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教育论文案例:农村高中学困生成因及教育策略思考——以汕头市潮阳区X中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2-11-20 09:16:0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笔者以农村高中教育教学呈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编制了相关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配合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学困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全面细致地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也叫后进生、学习困难学生、学业不良学生等。关于学困生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在不同领域对其定义和特征的研究结论也各不相同。本论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研究中的“学困生”、“农村高中”、“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概念进行界定。

1.学困生

综合借鉴绪论部分中前人对学困生的概念界定,本研究将学困生定义为:在个人体质方面没有缺陷,具有正常、健康的智力能力和感官能力,因学习者本身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方法失当等,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的不利影响,在各个方面达不到学校教育规定的基本要求,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对其学习状况综合评价为“差”,但能够以有效的教育措施予以纠正的学生。

2.农村高中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意义上的概念。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发展城镇化趋势明显,这使得理论上的“农村”概念就很难把握。

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可以把人口密度,职业构成情况,生产技术运用和商品经济发达程度,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作为主要判断指标用以区别城市与农村①。因而在区域范围上县及县以下的乡(镇)、村应划在农村之列。按照此标准,学校所在地域类型可分为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包括县城学校、乡镇学校、乡村学校)。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乡镇普通高中类型的农村学校。

3.农村高中学困生

本研究中的农村高中学困生,在乡镇普通高中类型的农村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与同龄人存在较大差距,这里的“较大差距”主要指学生各门功课的总分远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中依据的理论基础分别为“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归因理论”,具体阐述如下:

1.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和他的研究搭档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在心理治疗中开始使用“生本教学”(student-centredteaching)和“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两个学习理论的术语,并将其称为“自组织的自我变化”学习①。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从金字塔最底端的基本生理需求到最顶端的自我实现需求,说明人的需求层次是从物质基础到精神层面,它强调了动机的重要性②。上述两位心理学家思想的核心都是强调人本主义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教育论文怎么写

人本主义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马斯洛强调了教育一定要以人作为中心,一定要以发展作为根本,一定要去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以及价值,积极倡导实现人的潜能。罗杰斯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个性和自我的充分发展,还要努力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创造出更多能够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发现的机会,同时强调了应该在教学中积极构建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第二章 农村高中学困生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

本文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为主要调查方法。其中,问卷调查以X中学的学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参照相关文献和前辈的研究案例设计出具体详尽的调查内容,旨在调查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因素;访谈主要围绕X校的教师和学困生的家长展开,通过面对面访谈、家访、电话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学困生形成的外在影响因素。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尝试总结出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问卷调查情况简介

(1)问卷调查对象情况

本研究以汕头市潮阳区X中学为例,之所以选择X中学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X中学有研究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X中学位于汕头市潮阳区的榕江片区,创办于2008年8月,该校硬件配套设备不够齐全,该情况与其他农村高中学校无异。学校场地规模小,仅有12个班级,学生人数近 800 人,在编在岗教师共61人。该校录取分数线较低,大部分学生由于考不上较好的高中学校,被迫选择到X中学就读,生源质量较差,且基本上来自榕江片区的西胪镇和关埠镇的农村。因此,以X中学为研究对象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二是研究的便利性和数据的真实性。本人在X中学任职,对学校的情况和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能方便获取更多的素材和资料。其次,教师和学生配合度较高,能够节约时间成本,所得数据也较真实可靠,调查研究的开展实施能顺利进行。

(二)调查实施

笔者在本研究中要求被调查者和受访者将自己的看法、观点如实的阐述、填写;借助数据分析、关键词提取等一系列方法,录入数据及整理内容,为后续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总结做准备。

1.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问卷调查法是本研究最主要的调查方法之一,本次研究利用问卷星发放《农村高中学困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具体可见附录A),对汕头市潮阳区X中学的354名学困生发放了问卷,最后共收回有效问卷354 份,有效回收率达100%。

2.访谈的开展和实施

访谈法是本研究的另一重要调查方法,与教师的访谈形式主要是以面谈展开的,与受访家长的访谈主要是通过家访、电话访谈等方式。对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间约为30分钟,并且在征得受访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访谈记录,通过笔录和手机录频等方法搜集资料,根据记录结果再进行整理和总结、最终得出本调查的结论。

教育论文参考

第三章 农村高中学困生的主要特点和成因分析................33

(一)主要特点.........................33

1.学习成绩不理想........................33

2.学习目标不明确...............................................33

第四章 关于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教育对策探讨................................43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43

1.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创设学习氛围.................................43

2.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44

结语............................59

第四章 关于农村高中学困生的教育对策探讨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

为学困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能够让他们产生归属感、集体感,能够激发他们积极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奋斗精神,使学习效果实现质的飞跃。

1.利用农村特色资源创设学习氛围

农村的条件和环境与城镇有着较大的悬殊和差距,而出生于农村的孩子也不同于城镇的孩子,父母辈大多在家务农,而他们从小就在田地里摸爬滚打,还帮忙家长干农活,所以他们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自然比城镇的孩子更有优势,更加自信。

农村高中学困生亦是如此。当提及他们熟知的话题时,学生,包括学困生都饶有兴趣。笔者认为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特点,设法在学习方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巧妙地利用农村特色资源渗透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像汕头市潮阳区X中学,地处榕江片区,该区域以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并且积极推进三棱橄榄、乌酥杨梅、反季节香蕉、台湾甘蔗等4种特色农产品,该区域的乡土地理研究资源非常丰富。

X校中的庄老师利用周边的资源条件,构建地理课堂,开展探究性学习,且她作为领头人探究的科研课题《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研究》被确立为汕头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研究项目(课题批准号:2017GHB084),于2018年12月顺利结题。庄老师利用农村特色资源构建课堂的创新教学方式,受到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地理学科的热情,同时,X校地理科成绩的排名稳居榕江片区第一名,庄老师的成功教学案例可以作为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借鉴,尤其是对于缺乏自信和学习兴趣的学困生而言,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结语

农村高中生的学困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的发展,影响了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更是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因此,切实有效地解决学困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家庭等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帮助学困生“脱困”。

本文以汕头市潮阳区X中学为例,以研究的背景、现状的调查、成因的分析、对策的提出为线索,对农村高中学困生成因和教育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笔者以农村高中教育教学呈现的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立足点,编制了相关的调查问卷,访谈提纲,配合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方法,对学困生自身、学校、家庭、社会四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全面细致地对学困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学困生自身的因素是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原因,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意志品质、心理素质等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重要因素。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家长的素质水平、家庭环境、学校的校园文化等对学困生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此,笔者在对策方面提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建议。 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如研究的对象只局限在一所学校,研究的说服力稍显不足,范围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其次,在教师访谈、家长访谈中,选取的样本较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做进一步的调查;再者,本文的问卷分析技术、论文撰写能力等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