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文代写: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路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9-30 21:59:2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为个体发展做好奠基工作,逐渐将“演化”力量转为个体内在力量,使他们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与创造力,使他们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生力量,我们的民族才更有希望,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日可待!

第一章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劳动观念养成现状分析

教育论文怎么写

劳动观念的考查侧重于劳动意识和劳动认知。劳动教育新课标(2022年版)要求小学生养成的劳动观念包括:(1)认识到劳动对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的意义,即认识劳动的必要性;(2)认识到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知道尊重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即养成尊重劳动的观念;(3)初步形成劳动质量意识和劳动效率意识。通过对题目(单选题)的各选项赋值,满分为5分,然后求出各题项的平均值(Mean)及标准差(S.D.)。由表1-1可知,“尊重劳动”得分为4.81,当前小学生基本能够认识到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理解了不同行业的劳动各有其价值,能够理解普通劳动者(如清洁工、保安、外卖员等)的工作各有其光荣与伟大之处,知道尊重劳动。相比之下,小学生对人类劳动的必要性认识稍有欠缺,平均分为4.45。这可能与这一代青少年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当今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日益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人机、无人面馆、无人超市……层出不穷,很容易给人带来“机器可以代替人工,人工智能可以代劳”的错觉。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思辨能力较弱,更容易被误导。此外,小学生在劳动中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有待加强,平均得分仅为4.08分。劳动时,是“做的快一点”还是“做的好一点”?还是“不管好坏,只要完成了就好?”从小学生选择的选项分布来看,他们心中是有疑惑的,或者说这方面的教育是有点欠缺的。质量和效率哪个重要?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教育者在小学生的劳动中予以恰当引导。

二、小学生劳动能力养成现状分析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材〔2020〕4号)以及《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2022〕2号)等政策文本中多次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实施的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强调让学生亲身实践、出力流汗,在具身劳动中提升劳动素养。“下列选项中你会做哪几件事?”(多选排序题)调查结果显示,在按擅长程度排序中,有436名小学生将“打扫卫生”放在第一位,225人将“做两种简单的饭菜”排在第二位,195人将清洗衣物排在第三位。不计擅长程度,被调查者中总计538人(93.08%)会“打扫卫生”,452人(78.20%)会清洗自己的衣物,359人(62.11%)会做两种简单的饭菜(各选项详细数据见表1-3)。小学阶段的劳动宜以体力劳动为主,打扫卫生、清洗衣物、做简单饭菜等是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触到、接触最频繁的活动,加之多数家长会在生活中有意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因而小学生最擅长此三种劳动活动也与现实贴切。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接触较少,也是小学生较不擅长的活动。“种植蔬菜或花草”、“当小志愿者”的票数仅占40.83%和35.99%,客观来讲,这两项活动的困难程度并不比“做两种简单饭菜”、“清洗自己的衣物、鞋袜、书包等”高多少,却为小学生所“不擅长”,究其根本仍在于类似的活动少、缺乏锻炼的机会。

第二章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主要问题

(一)劳动观念发展不平衡

就劳动观念的养成而言,小学生在“认识劳动的必要性”“尊重劳动”“合作劳动”等方面均表现较佳,但在劳动效率意识与劳动质量意识方面稍有欠缺。小学生劳动效率意识和劳动质量意识发展较不平衡。问卷第11题,“对于老师或家长交给你的劳动任务,你一般都怎么做?”,26.3%的被调查者偏重劳动效率,“不管咋样,争取早点做完”,33.39%的被调查者偏重劳动质量“我在意做的好不好,尽量把这事做好”,只有33.22%的被调查者既重劳动效率又重劳动质量,“想快点做完,并且尽量做的好一点”。还有7.09%的小学生效率和质量什么都不顾,“只要最后完成了就好,快一点慢一点、好一点坏一点没关系”。总的来说,重效率占近三成,重质量占三成多,兼顾效率和质量占三成多,还有不到一成小学生效率和质量都不管不顾,效率意识和质量意识有失均衡。

(二)基本劳动能力发展不均衡

当前小学生劳动能力结构失衡较为严重。问卷第18题,询问小学生“下列选项中你会做哪几件事?”,并要求其按擅长程度排序。调查显示,当前小学生擅长的劳动活动前三名分别为“打扫卫生”“清洗自己的衣物、鞋袜、书包等”“做两种简单的饭菜(煮面、炒菜等)”,均属于日常生活劳动范畴。生产性劳动(如种植一两种蔬菜或花草等)、服务性劳动(如当小志愿者等)排名靠后甚至倒数,为小学生较不擅长之劳动类型。此数据说明当前小学生劳动能力结构失衡较为严重,日常生活劳动较为擅长,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生产劳动、服务他人能力表现较弱。从人类社会发展来说,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均为个体生存之必须,因此,在今后的劳动教育中需要调整小学生的劳动能力结构,均衡发展小学生的各方面劳动能力。

