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教育论文案例:自助与他助:普通本科农家子弟保研到精英大学的个案思考

发布时间:2023-08-24 23:49:5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认为无论是基础教育学校还是高等教育学校都应积极开展家校合作,以平等、开放的态度面向家长。首先,学校要帮助底层家庭父母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一、绪论

(一)研究缘起

教育论文参考

教育作为影响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既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寒门学子突破阶层壁垒、实现代际流动的“安全阀”,是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最重要因素[1]。1978年至2020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55%上升至54.4%,进入国际社会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加。但若深入分析高等学校中生源构成比例,则发现优质教育资源更倾向于中上阶层家庭的子女,农家子弟在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获得上明显处于劣势。学校教育本应如结构功能主义所述,“客观反映社会需求,为所有学生提供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学生可以凭借获致性因素打破原有的阶级和社会地位限制,成功实现代际流动[2]”。现实却并非如此,学校教育不仅没有有效发挥促进社会代际流动的作用,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再生产。生源地为农村的大学生主要分布在非重点大学,存在的客观劣势造成他们文凭资格相对较低,在毕业后的工作收入和社会阶层上仍旧处于劣势。可见,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失衡,将出身不利的人群边缘化,直接或间接导致他们难以通过努力获取应有的社会地位。这实质上反映了当今社会阶层流动与阶层固化问题。

在中国整个社会底层群体资源稀缺的条件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农村底层青年群体形成了独特的阶层地位焦虑,“阶层流动真的难以实现了吗”?实际上,无论中上阶层群体取得高等教育成就的比例对于农家子弟群体有着怎样压倒性胜利,都无法否认高等教育成就的取得者中总有农家子弟的存在和身影。此时如果转换视角,聚焦对个体的审视,教育的功能似乎又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底层家庭各类资本匮乏、乡村教育质量差、教育机会不平等客观事实确实限制了农家子弟的成长,但总有少部分农家子弟挣脱客观限制,在教育中取得的成就绝不亚于中上阶层群体。分析农家子弟作为弱势群体在精英大学所处的不利处境固然重要,但精英大学在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提升自身文化资本的机会。前者是社会结构加诸农家子弟的不可逃脱宿命,而后者则是行动者能动性的体现。以往对于农家子弟的研究,大多聚焦未获得良好发展的农家子弟,过分强调结构性的不平等,而忽略行动者的能动性。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丰富有关底层学生取得高学业成就的研究成果,深化文化生产的相关理论。以往国内对于农家子弟的研究,大多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基础,从经济、文化和社会资本三维度对高等教育阶段未获得良好发展的农家子弟进行研究,且大多数的研究基于量化的研究方法去探讨农家子弟学业成就的现状如何,较少研究者关注进入高等教育之后获得良好发展的农家子弟这一群体,研究对象更少聚焦于取得保研成功的农家子弟。因此,本文基于我国教育背景,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究这一群体所面临的学业、生活的压力以及如何突破阶层限制,从普通本科成功保研到精英大学背后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高校农家子弟获得高学业成就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反思,进而丰富我国农家子弟取得高学业成就的研究。

2.实践意义

(1)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得社会分层愈发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农家子弟的发展是不利的。通过关注农家子弟的弱势地位,了解农家子弟的生存困境,有助于引起国家和社会对社会底层学生的关注,进而具体化、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政策扶持,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结构的优化提供相应的建议。

(2)对于学校而言,有助于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农家子弟,促进其良好发展。学校场域的文化通常是有利于家庭资本良好的学生发展,但仍有一部分农家子弟突破阶层限制,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通过探究这一群体在基础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所面临的压力、挑战以及保研到精英大学背后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教师和学校更加清晰客观认识和了解他们,能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提供具体化的建议,能够让学校从环境提供、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多方面促进农家子弟发展与完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的选取

本文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L大学中免试进入“精英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的农家子弟。对于研究对象的选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首先,L大学的基本情况。本文所选取的L大学位于L省的滨海城市,是L省“双一流”高水平建设高校,现已发展成一所以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L大学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后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此大学经历了从小到大,从专科院校成长为省属重点大学的发展历程。恰好有幸成为L大学一名学生,从各方面切身感受到L大学浓郁的学习氛围、文化环境以及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资源,同时研究者身处环境中有助于研究调查的开展和后续多次深入访谈的进行。基于此,本文选取L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的选择地点。其次,本研究遵循“目的性抽样[1]”原则,以“校际抽样[2]”为具体抽样策略。本文研究对象为普通本科保研到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保研到精英大学”在研究中作为一个结果性定义,主要表现为由本科生学校推荐,经招考单位考核录取,最终免试进入“精英大学”(包括“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具体选取标准如表2.1所示。

教育论文怎么写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首先,利用知网、百度学术库以及Web of Science等中外文数据库搜集相关文献,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其次,通过阅读、分析和梳理有关文化再生产理论和农家子弟学业成就的相关文献和著作,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形成清晰全面的认识,掌握该研领域的进展,进一步发现已有研究的不足;最后,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梳理自己的研究思路,尝试提出新的观点。

