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工业技术学习中的“用户-生产者互动”机制研究——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11 12:11:23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管理学论文,本文通过对光洋20多年技术学习过程以及与关键用户互动案例的分析,回答了开篇提出的中心问题:机床工业中用户-生产者互动如何促进后发企业技术学习、从而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文借鉴赵晓庆的后发展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进路径认为光洋技术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其技术能力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产品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的跃升过程;二是从创造性模仿能力到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过程。在光洋技术能力演进的两个过程中,用户-生产者互动对于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机制有所差异。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现实背景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的重要通知,标志着我国拉开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序幕。作为制造加工军民机械设备的工作母机,机床是产业链的上游要害,是下游用户的“印钞机”,而机床工业也因此成为“制造业的发动机”,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国防建设的基础工业和战略性产业。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化,推动了我国机床工业的成长,作为全球的“生产工厂”,从2002年开始,中国就超越德国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机床消费市场,2009年超越日本、德国,成为世界机床生产第一大国。虽然我国机床工业发展在量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近年来在质上,作为机床工业主流产品的数控机床却出现了明显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为低档数控机床的产能过剩和高档数控机床的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由于我国高档数控机床起步较晚,目前国产产能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国内大多数高档数控机床依赖进口、高端机床市场几乎被外商所垄断,2017年我国高档数控机床的国产化率大约在6%左右、且多年来增长缓慢,如下图1.1所示。此外,自2011年下半年始,我国机床业特别是金切机床进入持续下行通道,行业最终产品产值五年内下降近25%,虽然近2年来市场对机床的需求保持持续升级态势,但是机床工具行业的运行仍有下行压力,这不仅增加了机床工业的竞争难度,也对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图1.1我国不同数控机床产品的国产化率情况
................................

1.2问题的提出
基于上述的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可以看出,中国机床工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的关键时期,而技术学习正是能力建设和创新追赶的内生过程。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机床工业发展疲软之时,以“连续4年”的高端五轴数控机床产销第一成为中国机床工业的一匹“黑马”,并多次与用户合作开发来实现在国家重点领域的机床产品创新和进口替代,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中完成了对于国外领先企业的技术追赶。因此,本文将光洋作为研究对象、以光洋与其用户企业互动合作的成功案例为依据,在技术学习和用户-生产者互动的理论支撑下,试图去理解“中国机床工业的后发企业如何通过技术学习提升技术能力,其中用户-生产者互动对于后发企业技术学习起到什么作用?”这一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以下的研究问题:
(1)用户-生产者互动是如何促进机床工业后发企业技术学习、以及技术能力提升?
(2)在机床工业后发企业技术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用户-生产者互动发挥了什么作用?应该如何有效组织用户-生产者互动?
(3)为什么在中国机床工业中通过用户-生产者互动促进企业的技术学习很重要?
表1.1本文章节安排及研宄内容
........................

第2章文献综述

2.1技术学习文献回顾
2.1.1技术学习的内涵及特点
技术学习最早来源于学习曲线理论,该理论指出人们可以通过“干中学”、“从经验中学”和“用中学”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工艺创新。1982年世界银行有关“第三世界的技术能力”的项目则使得技术学习的研究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其中,BELL识别了包括培训、雇佣、搜索、操作以及研发在内的多种学习途径。此后,大量的学者主要从后发国家技术学习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虽然各个学者对技术学习内涵的理解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主要基于两个研究视角。
从多数学者对于技术学习过程的探索性研究可以发现,由于这些后发国家,如韩国、日本、中国等的技术学习起步于一个全球纵向一体化大工业的历史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这些后发国家/企业通过先获得生产能力或者技术溢出、再进入全球经济竞争的成本降低、更加便利,另一方面遵循既定成熟产品技术轨道进行的技术学习风险得以降低,这使得早期主流的技术学习战略和技术追赶路径表现出典型的单一性和典型线性特征。后发者可能有多种可供选择的追赶策略,例如路径跟随、路径跳跃和路径创造,其中路径跟随和路径跳跃都是沿着原有产品的技术轨道移动、只不过路径跳跃采用了新一代的技术和方法跳过了原有技术发展的某个阶段从而提高了追赶的效率,而路径创造则是采用全新的方式自主创造新的技术轨道从而实现对领先企业的追赶从这个角度来看,早期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通过技术学习实现路径跟随式的线性技术追赶。
.........................

