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教育论文范文:动机视角下大学生学习行为分析——基于高校通识公选课的实证探讨

发布时间:2023-04-28 23:17:1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学习动机概念、动机测量等相关的文献研究,对本研究中学生的动机维度构建进行了分析,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动机的自主性将学生的动机分为内控型动机和外控型动机,其中,按照动机需要的性质和高校通识课学生特征,又可将内控型动机划分为兴趣、认知动机、成就动机,外控型动机可细化为自我提高动机、附属动机、交往动机。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缘起

1.1.1研究背景

2017年,美国在《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提出,教育者可以通过使用技术,吸引学习者参与到学习中,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联通并加强其学校内外的学习体验[1]。2018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中提出,探索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的典型途径,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计算机智能技术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利用智慧学习平台,为高校教育教学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服务支持。2019年,国务院在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明确提出,未来的教育形式必须要做出变革,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利用现代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2021年发布的《地平线报告》[3]中,再次强调了混合教学模式、学习分析等是未来高等教育教与学变革的关键技术和实践。由此可见,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和必然趋势。

教育论文参考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4]中提到,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教育数量向教育质量的转移,标志着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培养大批高质量的本科生是建设我国“人才高地”、“人才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众多重大创新和变革正处于高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高校中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建设,是推动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地图”的第一站,创新类通识课程有着知识启蒙和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

1.2研究内容及目的

1.2.1研究内容

本研究首先对学生动机情况进行调查并聚类分析,依托超星学习通课程平台中所采集的各类学习过程数据,分析不同动机群体的学习行为特征和行为模式,判断不同动机群体的学生动机与学习行为及成绩是否具有相关性,最终根据研究结果构建相关策略,达到提高高校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内容:

(1)对高校通识课程学生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学习者动机的概念、维度、算法等进行了研究与总结,由此构建了本研究的高校通识选修课学生动机调查量表,并对选修本研究中课程案例的大学生进行动机调查和分析,根据收集到的量表数据,将学生聚类成不同的动机群体。

2)学习行为的框架构建和分析研究

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学习行为分析的概念、维度、应用及动机与学习行为的关系理论等进行了梳理与归纳,构建了本研究的学习行为分析和编码框架,依托超星通课程平台,收集通识类课程《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探究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动机群体间学生学习行为模式。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3)对动机与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对不同动机群体的学生的动机与学习行为及学习效果使用SPSS26.0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动机和学习行为是否与学生学习效果之间存在密切影响。最后,结合部分学生访谈分析结果,得出提高高校通识课程质量的研究策略与建议。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概念界定

2.1.1动机(Motivation)

动机(motivation)一词多被用在心理学领域,指引发或维持某一行为的倾向,用来描述激发人们从事某种行为活动的力量和念头。

关于动机的涵义,恩格斯(1972)[8]曾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切有意识的、合理的行为都是由动机所引起的”。Pintrich等人(1995)[9]在其研究中提到,动机是一种由目标对象引导、激发、维持的内在心理过程。美国心理学教授奥姆罗德(2015)[10]认为“动机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能够唤醒并维持人类行为,使其朝着一定方向不断前进”。我国学者张爱卿(1996)[11]将动机定义为一种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能够激发、维持行为,使个体内外相协调的动力因素。学者邵瑞珍同样将其定义为一种维持个体行为的内部唤醒状态。由上可见,动机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动态的心理过程,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大都大同小异。

在教育学领域中,动机也一直是被专家和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学者Dornyei(1998)认为学习动机是一个涵盖刺激或减弱学习欲望、激发或终止学习行为等一系列环节的动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同方面的影响,个体的学习动机是不断变化的。我国学者张大均(1999)[12]在其研究中指出,学习动机能够说明学生学习的原因和努力程度,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动力。陈琦(2007)[13]在其《当代教育心理学》中,认为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主要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构成。陈梅芬(2017)[14]认为学习动机是激发、指向、维持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也是环境刺激与学习行为变化之间的中介变量。综合以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动机及学习动机的定义,本研究中将学习者的动机定义为:在内部需求和外部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学习者为达到某一目标,持续性发生学习行为的动力因素。

2.2理论基础

2.2.1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决定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专家Deci和Ryan提出的基于周围情境感知而进行自我行为决定的动机过程理论[33]。自我决定指的是个体出于自我愿望感、选择感及体验感而参与到某一活动的过程,个体在充分认识到目前的个人需要和所处的环境信息后,对个体的行为作出自主选择。经过四十年的发展历程,自我决定理论已经发展成较为成熟的理论模型。

