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模板代写:乡村小学课外活动开展困境及改善策略探讨——以即墨区J村小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3-04-10 23:23:45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展,乡村学校的教育也越来越趋向城镇化。从大方向到小活动,城区就是乡村学习的榜样。然而对于许多乡村学校来说,在由农学城的过程中,在学习城区先进的同时,渐渐地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底色,“乡”的部分舍掉了,而“城”的部分学得又不完全,于是在这种城与乡的交界处陷入发展的困境。

第一章乡村小学课外活动的解读

一、乡村小学课外活动的内涵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中的这句话说明在古代已经出现了课外活动的教育形式。所以探讨乡村小学课外活动须要从课外活动开始。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课外解释为“学校上课以外的时间”,是相对于课堂来说的。而对于“活动”的解释之一就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那么课外活动可以理解为在课堂以外为达到特定目的的活动。

教育论文怎么写

在《教师百科词典》中课外活动被界定为在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它是学校实施德智体美教育的关键途径。课外活动不仅让学生的知识领域得到拓宽,还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培养和发展,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中小学教育词典》中,课外活动是指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学校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更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辅助和补充。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多样的,如“全校性的、班级性的、小组的、个人的。”

美国《枫丹娜现代思潮辞典》将课外活动解释为“延伸到课堂之外、师生一起参加的学校活动。它包括个别教学(辅导)、开导以及其他形式的牧师般的关照,帮助学生们组织田径、文化、社会及业余爱好俱乐部的活动,以及在假期里聚会、野营或考察。”

二、乡村小学课外活动的独特意蕴

课外活动已经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而这种地位的确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人们认识的水平逐渐提高才形成的认识结果。然而要厘清乡村小学课外活动的独特意蕴,要先明确以下几点:第一,开展课外活动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个性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知识传授的课程教学的任务。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只学习课堂上的知识无法达成教育目的实现,这就需要借助课外活动的力量。所以,课外活动无论是从目的、内容组织形式或者方法上都应与课程教学不同。第二,课外活动在计划开展以后,人们逐渐地发现在很多方面,课外活动有独特的价值,并想继续增强它的计划性,想让其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所以课外活动的某一些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的教育观念不同而产生改变,某些特点取决于当时的教育和社会环境,是现实需要的体现。第三,对课外活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有清醒地认识,是把握课外活动特点的前提,否则会因为认识的偏差,导致实践结果的偏差。笔者认为,乡村小学课外活动除具有课外活动的性质以外,乡村小学的课外活动在乡村的大环境下具有以下独特的意蕴:

(一)乡土性

费孝通认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他认为“土”字虽有藐视的意味,但是却用得最好。土字的基本意义就是泥土,乡下人对泥土有天生的依赖,土是他们的命根。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我国乡村地区的村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乡土文化。学校教育从本质上来说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学校教育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与城市教育不同的是,乡村学校的教育从诞生到发展都源于乡土。陶行知认为“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农业没有教育,就失去了促进的媒介。乡村教育要以乡村生活为指针,建立适合乡村生活的活教育。”[1]“乡土性是镌刻在乡村学校身上的自然属性,它代表着乡村学校的固有本质。”[2]虽然城镇化的进展带动了乡村教育学习城市教育的步伐,但是许多乡村学校立足乡土实际,找准乡村教育定位,借助本校的优势创建了特色学校。这些特色学校根据本地的乡土资源,开展特色活动。如即墨蓝谷高新区的一所小学,因学校周边土地资源丰富,该校就开展了一系列与农耕有关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涉及到农具、耕种、收获等。如“农具知多少”“我的责任田”等,这都是乡村小学课外活动乡土性的体现。

第二章乡村小学课外活动开展的困境

一、课外活动目标模棱两可

在组织心理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目标设置理论,主要用于解释个体在工作情境中的成就行为。[2]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行为,受有意识的目标引导。[3]课外活动的开展也应该受到有意识的活动目标的引导。因此,教育者和学生都应该深刻地了解活动的目标,以指导参与活动的主体的行为。笔者在乡村小学工作时发现,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对课外活动要达成的目标不了解,在活动开始前不知道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在活动结束之后也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后,校长处于学校管理系统的核心地位、决策地位。[4]因此笔者就课外活动目标的设定依据、总体目标以及年级对应活动目标对J乡村小学的校长进行了访谈。通过“学校所开展的课外活动的目标是依据什么制定的?学校有总体的活动目标吗?每个年级的活动有相应的目标吗?”等问题,了解乡村小学校长对活动目标的态度,以下是访谈内容。

刘校长:“作为咱们乡村学校来说,开展课外活动大都是按照上级部门的文件来的。上级部门发的活动方案里基本都有个目标,但是一般也就是以“为了促进……”开头几句话,说实话没有人会仔细去看这个目标,也不会再去思考活动目标,只能看看活动的具体要求,比如说以什么形式开展,什么方式上交,什么时间截止以及最终的奖评等这些具体化的要求。有些课外活动确实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也想让学生通过活动能有所进步,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还是很难做到,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安全、学生的纪律以及家长的顾虑,所以即便是确立好了活动目标也不一定能实现,所以我们学校认为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并不重要,也没必要过多地去了解,我们只要按要求去开展活动就好了。上级文件要求开展什么活动就开展什么活动,要求几年级学生参加那我们就让几年级学生参加。既然是上级要求开展的活动,那肯定是对学生有用的,我们照做就行了,不需要再去了解活动目标,也不需要再去精心制定其他的活动目标。因此学校所制定的总体目标基本都是虚的,至于年级对应的目标,这就分配到各个年级的负责人,他们或许知道活动目标吧。”

