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寒假论文:中国的工商管理学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2011-12-27 10:09:30 论文编辑:硕士论文代写

 

25 年前,中国接受美式管理教育还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但是今天,中国正在兴致勃勃地开展管理培训,这让西方世界相形见绌。由于来自海外的竞争加剧,加上劳动力市场吃紧,许多美国的商学院已经宣告他们的工商管理硕士(MBA)项目的申请数量不断下降。当国外很多商学院MBA报名人数甚至下降了30%时,中国学生却在不断叩响这一高级培训课程的大门。
尽管过去两年里,中国MBA学员的数量也略有减少,但最吃香的课程的预定量仍超过了容量的好几倍。而且,和欧洲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对MBA 项目的学习提供了大力支持。MBA 这个美国人创造的学位已经成为中国管理教育的金字招牌和权威标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中国许多有远大抱负的管理人员错过了学习管理和接受商业教育的宝贵时期,而在美国和欧洲管理人员眼里,接受这些教育则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中国的首席执行官们、企业董事们甚至政府高官们最近都纷纷重返商学院。而面向有经验的在职管理人员的“高层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课程虽然是用中文在学员业余时间授课,但仍极为火爆,在中国MBA教育课程中占据了大约90%的份额。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和上海交通大学1994年在上海成立的一个合资教育企业,该校自称是世界上教授EMBA课程规模最大的商学院,每年都会有550名EMBA毕业生。如果说美国市场是以课程过多而缺乏学生需求为特点的话,中国市场就完全不同了。为了避免粗制滥造的学位充斥市场,中国教育部已经引入许可机制,规范希望开办MBA课程的中国高等院校。
这一机制在1991年启动,最初只有9所大学获得了办学许可。而今天,中国已经有95所大学能够向学员授予MBA学位,虽然这一数字已经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同美国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的数以千计的MBA 课程相比,中国的 MBA 教育总量仍比较小。政府的规范控制表面上是中国MBA 教育最大的制约因素,实际上,为了保证生源质量,中国顶级的商学院本身在吸纳学生的数量上也极为保守。正如中国只有少数学院派高级经理人一样,中国更加缺乏那些接受过西方教育的能够教授西方模式经济学学术内容的学者,缺乏能够教授战略和领导课程并能用西方教育方法如案例教学来授课的学者。每一个具有国际眼光的中国商学院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它们大多数都构建了三路并进的解决途径来提高自己课程的质量。第一条路是吸引在海外任教的中国学者回国授课或者在欧洲和美国招募曾获得本校博士学位的新人回校任教。第二条路就是送在校教员前往国外尤其是美国的一些顶级商学院深造。第三条解决途径就是吸引和邀请欧美教授到中国做访问学者任教并从他们身上学习先进教学思想。被誉为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北京清华大学已经将师资发展提到了最紧迫的日程上来。目前清华大学总数超过30人拥有美国商学院学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国青说道:“内部的政策是,我们如果从本土招募了一名博士,就要从美国吸纳两名博士。” 陈国青本人也曾在欧洲深造过。陈教授表示,清华并不缺乏申请到清华工作讲课的拥有博士学位的欧美顶级商学院学者,令他们感到困难的是如何在中层教师和更具有教学经验的外国学者间取得合适的平衡。
尽管拥有国外留学教学经验的中国本土学者还不是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愿意从海外回到中国高等学府传道授业的本土学者正日益增多。许多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从事管理研究最令人激动的地方,还有一些人希望能为国家方兴未艾的商学院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在中国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张春就是这样一位在美国工作生活了近20年后才回到中国的有经验的教授。“中欧国际商学院新招募的人员大多是资深教授,我们只招收了一两个新手。这些资深教授回到国内帮助进行商学院教学研究。比如,在财政金融学方面,我们就招募了很多人。”像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这样的中国高校都十分重视发展和美国顶尖商学院的关系。清华大学的教师中有40多人都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Sloan)管理学院深造过半年,学习如何改进课程和教学方法。其中30人还曾赴哈佛商学院学习最长3 个月时间。
复旦大学过去 10 年来也一直坚持送本校的教授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造。清华和复旦都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设立了完全用英语授课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复旦更是中国高校中和外国高校联合办学设立学位的排头兵。复旦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奥林(Olin)商学院、挪威管理学校以及香港大学都建立了联合办学关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执行副院长陆雄文认为,复旦的策略正在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和伙伴院校的教授们合作,这样我们也能达到很高的水准。”他如是说道。陆教授认为,这种渗透进程也有助于中国商学院提高和发展科研技术。“我们开办一些课程,吸引外国同行到复旦来进行短期或者长期的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能够发展建立一些有关中国的研究思想和理念。但对我们最大的收获则是这些外国学者为我们带来了最新的观念和商业理论”。中国不断重塑自我的坚定步伐意味着中国大多数商学院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企业如何运作的案例教学上。“我们必须非常贴近中国商业现实”,清华大学的陈教授说道。但是这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商学院才刚刚起步。这些中国顶尖商学院也只创造了大约200个中国案例,而哈佛大学一个学校的学者每年就能创作出这么多的教学案例。在缺乏西方培训的学者的情况下,许多人认为很难想象中国的商学院能够赶上美国同行。中国的商学院真正缺乏的是开发博士学位的课程。
但正如不能靠商学院学者来训练经理人那样,也不能全靠学者来培养下一代博士生。尽管中国顶尖的一些商学院已经将发展更好的课程的机制性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时,中国大多数MBA课程甚至还没有认识到这些困难。北京大学国际MBA课程美方副院长迈克尔 弗斯特对中国商学院教授的管理课程就没有多少信心。但实际他还是很理性的。“有许多中国组织都需要学习管理,中国普通MBA 课程的学生会得到中等的培训,他们能学到一点对工作有用的东西。这已经比我们过去强多了。”然而,几乎没有人会怀疑,中国在未来10年里会崛起一批世界级的商学院,这些商学院将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展开竞争。正如陈教授所总结的那样:“我们想成为世界级的商学院,我们需要被世界认可,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国际学员到中国商学院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