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导师,力图让学生从“积极的学习追随者”发展成为“有为的未来领导者”是实现未来教育事业伟大宏图的关键。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
(1)教育变革对教师教学领导力发展的新要求
众所周知,21世纪将是变革的世界,因此人们必须在充满活力的多样文化的世界变化背景下,能够自主地、互相适应地积极主动地应对变化,而这种应对变革的综合能力就是领导力。教师对待变化和在变化中教学以及帮助学生在变化中学习,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变革能力和领导力素养的个体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在教师的教学影响下,学生才得以学习和成长,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对培养学生发展至关重要,故教师的教学领导力生成与发展成为关键。高校里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教师群体更应成为熟练的、坚实的变革力量。教育有着一种独特的在于其他部门的合作中领路的责任。故对于目前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普遍缺失领导力文化和氛围的现实,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概念、构成因素的明晰更能成为突破当下教学效能困境的良药,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趋势所需以及社会进步的根本诉求。因此,了解进而深知教学领导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现状问题是提高教师领导力的基础和必经阶段。
(2)教育质量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相关政策对教学领导力的大力推动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以进一步提高素质与教学水平,使他们能以“品格精神”和“知识精神”来培养和影响学生,从而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因而教师群体教学能力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突破口,“德育发展”会为“能力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价值引领而教师教学领导力是以教师的品格、信念和价值观等为内在核心。以能力的整合发展为外在核心的统一体,了解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生成与发展,发挥教学领导力效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作为学生学习领导者的教师,学业成就的引领者,人生发展的导师、教练和培育者,让学生从“积极的学习追随者”发展成为“有为的未来领导者”是实现未来教育事业伟大宏图的关键,故教师肩负着高效发挥教学领导力潜在魅力的重任和使命。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国内研究现状
基于对教师领导力内涵的探究,国内文献中对教师领导力范畴的划分一般倾向于分成“能力说”“力量说”“影响力”三类,“能力说”指出,教学领导力是领导者影响老师、学生等利益相关者,合理协调课堂和教育活动,并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从而促进学生成长的能力。牛甫和张辉认为教师的领导力是指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高效的控制整个教育流程的知识过程,并指导和鼓励学生开展高效学习,从而帮助他们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1]“力量说”认为,其指教学领导者对课堂教学施加影响,使课堂教学高效运行从而达到预定效果的某种能力。例如李冲锋等学者从教师教育地位和领导者作用、教学和管理活动之间存在着高度的趋向性出发,提出“教师成为领导者”。从研究教学领导者的多样性入手,认为教学领导力是教学参与者对课堂教学施加影响以达到有效教学效果的能力。随着教学主题的变化,教学领导力内容也包括了宏观、中观、中观和微观之中的微观层面,其中宏观教学领导力主要由院长承担的教学层面领导进行,教学组长则分别承担中观与中微观之间的教育领导,微观教学领导者则聚焦于教学层面的教育领导者。[2]“影响力说”认为教师教学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是老师教育艺术的精湛表现,即由老师引导学生以主动、自愿方式形成学习动力的过程影响力。
关于教师教学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研究,通过对领导学中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教师权利、教学情境要素等分析后,得出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和“六维度”的区分。依据领导力构成的要素,“三要素”认为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任务共同组成教师教学领导力[4];随后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影响力、学生追随力和课堂教学文化相互作用实现了教师教学领导力“四要素”,包括“教学主导力”、“教学决策力”、“教学组织力”和“教学效力”[5];“五要素”以传统的“五力模型”为研究结构,认为前瞻力、感召力、影响力、决断力和监控力是教师教学领导力的主要构成[6];吴晓英学者通过对领导学理论的系统梳理,建构了包含教师愿景创设力、教学决断力、教导执行力、沟通激励力、教学人际力和结果驱动力的六维结构[3];冯奕競则从教师权利视角探讨教师教学领导力包含的内容。职位权中,由《教师法》规定的教师领导依据;人格权则为“五要素”构成[6];黄丽丽和吴支奎学者以“泰勒原理”的分析框架,建构了教学主导力、教学决策力、教学组织力和教学效力的教学领导力结构模型[5]。
第2章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核心概念的分析与界定
2.1.1教学与教导
有关教学的定义,学者从过程和活动两方面界定。从过程角度看,教学是指教学活动过程,其包含教师“教”的教学活动,也包含学生“学”的学习,教和学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一个活动的二个组成部分,互相关系且不能割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意义;从活动角度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人类长期积累下来的知识,实现身心全面的成长和发展,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教学内容是人们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和认识,老师利用课堂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过程,是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从上述两个角度看,教学必备的两个主体要素是教师和学生,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中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和过程,通过教师适切的教学的方法和模式,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人。
有关教导的定义,古代《说文解字》里提出“导者,引也”。“导”有“指导、引导与启发”之意。[26]对比教学,教导侧重于教师引导、指导和启发学生行为,强调教师教的行为单方面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作用。因此,教学是教师教导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综合和统一。
2.2相关概念辨析
2.2.1教师教学能力
