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持续性的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已经成为转变政府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进程中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因此,从宏观背景角度来看,我国政府对于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已经提起高度重视。由于基层公务员是政府实现提升工作效率及质量的重要队伍,故而,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态度直接对这一发展目标造成影响。同时,工作态度对于工作效率及效果可造成直接影响,深入探讨基层公务员当前工作态度是否积极对于政府能否达成这一目标而言至关重要。吉林省 M 县是国家级卫生城、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是连续四年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的重要县级市。不仅如此,从经济的角度而言,M 县是集医药化工业、建材加工业、服务包装产业、畜牧产品加工业、机械加工业五大主导产业为一体的县城。可以说,M 县当前发展现状较为良好且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然而,从政府角度而言,根据当前针对 M 县方面的已有调研成果以及在 M 县的调研可见,M 县部分基层公务员整体工作态度不积极、工作氛围不是很浓厚。究其根源,政府与群众之间存在的部分矛盾与政府的“代言人”——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存在较大关联。可见,M 县部分基层公务员在提供服务以及自身工作的过程中并未保持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态,其对于工作的态度以及情绪整体积极性不强。
“职业倦怠”这个词是由 Freudenberg 在 1974 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一种状态。根据该词的基本定义可见,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与 M 县部分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现状有一定相似性,这就意味着 M 县基层公务员具有职业倦怠状态可能性较大。而如果 M 县基层公务员真正存在职业倦怠现象,那么不仅无法实现个体顺利转移工作压力,还可能导致基层公务员离职、人才流失等负面情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职业倦怠概念界定的研究
国外研究领域内关于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早,最初由美国学者Fredenberger(1974)所提出,随后,不同学者逐步围绕职业倦怠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本文分析、调研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情况提供理论基础,主要成果如下:
Fredenberger(1974)认为职业倦怠大多存在于服务行业当中,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工作人员对于职位的心里预期与实际工作情况不匹配所产生的,职业倦怠心理的产生会直接影响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①随后,美国心理学家 Maslach 和Pines(1996)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职业倦怠产生的现象予以全面分析。①结果表明,职业倦怠大多出现在医疗、教育以及社会服务等领域中,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作对象对于其工作的效果要求标准不一,需要工作人员保持较高热忱方能达到工作对象的满意,而在满足他人需求时则极有可能会产生对职业的反感心理,进而造成职业倦怠。该名学者指出,职业倦怠主要可分为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以及低成就感等三个维度。
此外,美国学者 Sarason(1998)从社会价值观及历史观的角度对职业倦怠产生的根源予以分析。②他认为,职业倦怠在本质上来讲属于个体心理的一种表象,由于个体在工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工作环境的影响,如果工作环境给予的负面信息过度,工作人员容易否定自身的工作能力,难以形成工作成就感,继而产生退却心理,最终产生职业倦怠。
..........................
第 2 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核心内容分别为基层公务员及职业倦怠,下文即分别对公务员、基层公务员以及职业倦怠的概念加以界定。
2.1.1 公务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的概念予以明确界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在我国,公务员不仅具备依法履行公职的责任,同样是纳入国家行政编制、享受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对于公务员而言,其不仅在国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层面起到模范的作用,同样需要按照岗位规定的权限以及程序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可以说,公务员群体是政府政策实施与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承担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并具备维护国家公共安全、荣誉与利益的职责。因此,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所提及的公务员主要是指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具备国家行政编制、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人员。
2.1.2 基层公务员
当前,我国对基层公务员的定义并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而基层公务员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学术界及政府部门根据公务员的职务来划分,认为基层公务员是指县处级以下政府机构的公务员,包括乡镇公务员、县属各单位公务员,以及垂直管理机构设在县以下的单位的公务员。
根据以上对基层公务员的定义,本文所选取的基层公务员是指县处级以下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从职务层级来看,属于县处级副职以下不包含处级,包括乡科级正职、乡科级副职等。
..........................
