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言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选题背景
世纪之交以来,以计算机论文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教育领域掀起一场宏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世界各国纷纷制定了适合本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调整了相关的培养目标,以适应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从客观上要求师范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当然,这种能力的习得除了扎实的教育素养以外,熟练的信息技术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与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要求还相差甚远。就我国而言,绝大部分非计算机相关专业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专门化培养主要是依靠“计算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课程来完成。但是,这类课程一般包含的实践课时数较少,分给信息技术相关内容的训练时间就更少了。这样一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不必说课程本身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日益增强,社会对大量动手能力强,且已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网络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各行各业对非专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从业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不同层次的技能培训就显得势在必行。这一切使得对师范生进行信息技术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训成为重要的课题。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开展了教师职业技能自主训练项目之“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维护技能训练”子项目,以“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实验课的形式开展对师范生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的培训,借以探索相应人才的培养经验。笔者有幸参与该项目,负责课程日常教学工作和资源的设计与幵发,这为本研究的幵展提供了空贵经验和机会。在第一年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与学习者以及其他教师的访谈交流、分析学习者测试成绩等途径,笔者发现为期5周的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堂时间短,学习任务重
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计算机专业重在分析网络的原理、体系结构、协议结构等,而非计算机专业则重于进行基本的网络构建、互联网的使用、简单的网络维护等方面,因此内容选取时应遵循“实用”的原则,以满足不同专业学习者在未来工作学习方面的实际需要。由于学习者课业繁重学习时间紧,整个课程教学规划为期5周,每个实验项目课堂教学时间为4个学时,但计算机网络的知识点众多,各个项目所涉及的学习任务量较重,这使得内容与学习时间的矛盾凸显。
2. 基础知识弱,动手能力差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学习者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很薄弱,对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清楚,比如IP地址、MAC地址、网络拓扑结构等,这就造成在教学中教师讲的学习者跟不上、听不懂,当学习内容增多时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大多数学习者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差,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类似的实践经验,只是对某些知识点在理论有所了解,比如做网线、局域网连接、路由器设置、利用网络命令检测故障等,这延长了上课练习时的适应期,造成时间浪费,严重的影响了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
3. 学科背景杂,能力差距大
本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个专业师范生开设的,采取自愿选修的方式形成班级,由此导致一个班级内学习者的学科背景繁杂,出现文理混合的局面,不同思维习惯、不同知识基础的学习者在一起给教学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掌握也就形成了层次性差异,使得同一个班级学习者的能力差距较大,这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将这种不利因素转化为增强教学效果的有益因子。
4. 畏难情绪重,合作意识淡
由于知识基础的差异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的薄弱,再加上学习内容的难度,使得不少学习者怀有畏难情绪,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同时在操作练习的过程中,看到与他人的能力差距后一些学习者出现了自卑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同学合作交流。而基础较好的学习者也不愿与他人合作,怕其他人成为负担累赘拖后腿,影响其完成学习任务的进度。由此造成操作练习时所有人各做各的,没有交流也没有不同思维习惯火花的碰撞,严重的影响了学习者的发展。
2基于混合学习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实验课程教学设计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一切方法促进教学都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只有经过精心的设计,才能使其更好地同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过程,教学设计为教学的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其不再仅仅是教师个人才华与经验的结晶,科学的分析设计使得教学方案更具推广意义。教学设计是创建教学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系统的也是科学的,因为在其一般应用中是可验证的、可重复的,而且能够产生可预测的结果。然而,在发现和解决教学问题方面,它仍需要创造,问题的解决更多的体现着个人的创造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学设计实现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教学设计的设计对象主要有3个: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并且这3个设计对象构成了层次关系,学习活动设计居于核心层,学习资源居于中间层,学习过程处于最边缘层。这3个对象的设计是互生的关系,没有学习过程的设计就谈不上高品质的学习资源,没有学习资源的设计就很难保证有高品质的学习活动[23]。
3基于“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实验课程.......... 32
3.1第一轮行动研究........ 32
3.1.1 计划 ........32
3.1.2 行动........ 33
3.1.3 观察........ 34
3.1.4 反思........ 39
3.2第二轮行动研究........ 40
3.2.1 计划........ 40
3.2.2 行动........ 41
3.2.3 观察........ 41
3.2.4 反思........ 48
4 结论与展望........ 49
4.1 结论 ........49
4.2不足与展望........ 50
结论
本研究将混合学习引入“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实验课程的教学当中,以预先设计的基于混合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为基础,通过两轮行动研究,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混合学习是促进“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方法。混合学习内在地实现了课堂学习、在线学习、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结合,能吸引学习者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在课堂内以及课堂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2.应用混合学习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深入的过程。任何教学模式的应用都不是自然而然完成的,不可能一激而就,需要经过大量的实践检验与修正提升。只有不断探索寻找学习者、内容和教学模式三者之间的契合点,才能使混合学习真正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与发展。没有完美的教学,只有不断的设计、修改,才能使教学趋于完美。
3.运用混合学习来提高“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实验课程教学效果有诸多关键因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①适宜的课程内容。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用混合学习的方式来教授,混合学习的特点在于其高效性,但对于思辨的理论性内容的学习就显得不太适用,学习者更倾向于接受同教师面对面的课堂教学。②充裕的学习时间。混合学习不仅要求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而且要求其对课下的在线学习也应有足够的重视,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来。③优秀的学习平台。混合学习要求学习者坚持在线学习,这就使得设计人性化、功能强大的在线学习平台显得十分重要,平台必须使用简便,能保障相关学习活动的开展,能追踪监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④合适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是混合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合适的学习活动能吸引住学习者,使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更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当中。⑤丰富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有力工具,尤其是在线学习阶段,丰富的资源能让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多样的资源形式可刺激学习者的多种感官通道,提高其学习兴趣。⑥合理的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体系能给学习者正面的引导,同时也能督促其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保证混合学习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利强,陈凯文,周细义.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12)
[2]王陆,刘菁等.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5.
[3]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4]李强,覃壮才.教育研究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5.
[5]张吃,黄晶.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
[6]郑金洲.行动研究: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J].上海高教研究,1997, (1):23-27.
[7]袁玲玲.行动研究的三种方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1) ; 41-43.
[8]JenniferHofmann.BlendedLeamingCaseStudy[OL]
[9] Margaret Driscoll. 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OL].
[10] [14] Pumima Valiathan. Blended learning Model, Learning Circuits in August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