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从生活美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特征出发,重塑了当代中小学美育的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意趣;引导批判反思,锻造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品德陶养,促进学生人格完整;关注审美心理,健全学生心理品质;塑造人生态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丰盈生命体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
第一章生活美学与美育
一、中西方“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发展之路
“生活美学”这一美学观念,是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运行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发展而来的。它不仅仅是当今全球三大美学形态之一,也是中西方美学的共同发展趋势。它的兴起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存在,对于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状态都有了更高的审美追求。
(一)西方“生活美学”的兴起与发展
在西方美学史上,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就将“艺术”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从而将生活美和自然美排除在外。美学的学科地位确认之后,黑格尔更是提出,“美学”应该称之为“艺术哲学”,而且他从“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出发,直接否认了“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到了19世纪,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一美学命题,在他看来,“艺术的目的是再现生活和说明生活。任何事物,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①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现实生活是美的客观属性,他将艺术理解为对生活的再现和反映,其美学思想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之上,要求我们不仅从个体的角度,更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去关注美。20世纪下半叶,美学开始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胡塞尔的回归“生活世界说”为此奠定了学理根基,他认为艺术或美的活动所呈现出来的正是对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本质直观”,这是对“本真生活”的把握。②随后,维特根斯坦强调,生活形式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东西,就是所给予的一切,而生活形式上的一致性,它最终决定着我们的生活世界和文化氛围。③并且,他把这种“生活形式”归为了生活事实,他要求回到生活本身来言说幸福问题,并要求将自己的生活过成审美的生活。这些哲学理论和马克思的“现实生活”观使得美学的“生活”转向成为一种可能,也成为了为中西方研究“生活美学”确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二、生活美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活美学的时代内涵
美与艺术在生活中的回归,使得美从精英的殿堂开始进入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生活论”转向思想的盛行,精英主义日渐式微,高雅文化逐渐被大众文化所吞噬,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慢慢走向弥合。正如杰姆逊所言“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雅俗的距离正在消失,文化已经从过去局限于特定文化圈层的状态中扩展出来,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消费品。”④一时间,超现实主义、波谱艺术、行为艺术等艺术流派盛行,民众对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越来越强烈,从日常居家生活到购物消费场所再到办公地点,各个地方都充斥着艺术的气息,“生活美学”理念一时成为潮流。而对于“生活美学”的内涵阐释,研究者们则持有不同观点的表达。
朱立元在其著作《美学大辞典》中,将生活美学视为美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从广义上来看,其以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中的“美”为研究对象;从狭义上来看,它包含着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审美经验、需求和规律。直接的日常物质生活中的美、生活方式的美以及文化活动中的审美活动,都可纳为生活美学的研究对象。而且,他还认为,生活美学的研究活动不但可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社会和谐。①吴世常先生将狭义的生活美学研究范围限定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包括劳动美、行为美、环境美和装饰美;而广义的生活美学则研究除了文艺美学以外的所有美学问题,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生活美。②这样一来,除文艺美学之外的所有美学都可归入生活美学的范畴中来。成远镜在《生活美学》一书中指出,生活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自身的美,人的实践活动的美、人的生活形式和生活环境的美。③另外,赵鑫在生活美学中直接将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理解为生活美学。这些学者们对于“生活美学”的分类可谓五花八门,但细细分析却万变不离其宗,他们基本上是把除开艺术美学的一切美学,或涉及到日常生活审美的方方面面,都理解为生活美学。
第二章生活美学视域下中小学美育的价值意蕴
一、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意趣
美育作为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著名美学家席勒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并全面阐释的。在此书中,席勒发展了康德的观点,提出美育的性质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再开辟出一个新的高尚领域,即在力量的王国和法治的王国之外建立一个审美的王国。对此,他明确地将美育定义为实现人性自由与发展的“情感教育”,强调了艺术在陶冶人的情操和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这就将美的研究带入现实生活,将美与人生结合起来,使得美对人生的价值成为了一个有意义的探讨。①其后,一众学者都认为,美育作为一种感性教育,关注学生的内在审美需求,通过唤醒他们的审美需要,使他们在一种积极的心理氛围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发展自身的审美能力,从而体验到美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中,审美能力是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前提。然而也是由于一直以来受到康德、席勒等无功利性审美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艺术和审美与生活始终遥遥相望,美育只是人们在满足了求知欲之后的闲暇教育,因而使得美育在教育场域一直处于无力和缺失的状态,从而丢失了其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功能。
