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以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搭建理论分析框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选择江西省W县3所农村初中作为调研对象,以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的困境与优化路径为研究问题,立足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人员多个主体。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对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课后服务作为义务教育的延伸服务,与我国义务阶段教育密不可分,是我们发挥学校主导作用,提升教育品质的关键环节。
1.研究背景
(1)政策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课后服务工作,为推动课后服务工作的开展,相继颁布了一些关于课后服务的政策文件。
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是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关于课后服务的专门性文件。《指导意见》指出,学校应发挥自身在管理、人员、场地和资源上的优势,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的责任。①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在《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中,提出要建立弹性离校制度,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②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强调要加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课后服务作为“双减”政策的主要任务之一,再次引发社会热议。办好课后服务能解决家长的接送难题、落实减负工作,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随着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压减,课后服务主要由学校提供,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城乡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因此,更深层次来讲,课后服务有利于教育公平。目前各省市积极探索与本地区现状相适应的政策落实模式,然而关于课后服务的政策在城市和农村没有做出明显区分。农村相较城市资源较为匮乏,在师资等方面都处于劣势,按照无差别的政策,很难解决农村地区的课后教育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保障教育公平。因此,对农村学校课后服务进行优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文献综述
笔者主要以“课后服务”、“课后托管”和“after school programs”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Sci-Hub数据库等数据库搜索国内外相关资料。国外课后服务研究开始的时间较早,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早期研究较为丰富。国外的文献主要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10年代后的文献数量较少。从国内研究来看,21世纪10年代之后有专家开始关注课后服务问题。早期研究大部分是介绍国外课后服务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在2017年课后服务政策颁布后,学界对于课后服务领域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研究数量呈直线上升。
1.关于课后服务的目的和发展历程
课后服务几乎遍布世界各国,各地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课后教育活动。因此学者们整理了国内外课后服务发展的沿革。
(1)课后服务的目的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笔者发现,总体而言,学者们普遍认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是课后服务的目标任务。
20世纪初,美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巨变,双职工家庭数量增加。与此同时,成年人的工作时长增加,但孩子们的在校时间却没有延长。因此,有相当大比例的学龄儿童在放学后无人照看。而这段时间是青少年犯罪、吸毒、酗酒、吸烟等不良行为的高发时段。①意识到学生放学后的危险处境,加上二战后,人们对于基础教育水平的需求也日益高涨。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课后服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②我国刘宇佳提出,课后服务不应只是单纯的“照看”,而应是一种能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工作。为此,我们应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活动。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
(一)理论基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的属性定位如何?现阶段农村初中如何有效开展课后服务,如何使课后服务在现有基础上优化提升?回答这些问题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本研究以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充分把握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属性的基础上,为农村初中课后服务优化发展提供建议。
1.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Samuelson)于1954年提出的。根据他的观点,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的一个概念。公共物品的特征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且每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会使他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减少。
从供给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指的是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而非排他性是指物品在消费的过程中,不能或者很难排除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按照物品所具备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性质,可将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任何人对它的使用都不会对其他人的使用产生任何影响。比如国防、外交等。②准公共物品是一种介于纯公共物品和纯私人物品之间的物品,不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他们要么只具有非竞争性,要么只具有非排他性,又或者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按照布坎南(James M.Buchanan)的观点,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产品称为“纯私人物品”;同时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称为“纯公共物品”;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准公共物品”。③准公共物品一般具有拥挤性的特点,当它到达“拥挤点”后,每新增一个人会使原有消费者的效用降低。例如课堂上学生已满,再增加学生会导致成本增加,并且会影响教学质量,拥挤让非竞争不充分。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借助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建立理论分析框架;以江西省W县3所农村初中作为调查对象,梳理这三所学校的课后服务现状;通过现状梳理,进一步探明目前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整合各种资源,提出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的优化路径。
