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文代写: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关系思考

发布时间:2023-03-09 23:35:1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更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多学科融合,交叉综合分析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初中生网络欺凌的防治提出多维立体、切合实际的建议。

第一章初中生网络欺凌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社会联结理论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在法学中的重要分支——犯罪学中,社会联结理论、差别接触理论以及结构紧张理论最具有代表性,其中社会联结理论被称为最杰出的、影响最广泛的社会控制理论之一。通过对社会联结理论的概述,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进而分析其对初中生网络欺凌行为研究的意义。鉴于初中生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管理上的“失控”,而社会控制的强弱取决于社会联结的强弱,因此增强单式个体与社会的联结来探索相应的防治对策,有利于初中生对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

教育论文怎么写

一、社会联结理论的概述

1969年,美国著名犯罪学家特拉维斯·赫希(Hirschi Travis)在《少年犯罪原因探讨》一书中提出了社会联结理论。在犯罪学早期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是以罪犯为研究中心,分析少数人为什么会犯罪。而赫希却看到了这些研究的另一面,即“大多数人为什么不犯罪”。况且,赫希深受霍布斯性恶论的影响,以致于赫希认为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都有犯罪的可能。并表示人都是自私的,是否犯罪是权衡既得利益与所付出代价之间关系的结果。因此,赫希以“人为什么不犯罪”为研究中心,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犯罪学。那“为什么人不犯罪”?赫希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发现,人之所以选择不犯罪是因为个人与社会的联结。并认为,当个人与社会的联结程度强时,人的越轨或者犯罪行为就会削弱,反之亦然。而所谓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结可理解为约束力。当个人与社会联结性较强时,人就会去遵守社会的准则和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如若联结性弱,则会打破这种常规约束从而违反社会道德,甚至触犯法律。因此,建立密切的社会联结,就能有效预防或者减少个人的越轨或犯罪行为。而这种联结可分为依恋、奉献、参与和信念。

依恋,是指个人与社会又或者具体地说是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联结,是一种情感联系。依恋主要体现在个人与社会中各种大大小小组织的感情,就像是家庭、学校、公司等社会组织。

奉献,是指一个人在实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如较高层次的教育或者社会地位等)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社会联结理论认为,只要个人投身此类传统活动中,并为此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削减实施越轨行为的条件,从而降低越轨行为的发生概率。[2]并且,如果存在越轨行为,个人将会付出应有的代价,以致于间接影响期望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最大化行为假设及对本研究的意义

不论是“经济人”假设、“理性人”假设还是“最大化行为”假设,西方经济学在关于人行为的一系列假设方面增强了解释力。强调人只是一种“经济动物”,会在理性思维控制下权衡其社会行为的利弊,以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探讨初中生网络欺凌现象中的理性经济人行为,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他们实施欺凌的原因,并提出通过增加初中生实施网络欺凌的成本或者降低实施网络欺凌的收益,以减少追求最大化行为,规避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

一、最大化行为假设的概述

在经济学的领域中,研究者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合乎理性的人”,故此提出了“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主要是指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中都是理性的,所有的行为都经过理性的判断,权衡利弊之后的结果。这一思想被认为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国富论》中“经济人”假设的升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缺乏一定的理性,一切以利益为主,容易冲动或感情用事。在“理性人”看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必然的,但要在既定法律制度保证和不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将资源合理有效的发挥其最大功效。不过,“经济人”假设存在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毕竟它只是经济学的一种研究分析工具罢了。从“经济人”假设与“理性人”假设中,我们可以察觉到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最终目的是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在面临行为选择时,个人总会偏向于选择最大化行为。由此可见,最大化行为假设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之上。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围绕着最大化行为假设进行着,如商家、企业甚至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活动。在社会规则的约束下,运用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其中社会资本包括经济资本、政治资本、文化资本以及符号资本等。可事实上,理性,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总有少数人在从事社会活动时缺乏理性,无法合理的做出决策,在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了他人或者社会利益,如社会越轨行为或者是犯罪行为等。

第二章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的概念

第一节父母监控的概念界定

上网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从个体和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区分。个体因素中,人格作为稳定的特质受到关注。环境因素中,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被多次强调,其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塑造有着重大影响。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够很好地阻止青少年冲动性网络使用,同时父母对子女过度网络使用的反馈和网络使用内容的规则制定能有效预防不良网络行为的产生。作为父母教养方式中一种关键性的手段,父母监控的概念界定须追本溯源,只有这样才能究其核心内涵。

