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求——以兴化市D村建设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13 23:05:45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认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参与“综合营建”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是实践中的难点之一。最能体现参与各方权、责、利关系的权威性法律文件是合作协议。合作能否成功,签订一个好的协议,平衡各方面关系是基础。但 D 村试点项目已实施建设一年多了,关系各方利益的补充协议仍在磨合和完善。

第 1 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2014 年 12 月,习总书记莅临江苏视察并作了重要指示,提出了“全力打造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殷切期盼。近年来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强富美高”和省委“两聚一高”的决策部署,在“三农”领域力促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规模农业、标准农业、现代农业。在村庄建设、村容村貌方面,先后进行了“三清行动”即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村庄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美丽乡村、乡村旅游、水美乡村、农村改厕等,这些动作取得了一定实效,为“三农”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这些工作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就是基本上都是以政府部门为条线,以农业的传统业务理念为重点。新时代发展强调融合发展,实际上在“三农”工作中,农村、农业、农民没有很好的融合发展。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有的是重环境修整,有的是重结构调整,有的是重旅游开发,没有真正找到一个“三农”工作融合发展的路径,如政府在新农村打造过程中,进行乡村环境整治、发动厕所革命,更加注重的是乡村重建、环境修整。而在推进农村发展的各项措施中,“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标准更偏重于“特色”,更加强调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过程中,将现有的农村各项建设工作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多元路径推动乡村发展,建设美丽、宜居、活力乡村。作为一名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在“特色田园乡村”营建过程中,了解各级政府关于“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文件、作出的决策部署,接触到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企业、群众等各类对象,了解到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并且自己也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观察并尝试分析具体实践行为的有效性和存在不足,提出相关改进的看法和建议。
江苏要找到农业发展现代化的新路径,不仅仅是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质化,当然这些都是必需的。但是如何让职业农民成长、扎根,如何让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如何让新农村成为人们精神向往的家园,这是个大问题,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当前,工商资本进入农业搞机械化、规模化,远远大于职业农民的成长,另外,公共服务等一系列问题跟不上,目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农村,如何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找准路径,打造出吸引职业农民扎根、发展、成长的平台和支撑。
...........................

1.2 研究现状
纵观目前关于乡村建设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生产力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农业成长都相对滞后于工业发展,在国家发展期间,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型到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过程里,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和农村差距不断拉大,农村由于发展落后,各种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国内的台湾地区,国外的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制约了其现代化发展进程。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中国台湾地区,国外的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始重视农业农村发展,实施了一系列的农村发展改革,如“造村运动”、“新村运动”、“村庄更新”、“富丽农村”等,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缩小了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差距、居民收入的差距,让城乡二元格局逐步消失。
当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建设的研究,主要围绕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可供参考的经验总结,调研都有侧重点,论文得出的结论、形成的成果等可参考的资料也比较多,但如本文从建设主体的多元参与角度来研究农村建设的不多,故而可参考的相关资料也相对较少。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明显,农村发展滞后,就江苏当前的发展水平与日韩及台湾地区当时的情况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他们的农村发展成功经验值得我省学习借鉴。
...........................

第 2 章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相关理论阐释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特色田园乡村”概念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对象是自然村,建设的地域包含自然村周围的原始领域和农业生产领域,主要优化农村的住宅、生产、田园等空间环境,挖掘农村的资源优势和文化内涵,通过系统打造公共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项目,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乡村振兴的美丽蓝图。
1.“特色”即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彰显的是竞争力
“特色田园乡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乡村自身特色资源和文化内涵的挖掘,通过多元化发展彰显出特色。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将特色产业的底子夯实、将特色生态的重要性突出、将特色文化的内在核心凸显。历史的发展验证了:经济落后、产业缺乏,带来乡村成长的缓慢落后以及农民的外流。农村振兴必须要产业振兴,农村的产业振兴,不能生搬硬套城市或其他地区的发展之路,在尊重、顺应自然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农村地区的特色和蕴含的独特历史和文化传统,从而塑造出农村特色的生态景观、农村特色的乡村面貌、农村特色的产业之路。
2.“田园”即田园光景、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体现的是意境
“世外桃源”至今仍是多少人的梦中家园、梦里水乡,寄托着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乡村最吸引人的要数其田园诗意。村庄和都市要拥有各自不同的美,就需遵循发展规律,敬重农村习俗,持续挖掘契合本村现实的发展途径。维护现有生态环境、保留历史文化内涵、整合村落结构布局,打造农村特色建筑、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人们憧憬的世外桃源在乡村重现,让田园诗意的生活回归,让乡村成为寄托着乡愁影像、蕴含着文化内在的精神故乡。
3.“乡村”即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凸出的是可持续
美丽、宜居、有活力,是统一的,在乡村建设中缺一不可,“美丽”让乡村建设能够吸引住人,“宜居”让乡村建设能够留住人,“有活力”是让乡村建设能够长期留住人,三者有机结合,乡村建设才能凸显出可持续。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留存着“弱肉强食”的现象,农村被小城镇挖空,小城镇又被中小城市边沿化,中小城市则在大城市那里丢掉了聚合优等要素的本领。乡村呈现“中空化”,究其原因在于城镇和乡村二者没有实现平衡发展,公共服务差别尤其突出,乡村没有感召力,发展缺乏动力和生机。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兴化市D村建设为例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兴化市D村建设为例
.........................