在当今时代,美育开始回归生活。一方面,生活给予了美育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强大的教育动力。以生活为基石的美育承担着唤醒学生审美需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境界的重要功能,有助于学生最终获得审美人生。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育必须关注到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和审美理解等多个方面的审美能力。没有这些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无法展现出美的形象和画面,也就无法真正到达审美的境界。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艺术作品生活化的解读和直接性的生活感知,引导学生发挥审美想象,将作品与自己的生活实践有机联系起来,从而在头脑中进行新的艺术建构,这样才能达到丰富审美内涵,发展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引导批判反思,锻造创新思维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无论是某个艺术作品的形成抑或是对伟大作品的艺术鉴赏,均离不开审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当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审美和艺术的价值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凸显。伴随着审美经济、体验经济和创新经济的发展,为了提高交换价值,商品必须具备审美特征。因此,国民的审美创造力便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有了更频繁的交流,而这些文化也主要以图像、影像为主要载体,在面对这些纷繁复杂的视觉文化过程中,我国的青少年必须形成批判性的眼光和审美创新思维,在仔细甄别和尊重理解中传播优秀文化,传承和保护本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信。
当我们在谈论美育的时候,往往最先强调的是其陶冶性情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对于培养学生批判和创造思维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就美育的教育形式来讲,它是一种培养人的直觉、灵感与想象力的一种充满创造性活动,它主张直觉式的顿悟,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现实世界的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和升华。它有着唤醒人的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力的重大功能。①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证明了人的“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都与人的审美能力密切相关,而这些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和来源。
第三章 中小学美育的实施现状调查 ...................... 31
一、 调查对象 ..................................... 31
二、 调查内容 .......................................... 32
三、 调查结果分析 .......................... 33
第四章 中小学美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8
一、 教育行政部门 ........................... 48
(一) 缺乏落地执行措施 ............................... 48
(二) 美育经费投入不足 .............................. 49
第五章 生活美学视域下中小学美育的实践路径 ................................ 54
一、 正视美育的独特价值:美育赋能日常生活 ................................ 54
二、 超越艺术学科美育定位,构建多维立体的美育课程体系 ........ 55
第五章生活美学视域下中小学美育的实践路径
一、正视美育的独特价值:美育赋能日常生活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并称为“五育”,其不仅包括艺术美、德行美,而且还强调社会美和生活美,拥有着及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对青少年的人格成长、身心健康、人际和谐等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偏于浮躁的社会环境中,美育的实施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净化学生心灵,培养生活情趣,使其拥有身心放松的兴趣爱好和丰富多样的人生体验。然而,纵使美育具有如此强大的功效和价值,在教育功利化倾向的裹挟之下,教师、学生和家长对美育的认知还是存在片面和单一化。因此,自上而下对美育内涵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美育的落地实施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学校的最高决策者,校长的每一项决策都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故而,只有校领导从思想上重视学校美育工作的开展,才能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思想认知起到正向引领作用。在对B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访谈时,她也曾提到学校之前美育工作的辉煌历史:“十年前,我们学校的美育工作落实得非常到位,曾经引来了全省两百多名校长的观摩。当时,我们学校有管弦乐队、小提琴队、美术社团、口才班、合唱团等各种各样的社团,每天下午最后一节课都会作为专门的美育活动课,校园中充满着欢声笑语。”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当时校长所提出的“人人有素养,个个有特长”的朴素的美育理念。可见,一个校长的美育认知对整所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其次,我们也需要转变一部分教师的美育理念,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结论与展望
生活美学从生活世界的角度来探讨广义上的“美”,它关注生活中一切“美”的元素,使得艺术与美回归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并主张从人们的实际生活经验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实现美的生成与创造。它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也不由得让笔者思考:在这一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之下,当前备受关注的中小学美育实施能否拥有新的突破。于是,本研究将目光聚焦于生活美学的内涵、特征与影响,以及目前中小学美育的实施现状之上,探讨生活美学视域下中小学美育的价值意蕴,通过走访、问卷与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当前中小学美育的实施现状加以调查,探寻其存在的问题,分析、思考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当前中小学美育的实施和改进策略。
本研究从生活美学的发展历程及内涵特征出发,重塑了当代中小学美育的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意趣;引导批判反思,锻造学生创新思维;注重品德陶养,促进学生人格完整;关注审美心理,健全学生心理品质;塑造人生态度,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丰盈生命体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同时,笔者利用在仙桃市Y小学的一线教学实习机会,走访、调查了仙桃市四所中小学的美育实施状况,从师生美育认知、美育实施路径、美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美育评价与反馈、整体师资力量、校园环境及外部支持等六大维度设计问卷,并对8位学校领导及美育教师进行深度访谈,较为全面地了解到了当前中小学美育的实施现状并获取了一手问卷及访谈资料。在此期间,笔者感受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教学工作的热情以及对当下美育现状的无奈,同时也为国家出台的一些美育保障措施欢欣鼓舞。总的来说,中小学美育的发展形势是向好的,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美育认知片面、美育评价单一、教学内容方法陈旧、美育师资薄弱、校园文化建设及外部支持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又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社会三个层面出发,对其进行了归因分析。综合以上研究,本文对中小学美育提出了策略构建:一、正视美育的独特价值;二、构建多维立体的美育课程体系;三、完善学校美育师资建设;四、优化美育评价机制;五、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六.共建协同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