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教育论文参考: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现状及改进探讨

发布时间:2023-10-24 15:10:5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基于冰山模型理论构建了中学生劳动素养模型,将劳动素养分维度进行分析。依据各个维度的要点设置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第一章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整体现状

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并回收,共回收问卷总数量72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剔除原则为作答时间小于100秒或者题项答案出现前后矛盾),有效问卷数量为609份。对于回收的问卷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通过图表形式对有关结果进行统计性描述。本研究的609份有效问卷中,初中301份,高中308份;男生257份,女生352份,具体人口学变量如表1-1所示。

教育论文参考

二、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主要问题

(一)劳动观念的实际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劳动观念决定劳动态度和劳动行为。中学生要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以及劳动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认同劳动的基本价值,能做到尊重劳动者和尊重劳动成果。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认同劳动、尊重劳动,但通过日常观察和对教师的深入访谈得知,学生在实践中出现了认知与行为的脱节。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并理性地看待劳动,尊重劳动者,虽能做到尊重“清洁工”“外卖员”等体力劳动者及其劳动成果,但对于从事体力劳动仍然嗤之以鼻,出现了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大都以追求“高薪”“工作环境优渥”的“体面工作”为职业目标,或崇尚工作轻松、赚钱又多的职业,如“网红主播”“偶像明星”等职业。

“从表面上看,学生都会觉得劳动是光荣的,任何劳动都值得尊重,但从实际行为上,大家都对从事体力劳动嗤之以鼻,随着各种渠道信息的传播,大部分同学会尊重清洁工、外卖员等职业,但是对家长的劳动就不能做到很好的尊重和理解。想从事的职业和工作都是光鲜亮丽、轻松赚钱又多的,很多同学开直播做博主,都希望能获得流量成为‘网红’。”——访谈,某初三班主任X老师20221210

“我们的生源基本都是来自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都不算太高,从事的工作都是比较辛苦的体力劳动,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以后一定不要像父母这么辛苦和劳累,对这些孩子来说他们能晋升的渠道只有好好学习拿到好成绩,将来才能有好的工作,所以他们从心底里就很抗拒这种劳累的体力工作,这是他们努力学习想要改变的命运,有的家长会让学生亲身体会其中艰辛,有的就直接想自己把所有的活都干了,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有利于考试、升学的东西。”——访谈,某初二班主任L老师20221225

第二章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问题成因分析

一、劳动素养培养在观念层面未得到真正重视

(一)社会劳动价值观念纷杂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都要与社会中不同的人发生密切的联系,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也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然而,许多传统的社会观念和社会制度由来已久,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和更新。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体力工作被冠以“没能力才去干”“没文化”“没出息”等负面标签。劳动教育问题并不是只关涉到学校,还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大量的教育问题本质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投射,单单在教育领域进行的改革难以撼动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根基。中国社会中的社会分层和贫富差距导致劳动者往往被认为是社会中的低级人群,媒体对劳动的报道往往偏向于劳动的辛苦和低收入而忽略劳动的尊严和价值,社会层面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和尊重。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和大数据的发展,信息的产生和交换都十分迅速,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到除书本以外更多的信息,认识到更大的世界。中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易受到形形色色的不良观念的影响,陷入了追求“及时行乐”“消费主义”的深渊,“佛系”“摆烂”的口号不绝于耳,在价值观念的冲突中,中学生陷入了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面临奋斗和“躺平”的选项。太多的“锦鲤”“一夜暴富”“一炮而红”的事件直接导致中学生认为“劳动”不再是社会发展所需,扭曲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无法理解劳动的内涵。

二、实施主体培养举措落实不到位

(一)学校劳动素养培养矮化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劳动教育课程是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把手。科学、规范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是系统的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工具,劳动教育过程贯彻教育的全过程、全阶段,使每个阶段的劳动教育有效衔接方能发挥劳动育人的最大成果。

1.中学阶段内部及与其他学段之间衔接不畅

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全导致各学段之间衔接不畅,出现劳动教育内容的重复中断等问题,影响劳动教育的总体效果。中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在小学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各个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向前衔接小学阶段,向后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基,中学阶段内部也是不断递进的,在劳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评价方式上的衔接不畅会直接影响劳动素养的完善和提高。劳动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教育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现状改进...................................45

一、观念引领,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生态环境.............................45

(一)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45

(二)更新教师劳动教育价值观念.........................................45

第四章反思与展望.................................52

第三章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现状改进

一、观念引领,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生态环境

观念是先行者,是指导行为转变的催化剂。劳动教育的老师需要多方的教育主体共同发力。在对学生直接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认知决定了教育产生的效果。

(一)营造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

宣传引领,弘扬劳动价值。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环境。首先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抖音、微博等平台弘扬劳动教育思想,多渠道宣传“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思想的浸润。其次树立和褒奖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范围内强化对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环境的宣传引导。此外加强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处理,坚守道德底线,塑造坚实的劳动文化根基抵御不良风气。最后,网络的传播对青少年的思想有重要影响,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要引导网络文化环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净化网络环境,杜绝蔑视劳动、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劳动者的行为,规范网络言论和行为,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劳动观念。

(二)更新教师劳动教育价值观念

全体教师系统学习劳动教育和五育融合相关思想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做了一系列讲话,国家关于劳动教育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文件,全体教师应进行集中的学习,系统的领会讲话精神,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社会发展、对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及意义,形成对劳动教育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时能深刻体会到五育融合的精神,能意识并能做到在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其他诸育的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通过研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杜威等教育家的论著,深刻体会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知情意行的综合提升。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度,对劳动教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教研、培训活动是推动教师系统学习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1系统地开发劳动教育教师培训课程,保证课程的连续性,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分层分级培训,提升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章反思与展望

国家不断强调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进行了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要求。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劳动素养的培养要求、实施规划等作出了详细的指导。进行劳动素养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关于劳动教育理论,为突破劳动教育的困境作出探索。基于政策导向、理论和实践需求,本研究将研究重点聚焦于中学生的劳动素养现状,调查研究当前中学生劳动素养的实际水平,了解家庭、学校劳动素养培养现状,分析当前劳动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本研究基于冰山模型理论构建了中学生劳动素养模型,将劳动素养分维度进行分析。依据各个维度的要点设置了调查问卷,随机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访谈法、文献法等研究方法深入调查和挖掘当前中学生劳动素养的现状,与问卷结果相互印证,对部分信息进行深入了解。

此次调查展现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部分地区和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开始步入正轨,开设了劳动课和开辟了劳动教育基地,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和进步,中学生劳动素养的各维度表现存在不足,如劳动观念认知程度高,但与实践行为脱节;大部分学生具备实现生活自理的劳动能力,但劳动能力结构不均衡,劳动质量品质不高,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能力缺乏;劳动习惯和品质有待于在实践中强化;劳动精神认识水平提高,有待于在实践中深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观念层面,劳动素养培养没有得到真正重视;在实施层面,家庭、学校、社区等主体培养举措落实不到位;在支持保障层面,劳动素养的协调保障机制不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劳动素养评价流于形式。针对以上问题和成因分析,本研究从观念引领、实践落实、机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路径。首先要加强观念引领,更新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念,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生态环境。其次多主体推进劳动素养培养的落实,发挥家庭的基础育人作用,做好学校的主阵地建设,社区积极承担教育责任建立全面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最后,做好支持保障,完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劳动素养评价体系,加强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协调保障劳动育人的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