自我决定理论与其他动机理论最大的不同是,它不是把动机看作一个单一的概念,也不是把动机简单地区分为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部动机(external motivation),而是把动机看作一个连续体,根据个体行为动机自主程度的差异性,分为无动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三类[34],并且随着个体需求及周围环境信息的不断变化,个体行为动机自主程度也会随之变化,在一定情况下,无动机可逐步朝向外部动机发展。对于相同的活动行为,不同的个体产生的动机可能来自内部也可能来自于外部。内部动机指个体以活动本身为出发点,参与到其中,并且当内部动机被激发时,个体具有高度自主性,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坚定的意志控制,这是一种自主的动机形式。外部动机则是由于为了获得某种独立于活动本身的结果而参与该活动的倾向,其产生的行为往往是工具性的,通常需要由外部压力来激发[35]。在一定条件下,外部动机可以通过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和整合调节等方式向内部动机转化[36]。无动机指个体非自我决定性的行为,大都具有无目的性、随意性等特征。自我决定论强调动机是一个由无自我决定动机向自我决定动机发展的过程,只有自主程度较高的学习动机才能带来高绩效的学习效果,通过外部环境来改变个体行为自主性,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动机,最终提高个体的行动效率。在教学中,不同动机是学生产生不同学习行为的重要原因,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更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学习者的自主性越高,动机越强,其学习行为更有效。通过改变外部教学活动来改变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第三章高校通识课程学生动机现状调查......................18

3.1问卷编制.............................................18

3.1.1动机维度分析....................................18

3.1.2动机量表的修改.........................................20

第四章高校通识课程学生学习行为投入研究...............................32

4.1动机与行为关系理论...........................32

4.2学习行为分析框架构建.......................................32

第五章高校通识课程学生学习效果研究...............................62

5.1学生学习效果量化分析..................................................62

5.1.1学生学习效果调查问卷.........................................62

5.1.2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63

第六章动机视角下高校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的策略构建

6.1活动设计策略

教育论文怎么写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顺利开展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有效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行为的发生。在上文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中,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均与课程访问行为、阅读行为、测试行为及讨论行为等表现出密切相关,这说明学生的各类行为活动的参与情况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本节通过对课程活动和课程资源加以设计,以促进学生基于混合式教学平台中,围绕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活动驱动式的自主学习方式,推动其深度参与课程平台中的学习活动,在与活动中完成知识建构。

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活动是学习者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内隐和外显行为,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课程学习活动是混合式教学中的核心,学生能够通过参与课程学习活动,完成从学习的被动方到学习主动方的角色转变,而课程活动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其学习自主性,以提高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发生。

第七章总结与展望

7.1研究总结

首先,对通识选修课《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中学生的动机进行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学习动机概念、动机测量等相关的文献研究,对本研究中学生的动机维度构建进行了分析,在自我决定理论的基础上,按照学生动机的自主性将学生的动机分为内控型动机和外控型动机,其中,按照动机需要的性质和高校通识课学生特征,又可将内控型动机划分为兴趣、认知动机、成就动机,外控型动机可细化为自我提高动机、附属动机、交往动机。在此基础上,编制高校通识选修课学生动机调查问卷,最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高校通识选修课学生的动机现状,并以此为依据,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法》中的学生按照动机分别划分为稳定型动机群体、内控型动机群体、外控型动机群体。

其次,对不同群体中学生的行为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行为序列分析。以超星通学习平台为依托,对平台中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究学生动机及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和不同动机群体间的学习行为路径差异,通过差异性分析可知,不同动机群体的学生在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的查看课程资料次数、课后作业提交次数、课后作业得分、课堂小测正确率、讨论区跟帖数及回复数等行为指标中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在动机与学习行为的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学生的大部分学习行为主要与内控型动机表现出了较强正相关性,学生学习行为受外控型动机的影响较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外控型动机也许会阻碍学生学习行为的发生(附属动机和课程访问时间呈负相关)。其中,作业平均得分、小测正确率、讨论区跟帖数、参与课堂讨论数、资料浏览数、课程访问时间等行为均不同程度地与内控型动机表现出相关性,这表明这些行为特征更能够体现学生参与到课程平台学习过程中的自主积极性和认知深入性。

此外,本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本研究在已有相关的问卷基础上(CEQ、NESS等),从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收获和课程作品成绩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动机各维度变量、学习行为各项变量与学习效果的各维度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大多与其课程开始前的选课动机呈显著正相关,但在后期的课程学习中,课程平台的访问次数均降低了其学习体验感和学习收获维度,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选课动机决定了其在课程中的学习体验和收获情况,而在学生课程作品的成绩相关性分析中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操作与其相关度明显是高于学生的各维度动机,尤其是学生浏览课程资料的次数与学生作品成绩呈高度相关。在相关性分析后,本研究从三个动机群体中,分别又抽出课程活跃度优、良、中的三个学生代表,进行访谈分析,通过访谈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动机群体中的学生在经过课程学习后,均有不同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收获,但相同的是,不同动机群体的学生均对高校通识课程采取混合式教学表示了赞同。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