2.深度访谈法

深度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的交谈,来收集研究对象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导师推荐的方式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对象,再以滚雪球的方式联系到剩余的研究对象。深度访谈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设计和收集电子版“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调查表”(见附录A),初步了解和掌握受访者的基本情况;其次,初次设计访谈提纲,选择两名研究对象进入预调查阶段;最后,预调查结束后,根据调查结果再次重新整理调整访谈提纲,并将此作为正式访谈的提纲(见附录B)。通过深入访谈,获取质性研究数据,考察农家子弟的学习生活图景,探究农家子弟获得高学业成就、取得保研成功背后的缘由和作用机制。

3.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是对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或相似性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有利于探寻不同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本文通过对不同阶层中保研到精英大学的学生(农家子弟和中上阶层子女)进行比较研究,考察不同阶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揭示农家子弟所面临的教育不平等、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障碍,旨在为解读教育公平提供新的视角。

三、三重压力:农家子弟的求学困境...........................27

(一)经济之“贫”..........................................27

1.关于钱的束缚.................................27

2.窄化的发展路径.....................................28

四、自助:取得保研成功的内生性因素............................34

(一)设立清晰客观的保研目标,掌握发展前进方向..............................34

(二)参加丰富多样的学术活动,提高自我创新能力..............................35

(三)抓住转瞬即逝的发展机遇,不断累积成长优势..................................37

五、他助:取得保研成功的外部性因素..................................44

(一)重要他人........................................44

1.教师:照亮农家子弟的学业道路..................................44

2.底层父母: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引导....................................49

五、他助:取得保研成功的外部性因素

(一)重要他人

1.教师:照亮农家子弟的学业道路

学校是学生主要学习与生活的场所,是社会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场域。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深刻地影响着学校教育的筛选和分化功能。教师深谙个体实现社会流动的教育路径,从不同层面为农家子弟提供帮助与支持,给予他们关注的目光和毫不吝啬的夸赞,为他们设计适合自身发展的前景规划,帮助他们克服成长道路上的主要阻碍和获得优势文化资本,为他们的向上流动创造了条件。

(1)鼓励与赏识

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和鼓励。对于中产阶层父母而言,直言不讳地表达对子女的赞赏和爱意,是习以为常的小事。在对中上阶层子弟的访谈中,有多次提到了父母直言表达的爱意和鼓励,如“因为我是独生子女嘛,所以,我能感受到全部的来自于爸爸妈妈的爱,然后因为我爷爷和我奶奶也是只生了我爸一个,所以说他们也很宠爱我。”(M-W-1)“我们会拥抱,会互道晚安,会在节假日一起出去玩。”(M-W-2)而寒门里的爱往往是沉默无声的,农家父母很少有直接的赞扬和赏识,不说“爱”,很少“拥抱”。在对农家子弟的访谈中,谈及父母的爱,总是以沉默、无声、背后夸赞的方式出现,他们在进入高中甚至大学才明白沉默背后所隐藏的沉甸甸爱。比较典型的描述如下:

“我爸爸就是很有意思,他很搞笑,他在我面前的话,其实不太会表扬我的,但是他经常会在背后,因为我妈妈就会告诉我,他在背后,就夸耀他女儿,是怎么怎么好的。升高中的时候,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我们市里最好的学校,并且还进入了尖子班。当时我把这个事情告诉我爸爸的时候,我爸爸只是说,‘好,好。’但是我记得很清楚,平时不喝酒的爸爸在那天喝了两盅酒。后来我才明白他无声背后藏着对我努力的肯定。”(P-W-1)“走在一条破烂不堪的小道上,父亲与与一干亲戚陪在身边,我们走走停停,父亲边走边讲,与姑父交谈着,当提及我的学习成绩的时候,父亲总是在讲,‘还不够好,还要继续努力。’当每次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怎么样才算够好呢?要继续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可以呢?父亲的想法很简单,但是这一刻我却读不懂了。”(摘自P-W-7的日记)

七、研究建议

(一)激发农家子弟的个体能动性,帮助其形成基础性的内生动力

1.家庭:发挥育人成才的基础作用

家是个体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里充满骨肉亲情,深藏爱与温暖,对个体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取得保研成功的农家子弟之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地进行教育攀登,穿梭于各个教育阶段,取得个体保研成功,是因为其背后有来自家庭的爱与支持。所以底层家庭需要在农家子弟成长的过程中提供支持与帮助,发挥育人成才的基础性作用。

首先,农家子弟在面对家庭的窘境时,可能会产生和形成“好好学习来改变命运”的想法和动力,可能会在观察与体悟中内生成底层文化资本。但是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动力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也并非所有的农家子弟都能够自动生成底层文化资本,这都是需要家庭的引导和激发。所以,底层父母要在思想观念上重视和信任教育,并注意激发农家子弟的个体能动性,帮助其形成基础性的内生动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父母的思想观念决定了子女的价值观,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家庭氛围和风气。具体来说,父母可以借助语言活动来强调努力的重要性,表达支持子女教育的承诺,但要注意适可而止,切不可给予子女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可以通过身体力行来为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尽可能在学习时间、环境和资源上提供支持;可以通过自身示范积极向上、勤劳坚韧的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农家子弟的个性品质和性情倾向,积极引导子女形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恰当的教养方式对于农家子弟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谐有爱,关系亲密、自然的家庭可以为子女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排除外界干扰,专心学业。并且,在家庭生活幸福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内心有爱,充满自信,能够更勇敢地去迎接困难与挑战。因此,父母应尽可能掌握亲子交流的技巧,积极与子女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尽可能地倾听且尊重子女的想法和意见,最大程度给予子女情绪性支持和抚慰;尽可能地营造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