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对实际情况的调查,本文发现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境,如缺乏对专业自主权的了解,长期教学中的懈怠,课堂教学自主权的束缚,指导评价权的缺位等等,也有一些出路可以探索,如增强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意识,完善日常管理和沟通等机制,预留专业自主权保障经费等措施和建议。
1 引言
1.1 问题源起
1.1.1 教师专业自主权是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
1993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第三条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4]”。这是对教师专业地位明确的规定。2015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对教师的专业地位做出明确规定,将教师定义为“从事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5]”。
专业人员应从事专业工作,拥有专业环境,获得专业待遇。社会不断提高教师的从业门槛,例如要求持教师资格证上岗,要求各教育层次最低学历。在待遇方面,调整教师薪酬待遇。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体现教师作为专业人士地位的提高。虽然教师专业化获得社会认可,但离完全认可还有差距。
中职教师专业化,一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能力,这个方面不断在改善,社会较为认可,另外一个是需要专业的精神,这个离社会的认可还有差距。专业精神是很难准确度量的指标,也是广大教师包括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专业精神和专业知识能力相关,但是不尽相同,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联系更加紧密,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可以激发这种内生动力,让专业精神充分展示出来。学校营造一个宽松,有创造性,有利于中职教师成长的软环境,让中职教师正确地行使专业自主权,发挥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效能,既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培养专业精神,提升了教学质量,教育水平,实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三赢”。所以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专业自主权是中职教师专业化的根本。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研究的根本目的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专业人才。但是这个目的过于宽泛,因此,在“三教”中,首先解决教师问题。教育教学质量依靠教师实现,优秀教师可妥善使用教材和教法。提供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教师,首先要业务水平高,其次要有足够内生动力展现这种水平。教师能力参差不齐,解决方式因人而异。但教师专业自主权是普遍问题,良好行使可事半功倍。如果教师业务水平是基数,则正确行使专业自主权是倍数,效果是二者乘积。在倍数上下功夫,让效果成倍增长,适用于一般教师和中职教师。
所以,研究的目的,第一,为了提高中职教师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升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最重要的目的。
第二,协助中职教师变得更专业。让中职教师认识到因为“专业”才有“权”,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行使权利。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落脚点在“专业”和“权”。因为“专业”才有“权”,要想有“权”,必须把自己变得“专业”。
第三,任何权利的行使,都是依赖于外界环境的,通过本文的研究,让教育管理部门正本清源,营造一个有利于专业发展的空间和学术自由的氛围。
第四,通过研究发现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行使的困境,给出建议和出路,让中职教师都能正确地行使这个权利,只有这样才能从个体行使权利到群体行使权利的转变,才能显出1+1大于2的效果。
2 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专业自主权
“自主”在《辞海》里的解释是“自己做主,不受他人支配”。这意味着意愿和行为是发自内在自我,是一种自主选择、自我控制并为之负责的行为。这和英语中自主(autonomy)的含义接近。英语自主(autonomy)是希腊文“autos”(自我)和“nomos”(法律)的组合,就是自我行动,自我负责,不受他人约束的意思。可见在不同文化里,对自主的理解基本相同。
自主在行动上的表现是个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时不受外界干扰,能够以自己的思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树立明确的目标,并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来促进自我发展。具体表现在这两点上:第一,主体可以克服外界的影响,不被外界控制和左右,能摆脱外界对自己的束缚并能支配利用环境的能动作用;第二,主体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能力,并能开发潜能,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自觉地实现既定目标。
专业自主是指主体在其专业范围内自行决定而不受外界控制。这里的“专业”一词起限定作用,指需要具备一定知识、技能和技术才能从事的职业活动。专业自主权是主体在专业范围内自主决策而不受外界干预的权利。这种权利属于主体,个体在从事专业活动时行使。
2.2 理论基础
2.2.1 心理学理论基础
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理论中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心理学家赫兹伯(F. Herzberg)于1959年提出的一个关于工作动机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作动机有两个因素,即满足基本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保健因素”和满足人类成长需要的“激励因素”。在教育领域中,双因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教师的工作动机。
在教育领域中,双因素理论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理论依据,从激励因素的角度出发,设计合适的激励机制,以提高教师的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专业自主权也可以为教育管理者提供参考,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自主权,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按照双因素理论,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除“报酬待遇休假权” 和“参与民主管理权”是“保健因素”外,其他的四项权利,属于“激励因素”。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可以帮助中职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大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
3 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现状调查和数据分析 ............................ 31
3.1 研究样本的选择 ..................................... 31
3.1.1 惠州基本情况 ............................ 31
3.1.2 A中职学校基本情况 ................................. 31
4 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行使存在的困境和原因分析 .......................... 57
4.1 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行使存在的困境 ............................. 57
4.1.1 缺乏对专业自主权的了解 ................................. 57
4.1.2 长期教学中产生的懈怠 .................................... 58
5 中职教师摆脱专业自主权行使困境的出路 ........................ 69
5.1 增强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意识 ................................... 69
5.2 完善日常管理、沟通和评价等机制 ........................ 70
5.3 引导和鼓励教师大胆行使权利 ............................. 71
5 中职教师摆脱专业自主权行使困境的出路
5.1 增强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意识
针对中职教师的特点及其对教师专业自主权认知不足的现状,教育管理部门(如校方)有责任和义务承担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将教师专业自主权与日常教学工作相结合,帮助教师明确专业自主权的内容和行使方式,以增强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意识。 教师能够行使好专业自主权,这是一种三赢的行为,利于教师自身,利于学生,也利于学校。教育管理部门要增加对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认识,不要对立的看待,认为是一种分权行为,本质上有抵制的想法。只有教育管理部门增强了专业自主权意识,才能主动给教师赋权,主动给教师配置资源。也才能让教师聚焦核心工作,发挥最大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只有教师增强了专业自主权意识,才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水平等因素,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这些东西没有教师灵活的专业自主权,特别是课程教学自主权和指导评价自主权是难以实现的。为此具体建议如下:第一,以教师为中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树立教师的职业尊严。提高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培养教师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从而增强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意识。树立教师的职业尊严,让社会更加重视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同时让教师自己也更加珍视自己的职业身份和职业荣誉,从而增强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意识。在培训过程中,使学习和培养成为个性化、有意义和积极的过程,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发挥教育管理部门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以提高教师行使权利的意识和行为为出发点,增强教师荣誉感,促进教师发展和成长;
结语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要发展,教师是核心。在提升教师素质和积极性主动性方面,教育部门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是,目前的工作都是自上而下的,效果也有限。让中职教师正确认识和行使专业自主权,从而调动中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本文从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的概念、实践中的困境以及出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对实际情况的调查,本文发现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困境,如缺乏对专业自主权的了解,长期教学中的懈怠,课堂教学自主权的束缚,指导评价权的缺位等等,也有一些出路可以探索,如增强教师行使专业自主权的意识,完善日常管理和沟通等机制,预留专业自主权保障经费等措施和建议。
总之,中职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行使困境与出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师个人、学校管理和政策制定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境,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当然,这些措施需要从制度上改进和落实,结合学校的实际,要有宏观的规定也要有具体的细则,还要有具体的部门监督执行并对执行效果进行反馈,只有这样才能将措施落地见效。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