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结合人本主义理论和具体实践的分析,导致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内部原因: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心理不成熟、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动机不强;二是外部原因: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学校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关爱缺失等。
第一章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现状调查——基于S省Q县中职学校的调查
一、调查设计
本研究根据文本分析得出对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据此编制具有针对性的问卷和访谈题目,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现状。
(一)调查工具
1.问卷调查
(1)问卷设计原则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遵循目的性、简洁性、匿名性原则。一是目的性,即基于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现状这一主题进行问卷设计;二是简洁性,问卷的设计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述,充分考虑到县域中职学校学生实际,避免学生因不理解题意而草率作答;三是匿名性,在问卷显眼位置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以及对被调查者的隐私保护,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提高问卷填写的真实性。
(2)问卷初稿制定
本研究问卷以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参考陈慧、樊珍会、陈雅文等学者的毕业设计问卷,并通过学生访谈、教师访谈和到顶岗实习现场考察等方式,了解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编篡测试项并形成问卷初稿。
(3)问卷试测修正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向学生、资深班主任、任课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份。经问题编码,采用SPSS26.0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降维因子分析,去掉不符合维度要求的测试项,并结合访谈,针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和干扰选项进行修正,最终形成本研究的正式调查问卷。
二、调查结果
(一)S省Q县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特征
1.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数量众多
调查发现,非正式学生群体普遍存在。如表1-1所示。
从表1-1中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483名学生中,仅有38名学生未加入非正式群体中,其余445名学生加入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占比为92.13%,这说明非正式学生群体普遍存在。
第二章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问题
一、学校忽视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
S省Q县中职学校忽视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主要表现在:学校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校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相关管理制度缺失。
(一)学校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学校没有定期让学生代表反馈班级对于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意见。如表2-1所示。
从表2-1中可以看出,参与问卷调查的483名学生中,仅有5名学生认为学校会定期让学生代表反馈班级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意见,占比1.04%;有59名学生认为学校偶尔会让学生代表反馈班级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意见,占比12.22%;有396名学生认为学校不会让学生代表反馈班级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意见,占比81.99%。由此可看出,学生认为学校偶尔或不会让学生代表反馈班级对于消极型非正式群体管理意见的比例高达94.21%。这说明学校没有定期让学生代表反馈班级对于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意见。
二、教师管理方法单一
S省Q县中职学校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方法单一,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意识淡薄、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知识缺乏、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技能不高。
(一)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意识淡薄
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意识淡薄还表现在: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认识不客观。访谈中有教师(T-5)谈到:
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是学校的蛀虫,不仅学习成绩极差,而且违反学校规则、班级纪律,对抗学校管理,可能因为学校管理封闭了一些,班主任教育严厉了一些,有的学生诬陷老师,有的学生打市长热线恶意告状,还有的通过自媒体给学校管理制造恶意舆情,这种学生品质恶劣,无人能管、无人敢管。(T-5)
由于教师不关注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了解其特殊需求,加上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刻板印象,导致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意识淡薄。
第三章 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问题成因 ................ 39
一、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内在原因 ......................... 39
(一)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心理不成熟 .......................... 39
(二)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紧张 ..................... 43
第四章 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优化对策 ........ 56
一、发挥家庭引导作用,增强教育管理意识 .......................... 56
(一)重塑家庭教育理念,重视示范引导作用 ........................... 56
(二)注重行为养成,激发成长的内在动力 .............................. 57
结语 .................................. 72
第四章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优化对策
一、发挥家庭引导作用,增强教育管理意识
(一)重塑家庭教育理念,重视示范引导作用
1.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若尔特所言:“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将学会暴力;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里,他将学会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被接纳和友谊中,他将喜爱这个世界。”①可见,和谐友善、关爱移情、尊重感恩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第一,创设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县域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为孩子情绪宣泄、情感表达、身心放松提供了最佳环境。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始终保持轻松随意的沟通、坦诚的交流和愉快的心情,更有利于培养出积极乐观、坚强果敢、心理健康的孩子。第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秉持真诚、民主、平等、开放的态度,在信任和尊重氛围中学会倾听,在是非善恶的明辩中学会艺术性的表达。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善于思考、天性奔放、思维活跃,更有利于培养出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建构学习型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课堂,建构学习型家庭不仅为孩子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还为孩子的终身教育做下了铺垫。以“家庭学习共同体”理念实施家庭教育,在和孩子的互动学习中,家长可以及时更新教育知识,孩子可以及时接收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必备知识。
结语
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是县域中职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是提升县域中职学校管理水平的最佳切入点。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进行有效管理,不仅可以解决群体本身存在的问题,还可以促进县域中职学校高质量发展。
本研究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的方式,对S省Q县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进行调查,基于群体自身和相关管理各方分析得出,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存在学校忽视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教师管理方法单一、校家社合作教育不力等问题。结合人本主义理论和具体实践的分析,导致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内部原因: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心理不成熟、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动机不强;二是外部原因:家庭教育理念落后、学校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关爱缺失等。
由此,本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县域中职学校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的优化策略:一是发挥家庭的引导作用,增强教育管理意识。包括重塑家庭教育理念,重视示范引导作用;注重行为养成,激发成长的内在动力;提升家校合作水平,增强家校教育合力。二是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提升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管理水平。包括优化专业结构,激发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学习动力;加强师德建设,激发教师对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热情;营造文化育人环境,培养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自我管理能力;三是发挥社会保障作用,完善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管理机制。包括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打造适宜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发展的平台;搭建产学研创平台,激发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的创新精神;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提供消极型非正式学生群体成长的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