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语:本刊以十分欣喜的心情向读者推荐陈世荣先生的这篇文章。该文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探寻语文教学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在评析了这种模式的弊病的基础上,观点鲜明地提出了语文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语言的运用表达上的主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模式的构想。本刊认为该文真正起到了正本清源、代写教育论文振聋发聩的作用,不仅对广大语文教师,同时对语文教学研究者都会大有教益。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最重要的学科,所以占的课时最多,语文教师不仅人数多,而且实力最强,学生和家长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也很重视,花费时间最多。按理说有这么多的有利因素,这门学科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基础教育阶段最成功的学科。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门学科投入高,效率低,简直可以说是一门“问题”学科。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一解放初期,我国的语文教学就十分强调政治思想教育。"#世纪$#、%#年代,由于受历次政治运动的影响,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一度拔高到不恰当的位置。"#世纪&#、’#年代,广大教师注意正确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
每教一篇课文,都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教育因素,进行思想内容分析。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借助课文思想内容达到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可见,分析讨论课文的思想内容,借此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师进行课文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单纯的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即使在解放初期也不被大家认为是合格的语文课。(’$"年有苏联专家组织的“《红领巾》教学观摩讨论”以及(’$%年我国语文学科实行《汉语》和《文学》分科教学,对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场以引进苏联语文教学经验为特点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直接结果是:我国的语文教学开始大量渗透“文学因素”和“字词句篇”等“语文知识”(或称“语文因素”)的分析,逐渐形成了以“文章分析”(不是“内容分析”)为特征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思想内容分析)语文知识分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的同时,注重了文章所包含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的分析。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在分析的内容上经常有所调整。但是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思想内容分析)语文知识分析”的基本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世纪&#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受现代教育思想的洗礼,小学教育开始重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年代后,更是把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在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科教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自此,以“文章分析”为主要特征的语文教学模式逐步增加了学法指导、思想训练以及素质教育的内容。在这场改革中,我们对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处理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学会”,自己“会学”、“乐学”。至于学什么,学的还是文章分析。因此,从本质上看,语文学科以“文章分析”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得以改变,而是一次次作了加法,在原来“思想内容)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可以这么说,解放$#年,小学语文学科逐渐形成并主要采用的是“以文章分析为重点*包括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以师生问题讨论为主要方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目标指向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二现在,我们来重新反思一下这种教学模式对整个语文教学的低效应该承担的责任。(,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语文学科主要帮助学生掌握语文这种工具进行社会交际。衡量一!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陈世荣《教学与管理》"##-年-月($日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病因与改革策略探析•!"•个人是否掌握语言工具的主要标志不是看他对这种工具的理解,而是看他是否能够运用。语文这门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能够读得懂,听得懂,能够说,能够写,也就是运用这种工具进行交际。而“分析文章”是一种专门的技能,它包括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段落结构、人物形象,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特点等等。尽管这种技能与语文能力有某种程度上的联系,但它绝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掌握的技能,更不是小学生能够掌握的技能。一般的人,即使是成年人,要他分析一篇文章,也不那么容易。平时我们经常读书看报,不少人也能说会道,落笔成文,但是很少进行文章分析。因为“掌握语文工具”,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每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分析文章”这种技能却不是每个人“必须”而且“能够”掌握的技能。从!"世纪#"年代开始有识之士就大声疾呼语文课一定要“精讲多练”,一直喊到$"年代,语文课中学生“动口不动手”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有些学生一堂课下来说不了一两句话。文章思想内容没有讲深,文章的写作特点没有讲透,教师不肯善罢甘休;而学生没有动口说说,没能动笔写写,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教师却感到无关紧要,似乎这些能力学生完全可以无师自通,自然形成,无需语文教师指导。这种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现象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纠正,语文学科的效率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教学要求认识上的越位。