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范文代写: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问题探讨——以哈尔滨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2-09-09 09:23:0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教育论文,本文从宏观到微观,分别从国家制度、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和校长个人等五个层面来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的新机制:一是从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继续完善各项校长管理制度,健全动态长效的监测管理体系;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问题

(一) 选题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教育已然成为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基础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基础阶段,决定了每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素质与道德修养。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做一个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一些,他关系到千百人学业前途;说得大一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1]。”因此,如何领导与管理好一所学校,提高学校的效能,这些现实问题对校长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教育论文参考

值得肯定的是近些年来,我国在中小学校长资格制度和选拔任用制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不仅颁布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而且选拔方式日益多样化,包括委任制、聘任制、职级制等,正在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校长培养之路。但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来说,我国还没真正建立起完备健全的校长专业发展体系。因此有必要从我国实际出发,找出我国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和任用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构建起适合我国的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

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褚宏启教授和李轶认为,“我国曾经开展过几次有关校长素质的研究,今天看来已经落后于时代。因此,当务之急是要结合国内外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研究校长[3]。”

二、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目的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校长”不仅是一个学校的总负责人,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教育行政官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人事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校长”逐渐与“公务员”的身份相剥离,成为一种社会职业。然而,从校长的培养机制来看,大部分地区的校长仍然是从优秀的教师队伍中选拔出来、通过中层管理经历逐步走上学校领导岗位的。因此,其专业化水平与律师、医生、教师相比并不高。《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要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这不仅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更需要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校长。从这一角度来说,通过对校长职前培养的专门研究,有助于我们拓宽研究视野,通过完善现有的校长培养机制,提高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1)填补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研究的空白。 目前,我国对“校长成长规律”的研究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是对名校长专业成长和专业发展的研究比较多;而且在研究校长的培养培训时,也主要集中在“职后培训”,很少有人研究校长的“职前培养”,对校长的学历、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学校管理经历等基础性问题尚未进行专门的研究。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上搜索“校长职前培养”,得到的文章非常少,相关性比较高的仅有胡志强的《美国中小学校长的职业准备研究》、黄宇琛的《英国中小学校长培养制度研究》、古松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尝试从我国中小学校长的任职资格和任用方式入手,通过对校长职前培养这一基础阶段的专门研究,来弥补既有理论研究更多地关注于“职后”培训,而忽略“职前”系统培养的缺憾。

(2)完善校长专业化理论。 要进一步健全校长培养制度,“职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对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状况,包括学历教育、专业性教育、教学经历和管理经历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出最有利于校长任职资格和专业发展的职前培养路径。从而将“职前”与“职后”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过程化”的研究校长专业培养的理论体系与框架。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发展历程

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亟需大量建设新中国的人才,因此在教育方面积极学习和借鉴苏联的先进经验,建立了一种简单又有效的社会化制度模式[1]。

(一) 任用标准

这一时期,我国还没有制定专业的校长任职规范和标准。由于我国中小学校长主要来自党政干部,因此,在选拔任用上是按照党政干部的任用标准来进行选拔的。同时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原则。其中,这里的“德”是指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和正确的政治思想方向,“才”是指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投身于经济建设当中。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推进和发展,我国对党政干部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德才兼备”,而且要“又红又专”、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

(二) 选拔方式

既然中小学校长属于一种行政职务,在身份上是政府官员,所以“按照干部职级的要求,坚持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和学校工作需要,来为广大中小学校选拔任用校长[3]。”在任用方式上以委任制为主,主要有两种方式:1.先由教师晋升为学校中层领导干部,能力出众者进而被提拔为校长;2.由其他部门抽调干部来充当校长,比如从政府、军队和企业等部门中抽调[4]。

(三) 培训工作

学界普遍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处于初期阶段,建立了基本的培训制度体系。“为了保证提高教育工作质量,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并同时培养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1]”,我国对中小学校长开展了专门的培训工作。1.对初中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的这部分人才,由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局、部负责训练,一般采取半年一期的短期轮训为主。课程内容包含一般政策、教育政策、教育行政、教育实际问题;2.对小学校长的训练工作,一般由各市教育局组织,或由所属单位集中负责,或依托师范学校进行,在教学内容上则更贴近实际工作的需求。