2.2 多元参与相关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协同治理理论起源自英国,以建立“好政府”作为公共行政的最高理想,体现新公共管理变革提倡的效率价值、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协同治理理论主张政府选择适当的作用范畴,而不是政府从各方面的全盘放手。采用协调、整合等手段,搭建跨组织、跨部门、跨机构的治理框架,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发挥中央政府在系统战略协作里的桥梁作用,强化政府行政业务与步骤的公开、加强各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复杂问题,达到共赢的效果。
我国政府部门协调机制的模式已从单一转变为多元与灵活,部门协调的主体由中央各部门下沉到地方政府之间,随着政府职能优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简政放权、整体政府的系统规划和全局应用以及建立和提高跨部门协同治理水平都是本届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更是贯彻落实国家“五位一体”建设和“新四化”发展的重点。打造“特色田园乡村”是整体工程,包括村容整治、规划提升和产业带动等多项内容。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由于整个项目的管理部门较为分散,特别是建设过程中许多的建设项目都存在不同的部门交叉管理,这需要政府顶层设计和集中的政策指导,加强部门间的组织协调。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兴化市D村建设为例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以兴化市D村建设为例
.........................

第 3 章 D 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17
3.1 D 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 17
3.1.1 D 村村况 ................................. 17
3.1.2 D 村创建的优势 .................................. 17
第 4 章 D 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26
4.1 生态保护与土地要素双掣肘 ...................... 26
4.2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难统筹 .................... 26
第 5 章 优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9
5.1 加强规划引领作用 ..................................... 29
5.2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 29

第 5 章 优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5.1 加强规划引领作用
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建设过程做好管控和引领作用,一是编制试点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在制订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建设用地总量要严格控制,合理体现“特色田园乡村”发展正当用地需要,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按照属地原则,建议在“特色田园乡村”所在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特色田园乡村”用地。①二是推进“规划一本通”。按照多规合一指示,将试点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做好衔接,促成生态、空间、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规划有效交融,引入三产融合、美丽村庄等概念,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构建协作、均衡、稳定、和谐的规划管理体系。三是加强用地保障。坚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为主,“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在各地新增计划中所单列的农村一二三产用地计划与城乡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和同一乡镇计划中统筹考虑。还要引入激励机制,对列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的“特色田园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其用地计划由省级予以保障,用地报批设立“绿色通道”,实行高效便捷服务。
.............................

第 6 章 研究展望

6.1 几点启示
基于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国内外乡村建设研究理论和成功实践进行了认真学习和思考研究,特别是把“特色田园乡村”打造过程中的多元参与行为作为重点研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交流访谈等调查方式,认真分析了兴化市 D 村“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展开自己的思考,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带来的几点启示有:
(一)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联系乡村实际,对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进行创新运用,在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上创新建设模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参与乡村建设的多元主体要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在制定规划政策、搭建发展平台等方面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对综合债务率、现有财力、资金筹措和还款来源做好规划。跟进、把握好配套设施建设的进度。吸引大中型企业参与,独自或主办建设特色小镇。①加大对乡村建设投资运营商的培养,防止出现项目初级堆叠和分散开发的现象。
(二)统筹开发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乡村建设要注重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将来成本促进现在的发展。乡村建设看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需看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中需要对乡村进行整体设计,以便于资源的循环使用。建设前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中采用有效的管理。乡村建设不能虎头蛇尾,开头的一两年要全力做好,未来更要做好规划和管理。因此,短期成果固然要追求,谋划此后持久稳定的发展才是长远之计。现实证明,要避免走重建轻管的老路,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完善项目竣工后的运营质态。同时,需预留核心资源,留足发展空间,实现乡村开发建设行稳致远。
(三)规划农业与非农产业发展的联系。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但是不能完全依赖于农业。各村资源禀赋不同,在发展中要量体裁衣,村庄适宜发展农业的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发展规模化经营,发挥带头引领作用;政府及技术指导部门要加大农业技术手段投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广泛应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不断增大农业产物的产出率和附加值;农业生产坚持以市场为指向,认识市场的风向标,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做好产销对接;②对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负责人等致富能人加强培训,提高他们带头致富的能力,发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变为一村一品建设发展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