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界定,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促进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一种心理特点,由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知识的一般能力和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专业技能的特殊能力所组成。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实现相应的教学目的,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通过对科教研究、规划管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申继亮、王凯荣等学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种以认知能力为基础的特殊技能(职业技能)[28]。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教师认知、情感、知识及心理上的整合。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领导力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既有相同点又有所区别。首先,相同点在于两者皆是目标导向的,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领导力均是以完成课程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发展以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为最终目标。其次,不同点在于教师与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能力强调教师自身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修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影响,教师能力得以彰显。而教学领导力强调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是彼此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教师需要通过教学能力和教学业绩等方面吸引学生的主动跟随,学生的追随也会对教师的领导风格的转变产生影响。通过以管理者技能理论为分析框架,卓越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教学技术技能,是教学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必备不充分条件,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教学领导力的初级阶段是以教学能力为侧重点的阶段教学能力是教学领导力的可视化表现和评估内容之一。
第3章高校教师教学活动特征与教学领导力现状...................................15
3.1教学活动特征....................................15
3.1.1知识基础的专业性................................15
3.1.2权利保障的自主性.............................15
第4章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模型建构.....................................23
4.1影响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形成的因素..................................23
4.1.1教学概念技能的素养因素....................................23
4.1.2教学技术技能的知识与能力因素................................24
第5章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形成困境与提升路径..........................37
5.1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形成的多重困境..................................37
5.1.1教学概念技能中领导力理念的缺失..............................37
5.1.2教学技术技能中对知识传授的误解.......................................37
第5章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形成困境与提升路径
5.1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形成的多重困境
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自身素质的支持和动力激励,更需要外在能力的支持。尽管领导力发展在校园的价值和优势日益彰显,但实际状况也极大的限制了教师教学领导者的有机成长和效能发展,所以,明确限制原因,揭开发展愿景,突破实践困难对教师教学领导者的生成、发展以及有效开发有很大裨益。
5.1.1教学概念技能中领导力理念的缺失
20世纪80时代开始,在英美发达国家的“有效学校运动的改进”以后,“教师作为领导者”的意识更深入国民心中,并在全国层面上展开了大型教师领导者的培养和研究活动。[71]然而纵观在中国的教育实践,“教师领导”理念传播落后且我们的认识还未深人民心,对于“教育管理者只是拥有职位权力的校长管理者”认识的惯习,致使我们对教师领导力问题认知上的狭隘依然不减。而且,老师教学价值观的传递上不但出现“学习时间落后”问题而且也没成为“教育领导力是所有老师必须核心素养”的社会现实[72]。人们在意识层次上真正提出“教师作为领导者”概念的动作还比较落后,也是教师领导者建设和发展的重要阻碍。
现代西方的领导者研究已经开始由重视个人领导力发展转为重视团队的领袖信念与习惯发展,亦即领导文化的形成。而中国国内多数大学只重视学校个人领导力的培育和发展。但事实表明,个人英雄式的领导力量并无法促进整个学校的可持续成长,唯有形成适合学校领导者培育和发展的管理文化氛围,并建立人人皆有领导者的校园管理人文生态体系,才可以促进整个学校企业的持续成长。另外,由于科层管理工作对校园长远作用的根深蒂固[73],使我们长时间受到管理工作任务的限制,以共同完成上级各项任务为目标的教学绩效评价理念的兴起,使我国学校长期以来产生了封闭式与分离的机构气氛。因此,我国高校应积极宣传领导文化,鼓励教职工将个人领导与集体领导为自身己任,以共享领导文化营造学校氛围。
结论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质量迫切需要提高,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导师,力图让学生从“积极的学习追随者”发展成为“有为的未来领导者”是实现未来教育事业伟大宏图的关键,是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故教师肩负着高效发挥教学领导力潜在魅力的重任和使命,强有力的教学领导力是有效学校的核心特征,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力量。
第一,分布式领导理论提出处于社会不同层次的领导人在特定的环境区域中作用,实现各种功能,完成各种工作,最后实现组织任务的活动程序,可以通过机构内的多个组织整合,以实现不同模式、不同复杂程度的不同领域内的工作。所以,分布式领导理论通过赋权、协作、分享的基本理念,注重发挥个体的领导才智,关注领导行为的情境性,强调团队的合作行动,为教师的领导角色、领导活动和领导情境赋予合理性。基于管理者技能理论的研究,在高校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导向,对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既是是教学活动的“管理者”,也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据此,将教师教学领导力定义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为导向,对教育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运用,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启发的能力。该定义强调教师不仅应关注对教学“教”的领导,更应关注对学生“学”的领导。
第二,构建了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结构模型和阶段模型。针对高校教师教学知识基础的专业性、权利保障的自主性、互动对象的成熟性的独特特征,以管理者技能论为基础,从技术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三个维度,提出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包括目标格局力、教学决定力、教学自控力、组织沟通力、教学信任力和教学变革力六个要素,进而构建了“三维六力”高校教师教学领导力结构模型,并阐述了教学领导力在教师师职业发展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事实上,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教学领导力的维度也相应地呈现动态变化。参照李剑教授对教师职业生涯的阶段划分方式,教师职业生涯主要经历新手型教师(教龄在5年内)熟手型教师(教龄在5—15年间)和专家型教师(教龄在15年以上)三个阶段。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