将“分析文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严重超越了小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因为“分析文章”这种技能对逻辑思维的要求很高,决不是小学年龄段认知发展一般水平的儿童所能够接受的。目前的小学教师大都是中专文化程度,有些已经是大专学历。他们在中等或高等师范院校接受过“分析文章”的专业训练。从现实情况看,即使是这些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如果不借助教学参考书,自己独立分析文章的难度也很大。以“分析文章”为重点来组织语文教学,严重超越了小学生认知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不仅降低了语文教学的效率,还严重挫伤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从中年级开始,每学一篇课文都要求分段、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因为考试试题经常出现类似的题目,而学生在答这类题目时正确率往往不高。其实这主要不是教学问题,而是应该从教学要求是否符合学生认识发展规律来认识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修订版大纲删去了分段、概括中心思想、解释词义等要求,从根本上解开了长期禁锢在小学师生头上的枷锁。&%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修订版大纲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小语教学的主要任务。这些认识是非常正确的。长期以来,由于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重心往往朝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课文中学的词语学生理解了,读过的句子意思领会了,教师似乎就认为已经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少想到再去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生动的语言’词语和句子(。因此,小学生学过的词语和句式其实不计其数,但是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地自己说话、写文章时用的更是少得可怜。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因此,现代语文教学,在“理解”上强调了教师的指导,然而在“运用”上,仍然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即使是学习课文中“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一些偏重于语言运用的知识方法,也往往停留在分析理解上,而不进一步提出积累和运用的要求。这种忽视积累和运用的不正常现象,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儿童语言学习上产生严重不到位的现象。这是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看,运用语言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教学力度至少应该等于甚至超过理解语言的教学。所以,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考试,都应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重心转移到语言的运用上来。三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课上学生的语言交际除了为表达自己的思想外,他们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掌握这一交际工具,并能熟练地运用这一工具。学生在语文课上要通过交际活动提高自己语言交际的能力,即不但要学习、熟练语言交际的技能,陈世荣: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病因与改革策略探析•!"•还需要丰富、扩展自己的语言积累。如何掌握交际工具?婴幼儿时期主要是通过口耳相授,从口头语言开始接受语言交际的训练,学龄前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话和说话能力。进入小学以后,开始学习书面语言交际,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儿童通过阅读不断丰富书面语言的积累,并且开始学习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此同时,他们的口头语言也在继续发展。根据脑科学研究,四至九岁儿童是脑部语言系统发展的最佳期。也就是说,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语言可以取得最高的效率。儿童掌握语言工具是渐进式的。即语言的理解(获取)———语言的积累(储存)———语言的表达(输出)。传统语文教学以语言的储存为重点,通过多读多背,大量积累语言材料,在语言的理解上,采用的是自然主义的方法。这种以语言储存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它的缺点是忽视语言理解对语言储存的作用,学生不理解也要死记硬背,结果导致“味同嚼蜡”,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在语言的表达上,强调的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采用无师自通的方法。忽视语言的运用训练,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个缺点。现代语文教学则是以理解语言为重点,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混为一谈,误以为理解了就自然而然地会运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片面强调理解分析,严重忽视积累和运用,对学习语言过程中“积累”和“表达”两个环节重要性的认识严重不足。试图以理解来代替“积累”,代替“运用”。这也是导致现代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的重要原因。以“积累”为重点或者以“理解”为重点,从儿童“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看,都有其片面性,其不合理因素已比较明显地显示。衡量学生是否学会语文,不是看“理解”了多少语言知识和规律,也不能仅仅看“积累”了多少词语句子,而是应该看他是否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语言为评价的主要标志。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在纠正现代语文教学“理解”要求过高过甚时,也不能简单地“返璞归真”,走以“积累”为重点的传统语文教学的老路。而是应该以掌握语文工具为目标,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四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为重点来构建语文教学的模式,必须切实转变语文教学的观念。!"从“理解课文内容”转为“学习课文语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放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上,在通行的“初步理解课文”、“分段讲读分析”、“归纳总结全文”的课堂教学三部曲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成了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硬任务,课文理解了,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而课文中丰富的词语、生动的句子、规范的语言,学生是否内化,能否运用,则似乎成了学习课文的软任务,可学可不学。以学习课文内容为重点,那些政治思想色彩比较浓的课文,就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课;而常识性课文就容易上成常识课。语文课为什么会上成地理课、历史课,究其原因,盖出于此。把理解课文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无疑就异化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课上的不是真正的语文课,那还有什么效率可言#课文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对象。