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业科技的公共性

发布时间:2012-10-29 23:13:36 论文编辑:withyou3931
1.农业科技活动的产物———农业科技成果是一种特殊的物品,大多数是全社会都能从中得到受益的公共物品或者准公共品。经济学中通常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物品是否有消费中的竞争性(Nivalry in Consumption,Excludability)把物品分成四种类型。同时满足“排他性代写教师职称论文多少钱”和“消费中的竞争性”的物品是“私人物品”,只有私人物品,市场机制才能发挥有效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率配置。既无“排他性”,又无“消费中的竞争性”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这就是说,不仅不能阻止人们使用一种公共物品,而且,一个人享用一种公共物品并不减少另一个人对它的使用。虽然许多农代写教师职称论文业科研活动是应用研究、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全是公共物品,但是,它们中大部分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公共物品的两大特征:排他性和消费中的非竞争性。首先,农业技术保密性差。农业生产由于在大田生产,生产者又是由千家万户的农户组成,这种生产方式使得科技成果的保密成本加大,保密性极差。在农业技术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农业知识产权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诸多农业领域的科技投资靠企业无法达到最佳的投入水平,即使在知识产权制度较健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政府企业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是有选择性的。其次,农业经济再生产过程是与自然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多数农产品是生物物品的生产,可以自我繁殖,其可自我繁殖的特征决定了其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农业科研成果的非排他性导致出现“搭便车者”———得到采用该成果带来的收益但能成功避开为此支付费用的人。由于农业科研成果没有排他性,因此,人们有成为搭便车者的激励,市场就不能提供有效率的配置。而且某项农业科研成果一旦产教师职称论文发表生并推广应用,一些农民对该成果的采用不会影响其他农业生产者对该成果的使用———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农业科研成果的“非排他性”和“消费中的非竞争性”,导致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农业科技活动的有效率的配置。此外,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往往还与资源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当一种技术同资源和环境保护密切相教师职称论文格式范文关时,就存在外部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技术采用的私人成本或收益同社会成本或收益不一致,市场供需均衡处于非优化状态,市场调节失灵。

2.农业科技投入强度与主体分析农业科技进步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供给。这就有赖于农业科研投入的支撑。李锐[6]对世界 151 个国家 1961- 1984 年农业科研投资历史统计数据分析表明,无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农业科研投资是稳定上升的。传统农业国撒哈拉的南地区的 43 个非洲国家,1980- 1984 年与 1960- 1964 年相比,农业科研投资增加了 2.2 倍;28 个亚洲和太平洲地区发展国家 (中国除外) 同期农业科研投资增加了 3.6 倍;38 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国家同期农业科研投资增加了 3.0 倍;20 个西亚和北非国家同期农业科研投资增加了 2.1 倍;22 个发达国家同期农业科研投资增加了 1.3 倍。统计数据还显示,为满足农业生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农业科研投资的增长幅度一般会高于农业总产值的增长幅度,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农业科研投资增长速度逐渐减缓,逐步趋向于与农业总产值同步增长,当农业科研投资与农业总产值趋于同步增长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开始逐步最终趋向于某一确定的比值。联合国粮农组织 1982 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报告中指出,“80 年代中期世界各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的平均值约为 1%,发达国家一般为 2%,北美国家高达3%。从一些国家的情况看,一般认为只有当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2%左右,才能使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相协调。

3.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手段,这一规律是不依社会性质不同而转移。然而,理论与实践也表明,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自由放任基础上的市场机制,并非在任何领域都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农业科技投入领域正是市场机制无法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前文对农业科技的弱质性、农业科技公共性特性的分析表明,这是市场失灵的领域,要使农业科技投入保持恰当的强度,必须政府介入,政府应当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承担农业科技发展的责任和义务,弥补农业科技领域市场失灵。研究显示,“当今美国、法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巴西、印度、荷兰、韩国、以色列等约 20 个国家在农业创新投入、农业创新产出及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它们已跨入农业部门型国家行列。农业部门型国家的基本特征是:农业部门投入高,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强度要高于其它的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投入占其农业总产值的 1.5%~2%”。广泛的研究还显示,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基于其自然禀赋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制度不同以及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实现农业科技进步的具体途径和模式各显特色,但基于农业及其科技活动的特征,加强政府农业科技投入方面的主体作用是对各国普遍适用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