2.2用户-生产者互动文献回顾
从用户-生产者互动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于用户-生产者互动的现有文献几乎全部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且传统上被认为是学习和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外部来源.通过用户-生产者之间密切的交互和知识交流是刺激学习过程的重要依据,反过来又会导致在产品、技术方面的不断变化以及创新。但是除了用户对学习和创新过程(潜在的)积极影响的共识外,一方面,少有研究打开用户-生产者互动的黑箱来探索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是如何有效进行的,且从行业技术体制方面进行研究的很少,而用户-生产者互动对于专业化供应商行业,典型的如机床工业很重要;另一方面,大多数文献着重于创新(新产品)的概念和早期开发阶段的用户-生产者互动研究,在产品成型后用户-生产者互动创新的文献十分匮乏,这既是发达国家的现实写照,也为后发国家研究技术改进过程中的用户-生产者互动提供了思路。
图3.1技术学习中的用户-生产者互动机制分析框架
..............................

第3章研究命题与研究设计.................14
3.1研究命题.................14
3.2研究设计.................14
第4章技术学习中的“用户-生产者互动”案例分析..................19
4.1光洋技术学习过程分析..................19
4.1.1产品仿制阶段..................19
4.1.2创造性模仿阶段..................19
第5章结论..............33
5.1结论..............33
5.2研究启示和建议..............33

第4章技术学习中的“用户-生产者互动”案例分析

4.1光洋技术学习过程分析
为了从整体把握“用户-生产者互动”在光洋技术学习演进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了解光洋在整个技术学习过程中进行“用户-生产者互动”的技术背景、明确光洋通过“用户-生产者互动”促进技术学习、提升技术能力的关键时间节点和主要事件,本文首先对光洋二十多年来技术学习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光洋遵循一般后发企业技术学习过程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产品仿制阶段、创造性模仿阶段以及自主创新阶段。
图4.1数控机床结构图
..........................

第5章总结

5.1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光洋20多年技术学习过程以及与关键用户互动案例的分析,回答了开篇提出的中心问题:机床工业中用户-生产者互动如何促进后发企业技术学习、从而实现技术能力的提升?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本文借鉴赵晓庆的后发展国家企业技术能力演进路径认为光洋技术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并对其技术能力演进过程进行了分析:一是从产品仿制能力到创造性模仿能力的跃升过程;二是从创造性模仿能力到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过程。在光洋技术能力演进的两个过程中,用户-生产者互动对于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机制有所差异。
首先,对于处在后发位置上的中国机床企业来说,其技术学习以及技术学习战略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机床工业自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和技术原理后,才能够有效且快速地提升技术能力。大连光洋及其科德数控在机床领域技术学习的案例充分证明,后发企业对行业技术经济性质和技术原理(“专机”认知)的理解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果。光洋与无锡透平一开始基于通用机床使用的“试错过程”(通过用户反馈来改进仿制产品)就促使了光洋对机床工业技术原理的反求以及对这一行业技术经济性质的理解,并实现了技术能力从产品仿制到创造性模仿的跃升。
其次,当这种对于行业和技术的理解形成之后,企业的技术学习战略得以明确、或者更加贴近于行业技术经济特征的要求,这标志着企业技术学习战略的质变,这意味着相比于上一阶段而言,企业需要更加明确地知道自己的优劣势以及应该学习什么,并加强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意向性。而在落实这一技术学习战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做出与之匹配的组织上的努力与承诺,从而来提高学习效果和技术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技术、市场、管理的深刻认知共同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的转变。在本文的案例中,光洋在技术学习战略转向与用户(工艺)结合进行产品开发后,主动与31所建立合作关系从而来学习和理解用户的工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支持其知识获取和转化的“互动模式”,从而奠定了其开发新产品的知识基础,最终实现技术能力从创造性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跃升。
参考文献(略)