二、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劳动素养是劳动教育的结果,小学生劳动素养存在问题归根结底是劳动教育出了问题,是劳动素养养成过程中出了问题。问卷的最后一道开放题“你觉得学校的劳动课还有哪些不足?你有哪些建议?”,收获有效填答131个。其中,小学生对当前学校劳动课存在问题的反馈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课程少、内容单一、实践活动少、局限在室内、资源条件不足等。(见表1-7)结合此信息,当前小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教育论文怎么写

第三章 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的路径探索 ........................ 28

一、保持开放:让学生的劳动远离平衡态 ............................... 28

(一)丰富小学生劳动的内容和形式 ............................... 28

(二)增强小学生劳动的时空开放性 ............................. 28

(三)家校社目标一致、通力合作 .......................... 29

第四章 反思与展望 .............................. 34

第三章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养成的路径探索

一、保持开放:让学生的劳动远离平衡态

自组织理论认为,只有当系统处于开放状态下,系统内外的物质、信息、能量等才能相互流动、交换,系统远离封闭、静止的平衡态,系统才具备走向有序的可能。个体的思维系统和行为系统等也是如此,劳动素养的养成也遵循此逻辑。因此,只有让学生的劳动处于开放状态下,丰富小学生劳动的内容、形式,开放小学生劳动的时空,增强劳动活动本身的吸引力,使其接受到充分的信息流、能量流,保证个体与同伴、教师、父母等人发生尽可能多的交流与碰撞,才能点亮其思维之火花、促进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

(一)丰富小学生劳动的内容和形式

按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劳动教育相关政策中将劳动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小学生应具备的劳动能力与之对应为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生产劳动能力和服务性劳动能力。从本研究关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小学生的劳动能力发展有失均衡,大多数小学生已基本具备打扫卫生、做简单的饭菜、清洗衣物等生活自理能力,但生产性劳动能力、服务性劳动能力普遍较弱。且学校劳动教育存在“劳动项目少”“只是做些手工,没有其他的特别的。”“同学都不想做,课程项目不够”“有上的都上成了手工课”(学生语)等情况。因此,保证小学生劳动丰富性应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学校劳动活动的设计要坚持多样化原则。劳动活动的内容应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活动形式也要尽可能多种多样,除了扫除、手工、种植等,还应安排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激发儿童的劳动兴趣,刺激儿童的感官,调动儿童的劳动积极性。其二,加强劳动教育督导评价是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落细落实的利器[1],须强化督导以促落实。首先,重点督查学校组织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长、次数等是否达到相关政策规定的标准,关注劳动课有没有按时、足时开展,防止出现占课现象。其次,要深入督查学校劳动课的实际开展情况,注意劳动课是否上成了手工课(手工课实质上属于美术课),以及劳动实践是否变成了“劳动观光”,避免劳动教育形式化。最后,还要检查学校劳动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是以哪种形式开展,鼓励学校丰富劳动课的内容、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

教育论文参考

第四章反思与展望

近代以来,受牛顿——笛卡尔为代表的经典科学范式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分析总是强调教学目标的线性和确定性,强调教学过程中外界的控制。但实际上教育与学生的成长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作用,并非控制教学中某个变量就能得到另一变量相应的变化,如果忽视学生这一主体人物在中间的转化与吸收,可能会收获种瓜得豆的结果。自组织理论启示我们换一种思维来看待教育。自组织理论强调非线性作用,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两种演化方式,一种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的自组织方式,另一种是主要依靠外在力量的他组织方式(也称作被组织),并且自组织优于被组织。

学生的成长便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教师与家长的教导必须经由学生的学习与吸收,才能最终收获个体的健康成长。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因为它不只涉及课堂教学,更多涉及的是劳动实践,从劳动实践到劳动素养之间的转化更依靠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自己感悟。因此,劳动素养的养成本质上是一个自组织过程,是学生个体自组织的结果。自组织的前提条件是开放,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比开放性更前置的条件是纪律与安全。也只有在保证小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在所有学生都遵守劳动纪律的情况下,教师才可能将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小学生劳动素养的自组织之路才有了通畅的可能。在从他组织到自组织的转变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引导贯穿始终。个体劳动素养的养成正是从幼时以外在的成人的管教力量为主的“他组织”开始,经由成人引导其“涨落”,不断增长自我控制的力量,逐步转向自我力量为主的“自组织”。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