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例代写: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现状与问题思考——以江西省Y县为例

发布时间:2022-10-22 18:10:58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把握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推进机制,按照以下思路来撰写本文:从Y县“三个课堂”建设的现状,“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对“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落实“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改善策略。

一、小学“三个课堂”应用的现状与成效分析

(一)小学“三个课堂”的应用现状分析

1.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

鹰潭市通过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将网络教育资源进行全面覆盖。积极建设“三通两平台”,创设宽带接入和网络覆盖的环境,最终完成校校通、人人通和班班通建设,从而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全面覆盖,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从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数据可以看出到2021年11月份鹰潭“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成果。

在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方面,鹰潭市共计521所学校,其中边远学校有74所,为全面覆盖数字教育资源,鹰潭市大量投入信息化建设,保证安装配置对应的接收和播放设备,打造全市学校的信息数字化,实现“信息数字化校园”。

教育论文怎么写

以下是一组具体的数据:鹰潭市共有学校521所,教室总数为5518所,多媒体设备共5356间,覆盖率为97.06%。宽带接入率达到99.81%,已接入520所学校,平均宽带速度为335M。学校校园网建设率为92.9%,已建设和已接入校园网的学校有484所。教育城域网建设率达到100%,7个下级地区均已建设教育城域网。到2014年,全市也实现了互联网全接入工作。构建了整个市、区教育信息数据系统,互联网数字化设备配置齐全。网络控制室、交换机、服务器和路由器均配置到位,并且做到统一机柜,统一标识。每个学校都建设好了网络中心,为“三个课堂”的开展提供了基础的硬件环境设施。

在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方面,鹰潭市全市共521所学校,每个学校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都配置完善,有一体机、计算机、投影机和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室都安装了网络宽带,改造建设农村薄弱地区的教学设施。截止到2013年,建设了400多个多媒体教室,覆盖30多所乡村校园。2014年,多媒体教室建设改造逐渐增多到1000多个,增至50多所学校。2015年完成了建设贵溪市、龙虎山风景区、月湖区和信江新区的多媒体建设工程。并建设了一批计算机教室、视频互动和远程教育教室。鹰潭市的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521所学校中,就有457所学校开设了网校(数据来源于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进展信息系统)。校园网络宽带的客户端安装已安装5376间教室,安装比率达到100%,鹰潭市所有学校均已覆盖网络。

(二)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成效分析

“三个课堂”在中小学校广泛的应用且日益常态化,学校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三个课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三个课堂”在资源建设中的作用

为促进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资源对接,帮助薄弱学校开齐开足课程,实现城乡学校间网络课程的同步,需要建立起区域和学校的结对机制,同步开展“三个课堂”的活动。

第一,利用“专递课堂”,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专递课堂”突出了专门性,针对农村偏远薄弱地区优质教育课程资源和优秀教师缺乏的情况,利用远程教育技术,通过优质学校安排专职教师,利用异地同步课堂的形式,为薄弱学校的学生开设专门的网络课堂。使得优质资源共享。

第二,利用“名师课堂”,促进优质名师资源的示范与共享。“名师课堂”利用其共享性,针对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充分发挥名师的作用,通过建立“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建立网络研修共同体,通过网络教育教研活动,提高普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例如,Y县在教研室的带领下,组织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科成立了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Y县教育均衡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名师资源保障。

第三,利用“名校网络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名校网络课堂”的开放性,能够有效解决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教学质量的差距,利用优质学校的丰富教育资源,通过网络课程等形式,全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例如,Y县借助“赣教云”智慧平台,组织教师观看名师师范课,组织网络研训,通过结对帮扶,名师工作室等形式,汇集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为Y县的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

二、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三个课堂”应用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强