一、父母教养方式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可知,每一个个体都存在一个微系统,而这个微系统能对个体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青少年阶段,家庭是他们主要的微系统,也是社会化最关键的场所,尤其是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更是微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对其行为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许多学者深信不疑,并终身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不过,到目前为止,对于父母教育方式的概念界定还在进行中,还未形成统一的概念。虽说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已有的概念界定中找出共同点,主要是从态度、情感又或者是行为三个方面出发。其一,少部分认为父母教育方式是一种态度,如达林(Darling)将父母教养方式定义为家长与孩子互动过程中的态度。[1]其二,由于相信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着独特的风格,因此罗云等人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情感表现,是父母在家庭这个情境中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产生的。[1]其三,作为孩子的榜样,父母的行为对其影响最深,所以张文新把父母教养方式当作是一种教育行为,认为是父母对孩子履行抚养义务过程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持久的行为方式。[2]其四,是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彭文涛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综合体,包含了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方式,这是目前运用最为广泛的定义形式。

第二节教师支持的概念分析

青少年不同于儿童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对社会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于是开始质疑现有的规则。伴随网络时代的发展,青少年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上的不良信息,这时最重要的就是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引导,而教师正是这一阶段的重要领路人。教师不仅能在青少年的学习上给予指导,还可以在其生活方面提供物质、信息、情感上的帮助。因此,教师支持是青少年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之一。虽然目前国内外对教师支持的研究颇多,但很多学者将社会支持系统中的思想直接应用到教师支持研究中,这有失偏颇。这又是为何?作为社会支持的外延部分,在了解教师支持之前,我们应该从社会支持开始,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系统的分析教师支持这一概念。

一、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的研究起源于1965年,早期的社会支持开始于社会学和社会精神病学等理论,当时的社会支持理论指出社会支持存在主效应模型,也就是说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相互交流,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具有普遍增益的效果,能提升个体的身心健康,使人处于愉悦的精神状态。[1]不过,不同的学者来自于不同社会领域,研究方法、方向以及目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以致于他们对社会支持的理解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通过归纳分析还是存在以下共通点:其一,社会支持主要是为了满足某人一定情境中的需要;其二,社会支持来源于他人的资源给予;其三,社会支持属于社会关系的产物。如托尔斯多夫(Tolsdorf)从社会支持的功能角度出发,认为社会支持是一种在于帮助某个中心人物实现个人目标,或者是满足某一特殊需要的行为。[2]而心理学家萨拉森(Sarason)则将社会支持理解为多种形式的援助,是客观存在或个体能感知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类帮助。

第三章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的问卷设计.................................49

第一节问卷设计..................................................49

一、父母监控量表................................................50

二、教师支持量表.......................................51

第四章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的调查现状描述...............................67

第一节初中生的父母监控现状描述.....................................67

一、父母监控的总体情况..........................................67

二、父母监控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67

第五章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的关系.....................................77

第一节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的相关关系............................................77

一、父母监控与初中生网络欺凌的相关关系...............................77

二、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的相关关系......................................78

第七章初中生网络欺凌的防治

第一节初中生网络欺凌的防治路径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初中生网络欺凌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复合的;也不局限于初中生个人,而是与家庭、学校、社会整个大环境密切相关;网络欺凌的治理过程也并非静止的,而是动态的,是网络发展与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碰撞产生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初中生网络欺凌治理工作的“内卷化”是一个必经阶段。基于这种认识,建立多维立体的防治体系,寻求破解初中生网络欺凌治理“内卷化”的路径是本研究的重点。因此,本研究以目前国内外针对初中生网络欺凌已有的治理对策为经验,结合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主要从父母监控和教师支持两方面出发,突破现有的治理困境,建立了一个全周期——多主体——多模块的初中生网络欺凌防治体系(如图7.1)。

教育论文参考

结语

一、研究贡献

现有网络欺凌的研究大多数从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角度出发,考虑单一因素对其影响,并且研究对象也比较广泛,无法聚焦。而且从知网检索的内容来看,鲜有学者从教师支持的角度研究初中生网络欺凌问题。

(一)研究父母监控、教师支持共同作用下对初中生网络欺凌的影响,是对前人研究的些许补充。

(二)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更是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多学科融合,交叉综合分析父母监控、教师支持与初中生网络欺凌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初中生网络欺凌的防治提出多维立体、切合实际的建议。采用多学科交叉分析研究,这是对目前我国初中生网络欺凌研究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