指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社会性情感,包括道德感、政治感、理智感和美感,它们在反映人的精神风貌方面起着主导作用。这些高级情感的获取可以使大学生与社会生活环境相适应,减少自身与社会的冲突与矛盾,提高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和谐度,形成受教育主体的亲社会行为和利他行为。高级情感对一般情感的产生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人的情感系统中起着主导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使大学生明辨是非、美丑、善恶的目的,就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的一般情感向高级情感发展,进而建立积极稳定的道德感、政治感、理智感和美感。所以,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因而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尺度。3、情感教育的介入提高教育对象的接受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1968年进行了一次著名的“发展预测”实验。他从所有学生中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一个实验班,并宣称这些学生智商超人,潜力非凡。一段时间以后,学校用对实验班的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班里的孩子智商竟然真的超过了其他的孩子。罗森塔尔的实验告诉我们,我们的学生之所以优秀或是不优秀,可能并不取决于孩子自身的天赋。在教学中,老师可能更加关注那些外在表现优秀的学生,而这些关注使学生一直处于一种积极、健康、亢奋的心境状态中,从而保持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使优秀的孩子越来越优秀。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现实教学中,老师情感上的倾斜会决定学生的表现和教学的效果。这种效应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也是明显的。广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也会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道理不同的人讲,学生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用不同的方法讲,学生的认可度是不一样的,同样的道理讲给不同的学生听,其认可度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究其原因,还是情感使然。学生对教师感情上的认同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感上的认同度,以及不同的学生对待同一名教师感情上的认同度,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其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对待这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懂得加以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并且应尽可能的倾注感情去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他的服务对象是学生的思想,因此,只有从思想出发,才能解决学生思想上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应该是判断者或是强加者,而应是情感的传递者和沟通者。只有真正从教育对象的角度出发,对工作倾注饱满的热情,使情感教育充分发挥其优势,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4、情感教育增强对教育个体的针对性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的家长大都重视孩子的智商培养,忽视情商的培养,导致“知性”学习与“善性”养成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事实上,大多数大学生多是矛盾的综合体,他们一方面崇尚科学与理性,另一方面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又很不成熟,遇到挫折不发挥主观能动性;他们一方面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又缺乏吃苦耐劳、坚持到底的意志;他们一方面对不文明现象表示反感,另一方面自己往往又是其中一员;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同学的帮助、老师的关怀和集体的温暖,另一方面又不愿或不知如何向对方敞开自己的心扉。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差异性和矛盾性,我们要了解并理解,进而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验表明,当代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已经大大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瞬息万变,竞争激烈,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他们从进入大学校门开始就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以及一年比一年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造成了大学生各种思想问题的高发。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压力的心理状态下,极易滋生出自暴自弃、悲观厌世、态度偏激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广大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情感教育,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情感教育的人文关怀精社可以及时的对教育对象的情况进行运用情感教育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关注和了解,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情感教育,引导教育对象培养健康的情感情绪,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信赖感,体会到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关爱,从而引导他们以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去,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有针对性的加强情感教育,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正确把握和理智控制自己的情感,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5、情感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情感具有的一定的稳定性。人们对某种客观事物的看法以及自身的需求、愿望、观点等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有一种相对比较固定的心理状态。我们常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其实就是指愉快的情绪体验、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够激发人的热情和智慧,从而获得巨大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教育对象,人既是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认知教育,教育者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工作是向学生灌输大道理、大思想,因此教学上大多采取填鸭式的灌输方式,轻视情感教育的运用,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导致本应生动实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在学生中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唱高调,喊口号”的恶劣印象。如此恶性循环,导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寻找切入点、缺乏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降低。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人们的生活状态、思维方式、社会思潮都在不断的发生为化,国内国际形势空前复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艰巨性。对教育者来说,情感是最好的润滑剂,它可以充分融合师生间的代沟,从而把这种沟通与交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引起师生们情感上的共鸣,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只有心才可以换心,教育者要想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学生的思想,必须首先让自己的感情融入学生的感情,一切从学生的利益出发,尽量用情感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去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这样才能打破隔阂,消除壁垒,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若您对教育论文有所需求,请到教育论文专区下载http://www.1daixie.com/dxjy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