二、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小学校长队伍的建设也进入了不同于以往的新时期[2]。

(一) 任用标准

1991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在颁布的《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校长任职的基本条件、主要职能和岗位要求。其中在任职条件上,包括三方面:(1)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方面,应当符合相应的要求;(2)身体健康,能胜任工作;(3)学历要求、职称要求和教育教学经历方面,小学校长不低于中师文化程度,初中校长不低于大专文化程度,高中校长不低于本科文化程度;中小学校长分别具有中学一级、小学高级以上的教师职称;要有相当年限的教育教学经历,并取得“岗位培训合格证书”[3]。这一文件成为选拔、任用、考核和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基本依据,自此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任用有了明确的标准。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则第一次对我国中小学校长的选拔与任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年12月,教育部明确规定:“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持证上岗[4]。”这就是将中小学校长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一项政策规范化了。

2003年9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中小学校长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良好;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具有团结协作精神,作风民主。中小学校长任职的资格是:①具有教师资格;②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务任职经历;③一般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5年以上;④身心健康[1]。”

第三章 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调查 ............................... 20

一、 调查设计与实施 ............................................. 20

(一) 调查设计 ............................................. 20

(二) 调查实施 ............................................. 20

第四章 现有培养机制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37

一、 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37

(一) 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效果不均衡 ......................... 37

(二) 学历教育缺乏专业引领 ................................. 37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 ..................... 45

一、 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 ......................................... 45

(一) 整体规划校长培养路径 ................................. 45

(二) 完善校长管理制度 ..................................... 45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

一、 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

(一) 整体规划校长培养路径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校长培养的“四梁八柱”,为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校管理人才。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有了新的期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实现教育强国,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显然需要谋篇布局,从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校长培养体系。

1. 确立中小学校长培养制度

中小学校长培养制度不同于校长管理制度,它是以校长专业发展为理论基础,以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为培养目标,以《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为基本指标,贯彻“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理念所构建的一套科学的校长人才培养的制度、规则,具体表现为后备校长制度、培养管理制度、交流发展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几个方面,为校长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校长个体的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方向。

2. 建立校长培养机构体系

首先,指定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的校长培养专门管理机构或部门,全权负责中小学校长的职前培养及职后培训管理工作,避免多头组织、多方管理产生的责任不清、权利不当的局面。其次,校长培养机构依据国家和地区校长专业发展的需求,设计专业化、层次化、系统化的校长培养及监督考核方案,保障校长培养的品质与效能。此外,在校长培养管理机构的组织下,协调高校、教育研究机构、中小学校等专业力量,从学历教育阶段就为学校管理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根基。

教育论文怎么写

结论

中小学校长的培养问题事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进行新的探索与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本文以理论研究和实践调查为基础,通过对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的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有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原因,从而提出中小学校长培养的新机制。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目前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效果不均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学历教育方面,缺乏专业引领;在职前教育管理实践方面,学校外部教育管理实践比例极低,其价值被低估;在职前教育管理培训方面,各类机构的校长培养工作缺乏统筹性。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在校长培养机制上,校长任职资格制度不完善,校长选拔制度存在一定缺陷,过于强调校长培训制度,尚未形成层次分明、逐级递升的培养体系。在文化传统层面,赞助性升迁在校长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校长”官本位的思想长期存在。在校长专业发展层面上,忽视专业发展意识的树立,缺乏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不规范。

因此,本文从宏观到微观,分别从国家制度、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校和校长个人等五个层面来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的新机制:一是从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工作,继续完善各项校长管理制度,健全动态长效的监测管理体系;二是从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落实与微调层面,确立校长培养机构的责任制度,建立区域校长人才储备库,整合区域内的校长培养资源,积极培育社会培养机构,给予校长自我成长的空间;三是从高等院校引领专业学习层面,课程内容设置合理,改变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专业精神的培养;四是从中小学创造培养条件层面,成立学校管理后备人才的“黄埔军校”,提供岗位实践机会,定期举办管理交流分享会。五是从校长人才的自我培养与超越层面,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重视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