2.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构建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以W县3所农村初中为例,围绕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的“现状调查”“问题及原因分析”“优化路径”等3个问题展开,具体如下:
第一,了解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开展现状。本研究以W县3所农村初中作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从课后服务内容与时间安排、课后服务师资、课后服务经费、课后服务方式、课后服务评价几个维度来分析这几所学校的课后服务现状。
第二,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通过对W县3所农村初中的课后服务现状进行系统调查,从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行政人员等多元主体来了解目前的问题所在,并根据调查获得的一手资料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
第三,提出农村初中课后服务优化路径。针对现阶段农村初中课后服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实现课后服务的多种功能,提出农村初中课后服务优化路径。
三、W县 3 所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现状调查 ......................... 30
(一)W县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基本情况 ................................. 31
(二)课后服务内容与时间安排 .................................... 32
(三)课后服务师资 ................................. 35
四、W县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49
(一)W县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 49
1.课后服务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未能体现农村特点 ............ 49
2.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 50
五、农村初中课后服务优化路径 ................................... 60
(一)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保障 ........................... 60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 ...................................... 60
2.充分保障课后服务所需经费和其他资源...................... 60
五、农村初中课后服务优化路径
(一)政府要做好顶层设计和制度机制保障
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机制保障是影响课后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城市和农村发展速度不一,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一是城市和农村对课后服务的支持程度不一样,二是城乡学校课后服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差距。因此,在课后服务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对于农村地区适当地帮扶。否则在不同等的条件下开展课后服务,不但不能弥补城乡教育的差距,反而不利于教育公平。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
政府应根据农村地区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情况等进行针对性的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课后服务实施前,做好课后服务的师资、经费和资源保障。比如规定引入校外教师的标准、出具课后服务经费分担方案、强化农村地区配套供给等。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要有经费使用和实施规范方面的政策,对课后服务进行不定时的监督检查,并在此基础上督促改进。课后服务实施后期要有科学的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做好相关主体的评价工作,并据评价结果对课后服务的政策进行调整。
要落实课后服务工作,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家庭多方协同,共同推进。由此,应在顶层设计中明确各主体的角色和责任,做到各司其职,通力合作。首先政府应有全局观念,强化农村地区课后服务系统设计与保障,厘定课后服务的责任清单,协助学校拓宽课后服务的渠道与空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并赋予学校、家庭和社会知情权、监督权和问责权。学校应该在政府领导下,有效组织开展课后服务,引入校外资源,组建课后服务工作小组,构建具有校本化特色的课后服务体系。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调整工作状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家长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并做好家庭教育以形成家校合力。
六、结语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这个话题的热度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的优化与提升不仅仅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满足家长的需要,也影响着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因此本研究将公共物品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研究的分析框架,包括课后服务内容与时间安排、课后服务师资、课后服务经费、课后服务方式以及课后服务评价五个方面。并选取了W县3所农村初中作为调研的对象,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获取资料,了解目前农村初中课后服务的开展现状。经过研究,论文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目前W县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取得一定进展。其一,课后服务学生参与率较高,3所农村初中学生参与率达到了85.3%。其二,课后服务内容安排符合政策规定,覆盖范围较广,文体、科普等内容都有所涉及,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的需求。其三,课后服务收费体现公益性,对于有困难的家庭,免收其服务费用。其四,课后服务的过程中网络资源的使用频率较高。
第二,W县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后服务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合理,未能体现农村特点;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课后服务经费不足,使用缺乏规范;课后服务方式不够丰富;课后服务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通过认真剖析,主要原因在于课后服务存在认知偏差、课后服务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以及W县经济总体实力偏低,发展较不均衡。
第三,要解决当前问题,政府要做“有为政府”,根据农村地区课后服务的特性,完善系统设计,建立健全政策制度。学校要继续发挥“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设课后服务特色课程体系,并建立校内校外的协同信息交流沟通平台,为校外与校内沟通提供便利,使各主体通力合作。引进优质社会资源作为补充,鼓励当地高校、社区、家长、大学生志愿者以及第三方机构等积极参与农村初中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各主体的优势,取长补短,拓展课后服务空间和形式,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