然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数学、常识等学科不同,后者教材内容就是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教材内容,就完成了教学要求;而语文学科则不同,课文的内容并不是学习的主要任务。换句话说,语文学科主要不是学“课文的内容”,而是课文的“语言文字”,课文的“表达形式”。叶老“课文是例子”的精辟论述,表述的就是这个思想。课文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具体的情境。学习课文的主要任务不是理解课文情境,而是借助课文的情境学习语言文字,进行各种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年《文汇报》曾经发表社论对当时进行的“文道关系”大讨论进行了总结,社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这个‘手段’,学会‘手段’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文字这个‘形式’恰恰成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时隔’(年,重温这段话,仍感意味深长。)"从“理解分析”转为“运用表达”。能理解课文和会分析课文,其实是相去很远的两个不同的概念。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学习目标分类中将学习水平分为六级: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根据布鲁姆的这一理论,“领会”是最初级陈世荣: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病因与改革策略探析•!"•的理解,“运用”是第三级,而“分析”则是第四级水平。也就是说,“理解”是一个弹性很大的概念,“领会”是最初步的理解,“分析”也是一种理解,然而“领会”和“分析”是两个不同级别的学习水平。其实,小学生学习阅读,是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读不懂到读得懂,从读得不熟练到逐步读得熟练。从学习水平看,毫无疑问应该确定在“领会”这一级目标水平上。
读懂以后再做什么!从学习水平发展看,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应该是在“领会”以后的运用上,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去“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从而切切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初步领会课文内容以后,将进一步的目标定在“分析课文”上,由于超越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以学生常常是能够读懂的文章,经过教师这么一分析,反而变得读不懂了。语文课一定要将超越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过于深奥的分析理解要求坚决地降下来,按照儿童心理和语言学习的特点,把教学重心倾斜到语言的运用表达上来。要按照“不理解———理解———能运用”的步骤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从根本上克服教师无休止地讲解分析的现象,还语文课以本来面目。"#从“学习语文知识”转为“掌握语文工具”。重视语文知识规律的教学,是现代语文教学和传统语文教学的一大区别。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不必过于注重理性的认识,而是应该强调在语言实践中模仿运用。比如总分、转折等各种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静态、动态、语言、动作等有关人物或环境的各种描写方法,比喻、夸张、排比等各种修辞方法,等等,学习这些知识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然而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无休止地让学生分析:“哪一句是比喻句!”“哪一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对表现人物的思想起什么作用!”等,看似热闹,其实这样的分析除了对付考试,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无太大的作用。掌握语言这一交际工具的过程不像掌握数理学科的知识那样呈线状递进式,可以整理出比较清晰的发展轨迹。语言工具的掌握是呈面状扩展式的,它是通过对新语言$主要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词语和句子%的不断理解、积累、运用,逐步扩展,渐进提高的。语文学科不是一门知识性学科,而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学习工具性学科就必须按照工具性学科的特点,注重实践,强调运用。“知识”是懂不懂的问题,而“工具”是会不会的问题。语文学科的改革必须遵循这门学科的规律,把重点转移到语文工具的掌握上来,不能为教知识而教知识,也不能为应付考试而教知识;要为“用”而教,教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语言的运用。要淡化知识的理性理解,而注重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从“教师讲解”转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课要强调语文能力的“习得性”或者说“实践性”。
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属于智力技能,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获得的途径上是一致的,必须依靠个体反复多次的练习。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就像学游泳一样,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真正要形成技能还得靠学习者自身反复的练习,而且必须保证一定的训练量。因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才能有效地形成。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说话能力或是写作能力,都必须通过学生个体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获得,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保证相当时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文质兼美的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阅读课文也是语文的实践活动,然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仅是阅读,借助课文内容和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来说,显得更加重要。语文课主要应该由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构成。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课文中的规范的语言,通过模仿或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或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运用的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也不能以个别学生的活动来取代全体学生的活动,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充分认识个体的语文能力只有通过个体的语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形成,要充分激发学生在阅读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自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