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成为当前新的教育潮流,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本质是从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此来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教师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最终提高教育的质量。在调查的数据中发现Y县的大部分教师能够简单的操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电子白板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黑板缺陷,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利用计算机来帮助教师教学,是信息技术媒体带来的创新,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老教师,难以跟上这种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变化,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较低。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能够使用办公室软件进行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使用PPT,微信文件传输,赣教云教学通2.0等功能比较常用,50.3%的教师能够熟练的使用文件的传输接送来进行基本的备课、上课工作。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在教学工作中45.5%的教师能使用即时通讯软件,如建立班级微信群等,方便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能够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目前,各教师均会使用基本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但对信息化工具更熟练的操作就不是很理想,比如说信息技术更深度融合使用视频制作、剪辑等能力较弱。

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改变教学模式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从调研中发现50.79%的教师认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日常教学任务比较重,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占了大部分时间,去研究信息技术的时间不够。40.48%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的专业指导,还有30.95%的教师认为所在学校缺乏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培训。

(二)“三个课堂”应用中师生交互性差,效果不明显

很多专家学者都一致认同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堂,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都会对课堂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疑答惑,学生会更乐于参加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生间的互动也能带动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些互动都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三个课堂”的应用中,名师课堂,专递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都是利用线上课堂来开展。专递课堂通过远程电脑课堂进行交互教学,主讲教师通过主讲端教学,学生通过接收端学习。专递课堂帮助乡村学校的学生学习到了更多丰富的知识。但在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师生交互性差,师生间互动不够等问题,专递课堂不能像线下课堂那样,教师能够及时观察到学生的情感变化以及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通过调查发现,线上课堂中的师生交互,教师主动和学生开展交互活动少,大多数是学生向教师询问。“三个课堂”中师生之间,主讲教师和辅助教师之间以及两地学生之间都缺乏交流,使得专递课堂的课堂效果低,影响到了教学质量。

三、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38

(一)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和信息技术能力不足.........................38

1.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不足.......................38

2.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38

四、推进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43

(一)加强学校“三个课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43

(二)加强对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44

结语......................................48

四、推进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学校“三个课堂”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设施的建设是保障“三个课堂”推进的重要机制,尽管目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应重视农村及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区域内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均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基础设备投入建设的时间点不同,项目不同,一些配置早的设备比较陈旧,使用不便。二是城区中心,中心小学,村小及教学点的配置不均衡有差距。三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的资金来源单一,大多数来自于国家和省级的信息化建设项目资金,而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持续的建设和投入。四是专业的信息技术老师缺乏,很多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和教学点,信息技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利于“三个课堂”常态化工作开展的深入应用。基于此背景本文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当地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保障建设经费。联合企业、各单位部门积极搭建网络教育平台。二是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加入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当中来。如需要“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企业联合搭建一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各校网络的接入,形成统一调配流量、统一管理、统一出口的“三统一模式”,为“三个课堂”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图23所示。三是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多引进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教师人员,最终实现人力和物力资源的均衡,通过人力物力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推动“三个课堂”的常态化应用开展,提高本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教育论文参考

结语

依据国家教育信息化2.0的相关精神,政府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落实“三个课堂”的建设和常态化应用,将信息化和教育改革深度融合,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三个课堂”利用“专递课堂”解决农村地区教师资源不够,开不齐,开不好课的问题,通过优质学校带动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学生学不了的问题。“名师课堂”的开展,帮助了农村教师,新教师,青年教师等一线教师想提升专业能力却没有途径的难题,通过骨干教师、名师等优秀教师资源,开展网络教研,示范课,一师一优课等各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名校网络课堂”的开展更是优质学校带动薄弱学校,利用当代的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模式,教学手段,使教育也能推陈出新,教育质量日渐提高,促进教育的发展。

因此,本研究通过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来把握小学“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推进机制,按照以下思路来撰写本文:从Y县“三个课堂”建设的现状,“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对“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落实“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的改善策略。

由于笔者能力和精力有限,研究的范围仅限于鹰潭市下属的一个小县,不足以代表全部,研究的时间也较短,内容上还不够充实。对“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原因分析方面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在提出的优化策略和建议不够完善,如果有机会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探索“三个课堂”的特色模式能为其他地区的发展带来参考。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