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通过此次对重庆市Z小学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错别字的纠正策略与识字写字教学密不可分,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汉字文化基础,以及时避免和纠正学生写错别字。
第一章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核心概念界定
一、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运用、积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汉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识字写字教学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识字教学和写字教学。识字教学强调教授学生如何认识汉字,包括汉字的基本构造和组成,以及如何记忆和理解汉字的含义。写字教学则强调教授学生如何书写汉字,包括笔画的顺序和结构,从而正确书写汉字。
二、错别字
本文把错字和别字总称为错别字。错字即把字写错了,在字典中不存在的字。往往是因为将字的笔画漏写或多写,像字却非字。别字则是将甲字写成音同、形近、义近的乙字,在字典中存在,但不符合实际的汉字运用规范。本论文中的错别字是指三年级学生在书写和运用过程中所出现的错字、别字和写得不规范的字的总称。
第二节错别字的类型
一、错字的类型
(一)笔画错误
汉字是由不同的笔画组成,只有正确书写笔画才能避免学生写错别字。笔画有其自身的属性,在汉字构成中发挥具体的特性和功能,由笔画的数量、形态、笔顺和组合关系构成。由于笔顺是一个持续性的动态过程,教师不能随时随地留意学生的书写过程,不利于收集错误案例,所以,本文对笔顺原因而造成的错别字情况不进行深入研究。
1.笔画增加。是指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增添多余的笔画,从而产生错别字。如把“礼”字的“礻”写成“衤”、“望”字的“亡”多写一点、“纸”字的“氏”写成“氐”。
2.笔画减少。是指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少写或漏写必要的笔画,从而产生错别字。如把“零”字的“令”写成“今”、把“自”写成“白”、把“压”“发”漏写最后的“丶”。
3.笔形错误。是指将汉字的笔画形状写错了。如把“顺”字中第三笔“丨”写成了“丿”、“瘦”字中的第一笔“丶”写成“ˊ”。
4.笔画组合错误。在所有汉字中,仅有三个汉字是由一笔画写成,剩余汉字均是由不同的笔画构成,学生容易把两个或多个笔画连在一起写,所以就容易出现错别字问题。如“己”“又”“文”“男”等。
第二章三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调查分析
第一节三年级小学生常见错别字的类型分析
一、三年级小学生容易出现笔画错误
汉字由笔画组成,笔画是汉字书写的基础,所以笔画尤为重要,但是本论文调查研究发现三年级小学生容易产生笔画错误,主要表现在:一是笔画增加或减少。三年级小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不足,还没完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在理解和识记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漏写或多写笔画。如“幼”字右边的“力”少写一撇、“值”字的右边的“直”少写一横、“幻”字右边的“”多写了一撇、“尧”字上面多写一点。二是笔形错误。这类错字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对笔画的形态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在书写过程中容易把正确的笔画写成相似的错误笔画。常见的有:将“叼”字右边的“刁”写成“习”、“贺“字下面的“贝”写成“见”。此类字还有“黎”“族”“规”“需”“旅”等。
二、三年级学生容易出现部件错误
汉字部件是指组成汉字的基本结构单元,是汉字形体的基础,包括偏旁、部首、组件等,所以部件错误就是指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将汉字的部件写错或漏写、多写、颠倒顺序等错误。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容易产生部件组合错误。这类错别字在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出现的概率较高,当他们遇到一些难写或复杂的汉字时就会出现书写错误。虽然他们能写出一部分正确的笔画,但容易出现将部件写错、漏写、多写的现象。如“菠萝”两字就容易少写上面的草字头、“鼓励”的“鼓”把右边的“支”写成“力”、“蜡烛”的“蜡”把左边的“虫”写成“火”。另一个主要错误是部件顺序颠倒。这类错误常见于学生将汉字的左右部件或上下部件交换位置。经观察,视觉知觉能力较弱或左右上下不分的学生就会产生这种情况。如“知”写成“口+失”、“陪”写成“部”、“需”写成“而+雨”。
第二节三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表征
为了能更真实、全面、科学的了解小学三年级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本研究对重庆市Z小学三年级三个班的语文教师和两名实习教师进行访谈,询问他们对学生写错别字这种现象的看法,总结归纳出三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表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同音字形近字的错误率较高
同音字指的是发音相同的汉字,比如“评估”和“平菇”,“凡事”和“烦事”等。由于同音字的发音相同,很容易出现写错字的情况,尤其是在听写和口语表达中,容易把同音字混淆。形近字指的是字形相似的汉字,比如“兑”和“兄”,“坏”和“环”等。由于形近字的形状非常相近,容易在书写时把字写错,甚至有时候会把两个汉字混写成一个汉字。在访谈中,A教师提到每一年都会遇到学生写不同类型的错别字,但主要将汉字写成别字的情况较为明显,其中同音字和形近字的错误率最高。她会采用强化区别的方法,并让学生在生字本上反复抄写并组词,以期纠正这种错误。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可以看出同音字和形近字是小学生错别字的主要类型之一,且这一类错别字发生的频率较高,由于同音字和形近字之间的差异不易被学生分辨,导致学生容易写错别字。因此,教师们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这一问题,如给学生强化区别、让他们在生字本上反复抄写并组词。然而,仍有一部分学生在遇到相同情况时依旧容易犯错,这需要更加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纠正。
第三章 三年级小学生错别字问题的成因分析....................................18
第一节 识字写字教学中对新课标的把握不够精准.........................18
一、 识字写字教学时间相对不足..............................18
