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次研究主要对小学教师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文献梳理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的激励机制还存在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中的激励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第一章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后服务
《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服务定义为为集体(或别人的)利益或为某种事业而工作。而当前关于课后服务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印发《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课后服务”,并指出“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32]。游莎,周先进(2020)将课后服务概括为是为满足家长及学生的现实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为根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放学后校内教育[33]。刘宇佳(2018)认为课后服务工作并不只是单纯为儿童提供简单“照看”的服务,也是一项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性工作[34]。苗建成(2018)认为课后服务是指学校充分利用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保障学生课后服务的安全[35]。综上可以将课后服务概括为主要从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出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符合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校内课后服务。
本文中所研究的课后服务主要是指学校课后服务,是指学生所在的小学为其提供的放学后看护服务。
二、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理论,他将人的需求共分为五个等级,按照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主要指的是人所拥有的最基本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个人的生存。安全需求主要指避免风险,保障自身安全的需求。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归属与爱的需求就会产生,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与接受,同时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更多的归属感。尊重需求主要指自我尊重和渴望受到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指发挥自身潜能,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在马斯洛需求层次中属于最高层次的需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指人在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更高的需求和目标去努力,层次越高的需求就会获得更大的价值[42]。徐权(2013)指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自身潜能,也为管理理论提供了支撑[43]。运用这一理论,本研究从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教师们的需求,并根据教师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引导教师从低层次向更高层次需求努力,获得他人的认可,使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
(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是指将个体的需求分为“激励型”因素和“保健型”因素两大类。保健因素主要与外部工作环境有关,如监管、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作保障、薪酬等,而激励因素主要与工作本身有关,如成就感、价值感等。他认为保健因素不能直接激励员工,但能预防员工不满情绪。而激励因素可以提高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对调动员工积极性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只重视保健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在保健因素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加大对激励因素的重视,可以更好调动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成就感[44]。魏畅(2022)认为,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基层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才能提高工作效率[45]。
第二章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研究目的
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的主体参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课后服务发展的重要载体。在课后服务中不断完善小学教师激励机制既能激发教师参与动力,也可以更好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关于调查目的,其一,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深入到一线学校,以小学教师这一群体为研究对象,了解目前L市六所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参与过程中的现状,发现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参与过程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其二,对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最后,通过调查与分析,完善L市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激励机制,并提出合理的策略和路径。
三、调查问卷设计的内容
(一)问卷的编制
本研究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结合L市小学开展课后服务的具体情况,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初步编制了《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激励机制现状》调查问卷。在问卷设计前期与导师进行反复商量探讨,且针对问卷中的问题设计情况咨询了一线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对部分问题进行删减,并对模糊不清的问题表述进行修正,问卷还参考了华中师范大学陈星星的《R市C小学课后服务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48]以及青海师范大学郭天娇的《“双减”下教师激励管理现状问卷》[49]等前人的问卷,最终形成了本研究的正式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等信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描述如表1所示;第二部分为调查对象参与课后服务的现状,包括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长、频率、参与课后服务的人员等;第三部分为小学教师在参与课后服务中激励机制现状调查问卷,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五个维度,包括物质激励机制维度、精神激励机制维度、制度激励机制维度、环境激励机制维度和自我激励机制维度,共24题(见表2)。本部分选项主要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完全符合/非常满意、基本符合/比较满意、一般、有点不符合/不太满意、完全不符合/不满意,并对这五个选项进行赋分:5分表示完全符合/非常满意,4分表示基本符合/比较满意,3分表示一般,2分表示有点不符合/不太满意,1分表示完全不符合/不满意,分数越高,表明符合程度也越高;第四部分为填空题,主要了解当前小学教师对于课后服务激励机制的想法与需求。最后根据问卷调查具有方便、实用、匿名填答等优点[50],通过问卷星线上平台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510份,回收问卷510份,有效问卷482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
第三章 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研究 ................ 20
一、物质激励机制力度不足..................................... 20
(一) 课后服务补贴未达到教师心理预期 ..................... 21
(二) 教师工作量与课后服务费用不匹配 ................... 21
第四章 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7
一、社会层面原因分析 .................................... 37
(一) 资金投入保障力度不足 ................................... 37
(二) 课后服务监管内容不完善 .............................. 39
第五章 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激励机制优化策略 ............................ 44
一、社会层面建议 ....................................... 44
(一) 完善课后服务经费落实保障机制 ............................... 44
(二) 强化课后服务教师激励方面的监管机制 ................................ 45
第五章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激励机制优化策略
一、社会层面建议
(一)完善课后服务经费落实保障机制
1.完善课后服务教师补贴经费方案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对于教师来说,课后服务补贴是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最为重要的基本需求,也是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最基本保障,要满足教师的这种需求,资金保障是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做好充足的资金保障不仅是教师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物质激励措施,也是提升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充足的资金投入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所以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课后服务资金保障,做好对学校课后服务的资金拨付以及使用,特别是要保障教师在课后服务中享受到的课时补贴,通过发放课时补贴来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促进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但要想保障充足的经费支持,不仅要靠政府等职能部门,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制定方案:
一是由地方政府作为牵头主体,通过家长适当分担、引入社会团体等方式设立课后服务的资金保障机制,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课后服务中的补贴分配方案,更大力度为课后服务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支持,增加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补贴酬劳,及时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进行补贴发放,保障教师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健全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物质保障机制。
二是可引导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课后服务补贴发放标准,由学校记录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次数,从而计算每人的发放费用。这样使课后服务补贴更加科学合理的发放到教师手里,既有利于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发展,也能提高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工作热情。
结语
小学校内课后服务有效解决了我国小学生的三点半难题,而教师则是课后服务参与的中坚力量,随着我国课后服务的广泛开展,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工作压力也不断增大。本次研究主要对小学教师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的激励机制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文献梳理和调查研究发现,小学教师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的激励机制还存在问题,并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中的激励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
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通过对L市六所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的教师开展调查,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激励机制现状,发现小学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整体满意度一般,且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物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课后服务补贴达不到教师心理预期,且与教师的工作量不匹配等问题;制度激励机制方面课后服务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荣誉表彰等方面还不完善等问题;精神激励机制方面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所受到的关注较少,缺少沟通交流等问题;环境激励机制方面还缺少弹性工作环境和外部合作环境等问题;在自我激励机制方面,教师在参与过程中易产生职业倦怠,且工作任务重参与度低等问题。其次,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以及教师自身三个层面深入剖析问题所产生的具体原因。最后,针对具体原因分析,并依据相关激励理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总之,小学教师在课后服务的参与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是课后服务开展过程中的重要主体。在课后服务过程中,提高小学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也是今后小学课后服务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本次研究,希望为今后小学教师能够积极参与课后服务,优化教师在课后服务中的激励机制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