2.2 相关理论基础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理论基础分别包含双因素理论以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理论内容。上述理论不仅对论文研究过程中研究方法的选取起到指导作用,同样对问题的发现以及相关建议的提出起到理论支撑的效果。下文即对本文研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理论内容予以阐述,并指明在后续的研究中本文如何对理论内容加以应用。
2.2.1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被称为“激励-保健因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赫茨伯格认为,激励因素及保健因素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及工作的积极性,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有效的激励及保健手段可以极大的端正员工工作的态度,使工作效率有所提高①。
首先,从“保健因素”来看,其主要是指工作为员工可提供的基本生活所需,一般包含企业的福利待遇、领导的管理能力、工作环境以及薪酬待遇等内容。相对来说,如果企业难以保证员工的“保健需求”,则会在根本上造成员工职业倦怠心理。其次,从“激励因素”来看,其主要是指通过工作的愉悦感、成就感以及相关奖励机制让员工产生对于企业的归属感,进而不断为企业创造价值。激励因素一般是提高员工忠诚度的重要原因。可见,双因素理论从员工基本需求及额外需求双层次出发,在满足员工基本生活所需的基础之上,通过恰当的激励机制搭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让员工热爱自身工作,为企业留住更多人才。
本文通过对双因素理论的应用,有助于提出缓解目前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相关建议,使其在具有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符合基层公务员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表 3-1 问卷设计目的
第 3 章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状调查...............................12
3.1 M 县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 MBI-GS 量表调研..............................12
3.1.1 调查问卷设计........................12
3.1.2 调查结果统计........................16
第 4 章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现存问题及成因..............................34
4.1 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存在的问题...........................34
4.1.1 情感维度下基层公务员工作情绪压抑.........................34
4.1.2 态度维度下基层公务员工作积极性较弱..................35
第 5 章 缓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策建议.........................40
5.1 提高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认知与理解........................40
5.1.1 提高公众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包容度.........................40
5.1.2 加深公众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的理解度...............................41
第 5 章 缓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对策建议
5.1 提高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认知与理解
5.1.1 提高公众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包容度
基层公务员职业压力的产生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较大关联,由于社会大众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对于基层公务员具备较高期望,认为只要找到基层公务员即可以解决其存在的所有问题。但由于基层公务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受到业务流程、管辖部门的限制,使得其虽然心有所想,但却并不能时刻、完全满足社会大众的诉求。加之,当产生矛盾时,社会媒体有失偏颇的报道同样对基层公务员的形象造成影响,这也使得基层公务员在工作的过程中面临较大心理压力。为此,政府理应尽快采取相关措施,尽量规避当前社会大众对基层公务员不包容的情况,具体可从如下两方面改善:
第一,宣传政府积极形象。目前,“阳光型政府”是当前我国政府形象的重要塑造目标,从政务流程透明化到“一站式政务服务”,部门一直都致力于采取大量措施规范基层公务员的工作行为。但在社会舆论的不当引导以及社会大众对基层公务员的了解程度不高情况下,使得基层公务员在人民群众心中是“优先的政府官员”,而非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者。从本质上来讲,基层公务员所欠缺的并非单纯是自我的工作行为,更多的则是动员社会大众以及社会媒体更好的包容基层公务员。为此,本文建议相关领导部门可积极利用社会媒体的传播作用,通过举办记者会、公开日等方式,让更多的社会大众及媒体了解基层公务员,彰显基层公务员认真的工作态度,从而有效消减社会对于基层公务员的偏见,拉近社会大众与基层公务员的距离,达到增强包容度的效果。
表 3-2 调查实施情况
........................
第 6 章 结论
基层公务员作为政府与群众间的沟通“纽带”,其不仅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也同样决定着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因此,保持基层公务员具备良好的工作状态至关重要。然而,当前部分基层公务员存在职业倦怠的情况,难以保证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效果,从而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不当影响。本文即以吉林省 M 县作为主要调研对象,并着眼于全国基层公务员,通过问卷调查结合访谈的形式展开具体研究。所获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M 县有较大比例的县级基层公务员存在职业倦怠的行为,且大多集中于中度倦怠及高度倦怠。
第二,M 县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情况主要体现在工作情绪压抑、工作积极性较弱、工作获得感较低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四方面,分别为: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认知与理解存在偏差、基层公务员相关组织机制建设部健全、家庭给予基层公务员关怀不足、基层公务员个体忠诚度不高且压力较大。
第三,缓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可从提高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认知与理解、健全基层公务员相关组织机制、提高基层公务员家属关怀度以及增强基层公务员职业忠诚度等角度入手。首先,可通过提高公众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的包容度、加深公众对基层公务员工作理解度两方面达到提高社会对基层公务员认知与理解的目标;其次,可通过完善基层公务员晋升机制、合理分配基层公务员工作两方面达到健全基层公务员相关组织机制的目标;再次,可通过动员家属赋予基层公务员更多关爱、提高家属对基层公务员工作认可等两方面达到提高基层公务员家属关怀度的目标;最后,可通过提高基层公务员职业认可度、积极缓解基层公务员工作压力等两方面达到增强基层公务员职业忠诚度的目标。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在有效识别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实际情况的同时,深入挖掘导致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而通过相关对策建议的提出,有效缓解基层公务员职业倦怠的相关建议,为提高基层公务员的工作状态出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