二、 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略显单一....................................19
第四章 三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改进策略..............................26
第一节 把握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把新课标要求落到实处................26
一、 合理分配识字写字教学时间,做到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并重26
二、 使用多样化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法..........................................26
结语....................................35
第四章三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改进策略
第一节把握识字写字教学目标,把新课标要求落到实处
识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写字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教师要认真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细化新课标对三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识字和写字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合理分配识字写字教学时间,做到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并重
汉字的正确掌握与规范书写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学习过程,教师需要在课堂中保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笔者在一年的实习过程中,曾多次观摩三年级不同教师的语文课堂,发现识字写字教学的时间较短,一节40分钟的常规课,通常只留不到5分钟的时间进行写字练习,剩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上,新课标要求学生识字写字的时长不少于10分钟,所以教师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合理分配识字写字教学时间,做到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并重,确保识字写字能力与阅读写作水平都得到均衡发展,在备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教材的内容和教学大纲来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识字写字教学内容和时间。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制定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列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这样可以确保每个教学内容都得到足够的时间,不会因为时间不足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生字掌握不全面。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状况,适当分配时间。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延长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综合性,教师在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将识字写字与阅读写作相结合,做到综合性教学。例如,在教授新的汉字时,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与该汉字相关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授写作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汉字和词语。
结语
识字写字是语文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它不仅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沟通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对汉语言文字的正确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认知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汉字,可以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历史、起源等,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文化自信。
通过此次对重庆市Z小学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错别字的纠正策略与识字写字教学密不可分,教师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打下坚实的汉字文化基础,以及时避免和纠正学生写错别字。为此,笔者在对三年级学生错别字进行归类的基础上,总结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并针对三年级识字写字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在减少三年级学生写错别字方面产生明显效果。教师应当重视错别字问题,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写错别字的情况,教师应立即采用行之有效的纠正策略,我想这对于学生在高学段的识字写字学习中,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一线语文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上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所提出的改进策略是基于笔者的实习和思考,尚未涉及到汉字构形学、儿童心理学、造字理论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另外,由于实践经验和实习时间的限制,本文仅对重庆市Z小学进行了实地调查,所得数据的普适性和代表性可能有所欠缺,因此本文的结论和建议需要进一步验证和完善。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能够为本研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以便笔者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