二、课外活动内容零散无序

活动内容是活动参与者在活动组织者的指导下,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也就是开展活动过程中具体的环节或者活动步骤。据以往的调查研究以及笔者的观察,乡村小学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内容主要来源于上级的文件,文件上要求要开展什么类的活动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参加。以即墨区乡村J小学为例,在2021年上半年学期开展的课外活动有“学雷锋”“端午粽情”“六一儿童节我是新时代好队员”等跟节日有关的课外活动,学科类的只有英语的模仿秀。纵观这些活动,我们能大致了解它们的相同点都是跟节日有关,但是活动与活动之间却缺少内在的连续性。每个活动看起来都是独立的,从活动内容来看这些活动就显得杂乱无章,没有顺序。如果再想要探究开展这些活动学生能从中学到什么,学生的哪些能力能得到提高就很难衡量。除了依靠文件,学校或者教师也会自主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但是因为缺少理论的指导和对学情的调研,活动内容往往具有随机性和繁杂性。这就会导致课外活动质量不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下面是笔者通过“您认为在课外活动的内容设置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这一问题对J小学的教师代表和管理层代表进行访谈。

班主任王老师:我觉得在内容设置上班主任最有发言权。我们这学期的课外活动比以往要多一点。语文的“识字小达人”“我是小书法家”,数学的“口算小达人”,看起来开展的活动挺多,学生参与得也比较开心,但是对于学科来说,这次活动结束之后,要时隔很久才能开展下一次活动,因此前后内容根本连接不上,学生的活动效果因为缺少坚持也不理想。因此我觉得课外活动的问题在于内容不能连贯起来,前后没有承接性。

教务处孙主任:学校举行的多是集体性的活动,这些活动一般都是选择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内容,因为如果分开学段来组织活动,那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各个学段也难以保持协调,所以活动的连续性无法兼顾。另外如果要创新课外活动的内容,就会对组织活动的教师要求比较高,以我们学校的师资水平,也很难保证对课外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三章乡村小学课外活动开展困境的原因分析...........................31

一、课外活动认知存在偏差...............................31

二、“功利主义”教育依然存在......................................34

三、乡村教师乡土知识匮乏..........................................35

第四章乡村小学课外活动的改善措施...................................42

一、更新管理观念,提高认知水平....................................42

(一)更新观念,坚持以生为本....................................42

(二)提高认知,重视课外活动....................................42

结语........................59

第四章乡村小学课外活动的改善措施

一、更新管理观念,提高认知水平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就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环境等外在的因素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乡村小学要想依靠优质的课外活动实现教育目标,就要充分发挥乡村小学自身的积极主动性,努力发展自身来实现课外活动的优质发展。

(一)更新观念,坚持以生为本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人本主义思想认为教育应充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潜能的发挥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小学在各方面都在模仿着城区学校,相对于城区教育来说,乡村教育就是落后的代表。对于乡村教育来说,“核心的教育价值主体是乡村儿童,相应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就是乡村教育对于‘乡村儿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价值取向。”[1]在一些乡村学校,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从教学到管理,乡村学校沿袭着旧的传统,管理手段简单粗暴,机械生硬,缺少科学性和自主性。在乡村,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乡村学校的教育者重视对学生外在的管理,更倾向于监管和看管,甚至有些程度深的可以用“管控”来形容。这就忽视了学生内在的需求以及个性的发展。再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不管是学生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都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当代的学生更是具有自身时代的特点,如果学校教育者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发展,没有做到因时因地制宜,那么学校的管理观念就会一直停留在过去,鲜有改变。因此,在乡村小学,教育者应该及时更新观念,坚持以生为本的管理观念,保持时刻学习的态度,才能对课外活动的开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教育论文参考

结语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展,乡村学校的教育也越来越趋向城镇化。从大方向到小活动,城区就是乡村学习的榜样。然而对于许多乡村学校来说,在由农学城的过程中,在学习城区先进的同时,渐渐地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底色,“乡”的部分舍掉了,而“城”的部分学得又不完全,于是在这种城与乡的交界处陷入发展的困境。

笔者通过对即墨区乡村小学课外活动的管理来看,分析出乡村小学开展课外活动出现的问题以及成因,并初步探讨了乡村小学开展优质课外活动的措施,然而乡村小学开展优质有效的课外活动并非易事,首先面临的就是教育者们观念的转变。如何扭转教育者对课外活动的认识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其次是乡村教育特色资源的利用问题。乡村小学的乡土资源得天独厚,乡土文化深远悠久,乡村小学能否发现这些资源并做到合理利用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乡村教育所培养的乡村孩子们又能否在这样的乡土环境中保留着单纯、善良、朴实,能否坚持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理想和现实,毕竟是存在一定差距的。在城镇化大背景下的乡村小学,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机遇,能否勇敢抓住?面对挑战,能否在保留乡村底色的前提下,将课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能否在城镇化进程中将本土特色融入到现代化元素中,达到一种新的和谐?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